今年是农历己亥猪年,“二师兄”身价倍涨,牛气冲天,每斤猪肉价格,直逼四十元,到了元旦、春节五十元也未必能打住。食肉一族,不禁忧心忡忡,发思古之幽情……
家猪是由野猪驯化而成的,距今二、三万年到十万年前前的母系氏族社会就开始驯养了。到了四千多年前,这一过程基本结束,浙江余姚河姆渡新石器文化遗址出土的陶猪,就与今无的家猪形体十分相似。
甲骨文中有象形字“豕”,就是猪的意思。“家”字在甲骨文中写作“宀”+“豕”,从字形上看是房屋里有一头猪,表示豢养猪畜的稳定居所,是人类经历迁徙走向定居,生活安宁、富足的见证。
“家”字是农耕社会中人们生产、生活多维度的写照,是农业文明发展进程中家庭、家族、国家大事的经典描绘。而猪,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她不仅是主要的肉食来源,在精神领域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是平凡生活中的物质基础、财富标志,是祭奠仪式中寄予情感和希望的圣洁牺牲,是家庭、家族凝聚亲情、延续传承的寄寓和象征。
“豕shǐ”,原是家猪和野猪的统称。为了区别,家猪改名为“彘zhǐ”,没有问题,人们和猪们都同意。可不知为什么,到了东汉又有好事者,改彘为猪。
不料这次改名,为猪们带来了杀身之祸。明代中期,正德十四年(),因“猪”与明代皇帝朱姓同音,被令禁养。旬日之间,远近尽杀,有的则减价贱售或被埋弃。你说猪们冤不冤啊!但禁猪之事持续时间不长,毕竟皇亲国戚,达官显贵,禁不住肉糜美味儿的诱惑。
清太祖努尔哈赤是“野猪皮”(满语意思),可见,猪在满族人心中,有多么崇高的地位。清朝历代皇帝实行史上最残酷的“文字狱”,一句“清风不识字,何事乱翻书”的诗句,就能让人掉了脑袋。但对猪们还是宽容的,从未下过禁养一类的诏令。
年,己亥年,毛主席看到河北吴桥县王谦寺公社一个很穷的生产队,因为大力养猪积肥,既解决了吃肉问题又解决了肥料问题,使粮食产量一年翻一番,穷队变成富队的报道,隆重发表《关于发展畜牧业问题》,要求全党把猪“看得和粮食同等重要”,充分认识“一头猪就是一个小型有机化肥工厂”,号召全国“大养特养其猪”,实现“一人一猪,一亩一猪”,解决肥料的主要来源,实现农业循环发展,由此掀起了举国上下大搞养猪积肥活动。
老家生产队要求社员必须要养猪,卖给国家。为了鼓励多养猪,物质奖励还是很丰厚的,除了给分饲料粮,还会让优先购买缝纫机、自行车等。因为,养猪不仅成本大,而且又脏又累,非常辛苦,社员不愿多养。
我父母在外面工作,爷爷奶奶也70来岁了,已经不是劳力,因此生产队不硬性要求养猪。为了给全家改善生活,爷爷也养了一头小白猪。我当时八、九岁,每天和小伙伴去滹沱河边给它挖野菜,满满一箩头,一会儿就吃完了。因为,没有多少粮食喂,整天“哼、哼、哼……”的叫个没完。到了冬天,没长大,杀了太可惜,只好继续喂养。猪八戒,猪八戒,一般八个月就可以出栏了,这头猪养了二十个月。
第二年个头自然就大了。秋天,我赶着猪到生产队收割完庄稼的地里,去吃掉在地上的粮食。趁人不注意,抽机会把长着的,高粱,玉米,谷子穗扔给它吃,每天吃的饱饱的,回去就睡。这家伙真是记吃不记打,每天出发的时候可听话了,哼着小调,卷着小尾巴,迈着小碎步,紧跟着我。
我们那儿,小雪和大雪之间,是杀猪宰羊的季节。这头猪杀了斤,这在当时就算是够多的了。那天父母领着弟弟妹妹都回到老家,大家兴高采烈的好像过年一样。照例杀猪的师傅割一刀槽头肉,有四、五斤吧!给周围乡亲们送一些。还剩百八十斤吧。一家十来口人,结结实实地吃了一冬天。
就是这样大力发展养猪事业,仍然供不应求。少年时侯,我进了城里。那时是单休日,父母都上班,弟妹又小,家务事很多,外出采购的任务就落在我头上了。不用搞价,也不会缺斤短两,也没有假冒伪劣商品。买粮买菜都好办,就愁买豆角,分不清好赖,看着绿油油,肉鼓鼓的,做熟一咬,是柴的,尽是筋。最发愁的还是买肉,凭号供应,每个人发一副食本,里面全是印满数字的票。商业局定期公布多少号可以买什么,如豆腐,肉,粉条等多少斤。一等猪肉九毛多,三等猪肉七毛多,划分的标准是肥肉的多少。每次买回去,家里都要叨叨,嫌肥肉少,不会买。那时的猪普遍不大,只有六七十斤,肥肉本来就没有多少,而且人人都想要买肥肉。哪能都给了你呢?
上了班吃食堂,单位自己建有冷库,储存的肉已经发黄(买的就是旧肉),虽不新鲜但每天都有肉菜,大家吃的津津有味儿。有人去北京出差,还会带一些肥肉回来。北京买肉不要号,买的多了可能会查看你的证件,我们的工作证不写地址,足以以假乱真。
90年代以后,市场上的猪肉多了,都是新鲜的,价格也不贵。就是不好吃,没肉味儿,还担心瘦肉精和抗生素超标。
一品牌商家自称是传统家养的猪,价格比市价贵一倍。满怀希望买回去,炖了一上午,家里连点香味也闻不到。
去年过春节,超市宣传一家世界级的养猪场,吃的人的饭,喝的矿泉水,住的猪均面积至少2平方米的别墅,小猪仔们有自己的作息时间表,定点吃饭、定点喝水、定点排便、定点运动、定点体检,连宰杀都是安乐死。
我迫不及待的第一时间买了一箱,可是体味太重,吃不慣。
用传统办法自然生长,产量低,但是肉好吃;用现在的所谓科学的办法饲养,产量高,但是肉不好吃。真是难办!现在好了,干脆吃不起啦。建议“精准扶贫”,两节期间,每个人发五斤平价肉,凭票购买。
我并不是一个非常爱吃肉的人,基本不吃白肉。但几万年积淀的饮食习惯,离不开动物蛋白,否则,吃饭不香,身体没劲。
椐说这都是去年“非洲猪瘟”惹的祸。
一场小小的猪瘟,竟导致如此严重的后果。
可见,我们的农业是多么的经不起风险。
所幸,是猪瘟而不是“稻瘟”、“小麦瘟”、“玉米瘟”……
细思极恐,如上所述,什么高铁,什么5G,什么摩天大楼,固然不错,能当饭否?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