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人匠心系列专访三十吴桥酒

于国,匠心之士为重器!

于家,匠心之士为顶梁!

于人,匠心之士为楷模!

积跬步至千里,每一个脚印,都由你我用匠心精神刻下;

《匠人.匠心》系列专访是匠心文旅产业集团精心策划的一项活动;

根植于家乡,发掘本土非物质文化传承的“匠人”事迹;

努力刻画这个浮躁的狂潮里,一个个可贵的匠心故事;

用真实生动的影像力量,沁染观众的心扉;

从匠心精神里,汲取最朴素的生活力量。

提及吴桥,在人们的脑海里首先会想到震撼的杂技表演、享誉世界的“杂技之乡”等等。实际上,“酿酒”在吴桥也有着悠久的历史,当年丰沛的黄河水资源和天然的粮仓,造就了吴桥酿酒的历史。“家家酿酒泛黄花”,“村村酒香……”明末时期,工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范景文在《南园游记》中,就曾这样描述过家乡吴桥杂技演绎和酿酒的盛景。

七月仲夏,万物生机盎然。匠心文旅集团一行来到位于河北吴桥京沪高速东侧的酒章文化产业园,拜访了非遗文化传承人、传统古法酿酒工艺师、酒章文化产业园创始人卢志华老师。

走到园内一片郁郁葱葱的竹林随风摇曳,假山上流水潺潺,亭边的睡莲正值盛开时分,娇羞欲滴样子惹人怜爱,颇有当年“不二尚书”范景文所建的“南园”之风采。穿过竹林小径,莲花亭,葫芦园,一座近平米的酒器具博物馆映入眼帘。走进这座四合院结构的博物馆,一阵浓醇的酒香扑鼻而来,博物馆内摆满了造型迥异、大小不一的酒器具,琳琅满目。

酒章文化产业园“臻艺酒具藏品馆”内收藏了余件艺术酒瓶,藏馆布展面积近平米,馆内展出了陶、瓷、竹、木、金属、紫砂、皮革、玻璃、塑料等众多质地;戏曲类、神话类、人物类、动物类、建筑类、山石类、葫芦类、民俗文化类、军事类、海外珍品类等几十个版块的珍贵艺术酒器具应有尽有;古酒器、青铜器、安华彩、钧瓷类等众多中国酒器藏品,也是一应俱全;后经文物专家鉴定,在这些藏品中,年代最早的酒器具可追溯至仰韶文化时期,价值上千万。

年8月,在中国业内享有盛誉的“酒瓶周”——周青馗,将多年来踏遍大半个中国,收藏到的1万件形态各异的瓷质酒器具捐给了卢志华。加上卢志华现有的1万余件酒器具,截至现在,共收藏2万余件,这也使得卢志华的藏馆在酒具数量上打破了原有的世界吉尼斯纪录,成为“世界之最”。

卢志华今年65岁,是吴桥非遗项目酒头酒酿造技艺的传承人,同时他也是吴桥县酒章文化产业园的创始人。据文献记载,卢志华的祖先当年就在范景文的“范家酒坊”中做酿酒师傅。之后,明王朝覆灭,范景文跳入古井,以身殉国。而“范家酒坊”也不复存在,于是卢志华的祖先就将酿酒技艺作为家传手艺一代代传承下来。

后来,年时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已在公安系统工作18年的卢志华,毅然决定辞职,下海经商。年,卢志华与家人一起将已“尘封”几十年的酒坊,重新开了起来。卢志华秉承祖业,坚持纯粮手工制酒,做出了地道的原浆老酒。卢志华说,“做有良心的酒,是我们家的祖训。”

历史上的吴桥,酒深深融入人们的生活卢家酒坊在酿酒的同时,也在不断地传承和发扬“酒章文化”。

酒章文化源于唐朝,“酒催诗兴”便是最直观的体现,酒可以激发出更多创作灵感,酒在文化创作中酝酿充分,品醇味久。把酒厂办成文人墨客集中品酒创作的地方,让文化在酒中浸染,把文化做成酒类产品,是他的追求之一。可重兴酒章文化,必须不能勾兑,遵循古法酿酒,以保持酒的原汁原味;为了这,卢志华坚持了20余年。

卢志华老师还是一名国家一级酿酒师

由于现代勾兑技术的兴起,让酒的利润飙升,可卢志华依然把酒的品质放到了首位。在他看来,不勾兑食用酒精的原浆酒才是真正的酒。

  可是只酿原浆限定了产能,产能不高制约了盈利。卢志华的酒厂一年只能出产几万斤酒,精盘细算下,卢志华这些年一直都在往里搭钱。但他认准了这条路,并开始细化产品。每次蒸馏作业中,他总要取出前十分钟的酒头,在他看来,这是酒中精品,于是自创“酒头酒”产品。根据蒸馏时间不同,他将酒分出等级,但都直接装瓶销售,每斤从几十块到几百块,适应了不同人群需求。“不勾兑,原浆酒直接装瓶卖的不多见!”卢志华说。

酒头酒的最高档酒是68度清香口味,而次档酒竟是三香同体,即清香、浓香、酱香分不同颜色的瓶子,任由饮者根据喜好选香型。卢志华是个畅快人,喝酒也畅快。他将三瓶子酒同时打开,由桌上人边品边说香型,再选自己喜爱的酒喝。

