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州ldquo十大杰出双创之星rd

北京那家医院治疗白癜风 http://m.39.net/pf/bdfyy/

1.李文义和刘莉

盐山县圣佛镇王南良村的大学生夫妻李文义和刘莉莉创业种蘑菇。年,他们投资建了两个冷棚。由于踏实肯干,当年就收回成本。尝到了甜头,二人决定扩大规模,第二年又在自家十多亩地上建温室大棚。除了种植,他们还要搞深加工,带动更多村民加入进来,并免费提供技术支持,形成大规模种植、批发、加工市场。

2.崔连森

南皮五金产业,整体规模在中国北方首屈一指,但技术水平偏低一直是困扰产业发展的痼疾。而在龙头企业沧州惠邦机电产品制造有限责任公司,接连对引进的焊接机器人进行“再造”,实现机器人“钻入”线上电机壳内进行焊接操作,焊接精度和效率达到国内顶尖水平。“导演”这一出“变形记”的,是公司总经理崔连森带领的创新团队。

3.张铁刚

沧州科诺机械制造有限公司负责人张铁刚学历不高,但在数控设备方面确是专家级的水平。他执着于数控设备的研发,目前已获得5项国家专利。他把十几平方米的小作坊发展成为占地43亩的企业,十几年让“科诺”实现了蝶变。

4.王志强

年,王志强等东光的青年创业者们牵头组建了大学生创业联盟。名联盟会员,都是活跃在各行各业的“80后”“90后”老板。通过众筹,8天之内,联盟的89位成员就募集到万元资金。目前,创业联盟旗下的咖啡厅、商学院、创业孵化基地和创盟科技四个项目已全部落地。

5.王浩

几年前,“90后”创客王浩创办“掌上河间”网络服务平台,凭着一股子韧劲儿,在城里开辟出属于自己的天地。为了创业,他辞去协警工作,放出“不成功就不成家”的狠话,这股子坚韧劲儿,让他赢得创业路上的一个个成功。与此同时,他还积极参加公益活动,为产品塑造品牌。

6.杨石磊

东光县“80后”小伙儿杨石磊毕业于吉林体育学院,他放弃河北科技大学保卫处的工作,回乡办起添福老年公寓,开始了自己的创业之路。如今他的老年公寓入住的人越来越多。他的目标是建一所集居住、娱乐、医疗于一体的现代化老年公寓。

7.郭虎通

只因心中有个“绿色梦想”,河间市束城镇嘉德园艺苗圃场场主郭虎通,放弃北京稳定的工作和生活,回到家乡创业种植苗木。数年后,苗木由亩发展到0多亩,年盈利余万元,并带动周边20多个村种植苗木多亩。在他的苗圃里有一片百年古树,那些树都是遭人遗弃时被他“收留”的。他尝试着用国槐做造型。通过一次次试验、拗枝,国槐培养的各种造型树已成规模,建成了大型乔木活体艺术培养基地。

8.张承有

“80后”小伙张承有大学毕业后的5年时间里,先后创立了3家公司,并且红红火火。张承有说,“不怕失败,坚持到底”是他创业成功的秘诀。说起下一步计划,张承有说:“争取和更多的投融资公司合作,为有需要的企业提供多种低成本融资渠道。”

9.王辉

年,一则曝光“假香油”的新闻触动了大学生王辉。“我要让大家吃上纯正、放心的好香油。”奔着这一目标,他辞掉北京的工作,回家乡东光重拾祖业——磨香油。从不了解到尝试购买、再到高度认可,王辉的纯正小磨香油不仅打开了东光市场,还销到北京、天津、石家庄等地。

10.白金磊

“80后”小伙儿白金磊是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渤海渔村剪纸代表性传承人。年,他创办了渤海渔村文化艺术公司,把民间艺术做成文化产业,并注入新元素,让传统文化遗产焕发出时代的气息和活力。

11.夏华建

因一个偶然的机会,河间市西九吉乡东九吉西村夏华建的蔬菜大棚里“掉下”一只小山鸡,叩开他养殖山鸡的创业梦。“我觉得自己天生就爱和动物打交道。”为了侍弄这些“宝贝疙瘩”,夏建华学技术、搭大棚、种树苗,五彩斑斓的山鸡由最初的几十只发展到几千只,一步步真正发展起了自己的独特品牌。

12.陈勇

年的一场金融危机,使沧州小伙儿陈勇的第一次创业以失败告终。他用了7年时间,以“职业经理人”的身份,行走在北京、上海的一些大企业,为再次创业做准备。最终,他迎来了事业的第二春:创办了一家研发销售3D打印机的公司。

13.谷玉鹏

一家装饰精致的咖啡厅内,游走着一群憨态可掬的猫咪,它们形态迥异,萌态百出。这家猫主题咖啡厅名叫“喵来喵去”,是由“90后”小伙儿谷玉鹏一手创建的。谷玉鹏短短几年时间