“清香型、浓香型、酱香型、红酒、果酒,各个品种、各类度数、各种年限的酒在我这里应有尽有,每种酒品尝一下,总有一款酒会适合你。”卢志华对每一位来访的客人都会热情洋溢的说出这番话。

卢志华说:“我的酒头酒,不怕跟任何名酒比拼,我喜欢斗酒。”正是源于这份对于“酒头酒”的自信,卢志华开始讲起他的“斗酒”起源:十年前在天津某酒店,朋友请他吃饭时捎带了八大名酒中的一款。开席后,卢志华说都是老哥们弟兄,喝点自酿酒吧。请客的朋友说不差钱,喝就喝名酒。卢志华笑道,喝过了才可下定论。朋友说,老卢怎么如此固执,想斗酒?卢志华说,斗酒不斗脾气,咱让酒做主。结果很简单,朋友及其他桌上人先喝了酒头酒,咂摸出味,纷纷叫好,那款名酒不喝了,就喝酒头酒。这个故事传遍卢志华的朋友圈子,故而有朋友给他起绰号“斗酒士”。

青瓦、青砖、红梁、斗檐,卢志华修建的“天酿坊”,蒸锅、地缸、井窖等,恍若明清时期范家酒坊重生。工人们身着布衣,从原料挑选、润粮、蒸熟、摊凉、拌曲、入窖一直到蒸馏、出酒,道道工序一丝不苟。在酒坊,游客们还可以亲手体验做酒,委托代藏,尽享酿酒之乐。这里还酿制了新鲜美味的果蔬花卉酒,来到这里的游客可以观看着花式调酒,一尝为快。上方视频:吴桥酒头酒传统制作工艺详解

无酒不成欢,有酒席添味。这里还传承创新了几十道范府私家菜;所有的蔬菜、肉蛋类都在自家园内种植、培育出来的,都是无公害健康类的食品;所做的菜品无论是在味道上还是在养生方面都有了保障。“将做酒的链条拉长,延伸到做旅游文化,是酒给了我灵感和信心。”卢志华说。

在酒章文化创作中心,有一幅“酒诰”。卢志华介绍,这是尚书中的篇章,是中国最早的禁酒令。“酒宜品不在喝。”卢志华尊古训,不赞同贪杯,而是建议人们在品酒过程中多感受酒章文化。什么是酒章文化?他总结就是酒与诗书画印、瓶器、音乐歌舞、杂技等文化艺术形式的融合。

近年来,在他的倡导下,河北省酒章文化研究创作中心成立,30余名来自京津冀鲁地区的酒章文化研究者齐聚一堂,共同研讨酒章文化研究创作发展路径。在酒章文化创作中心,更是聚集了京津冀鲁地区的余名书画家,各级作协的作家,还有来自全国各地的曲艺家在此赏美景、品美酒、尝美食、奏美器、作美诗、观美艺,更有范阁老的乡愁在其中。“留得乡愁,守住雅志。”这也是他重建昔日南园风光的初衷。

对于我们献县汉文化特色小镇,卢志华老师说道:很期待汉文化小镇早日建成,将来我们之间的有很大的合作空间!中国的汉文化和酒文化自古以来就不分家,他们之间的结合势必摩擦出新的火花,从而创造出新的发展方向,同时也是为我们家乡沧州本土的文化复兴和旅游事业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卢志华老师多年来不忘初心,坚持手工古法酿酒,闲暇时间不辞辛苦寻访民间酒具,他取众家之长还原昔日南园之风采,他付出了辛劳汗水和心血为现代人创造了酒文化交流传承圣地,这也是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财富!

心手相连,每一门手工技艺的背后,都闪现着手工艺人心血与智慧,每一个精美绝伦的瞬间,都凝聚着岁月与人生的坎坷沧桑。无论是传统还是创新,十指灵动之间,都流淌着最精美的工艺、最真挚的坚持与最美丽的梦想。这既是技艺的传承,也是灵感的闪耀,更是生命的悸动与精彩。

往期回顾:

《匠人.匠心》系列专访(十五):武强年画大师戚建民

《匠人.匠心》系列专访(十六):肃宁内画尹庆元

《匠人.匠心》系列专访(十七):刻瓷大师侯汉鹏

《匠人.匠心》系列专访(十八):河间李春秋驴肉火烧

《匠人.匠心》系列专访(十九):茶雕大师齐建立?

《匠人.匠心》系列专访(二十):糖人艺术大师杨振其

《匠人.匠心》系列专访(二十一):剪纸大师韩宝菊

《匠人.匠心》系列专访(二十二):草编匠人李俊

《匠人.匠心》系列专访(二十三):“80后”木雕匠人韩双喜

《匠人.匠心》系列专访(二十五):泊头火柴制作技艺

《匠人.匠心》系列专访(二十六):守工堂玉雕工艺大师张忠健

《匠人.匠心》系列专访(二十七):“妙手刻竹魂”马振领《匠人.匠心》系列专访(二十八):释心斋葫芦烙画陈晓飞《匠人.匠心》系列专访(二十九):线装书工艺

赞赏

长按







































什么叫白癜风
北京白癜风价钱



转载请注明:http://www.wubaozx.com/wqxwh/50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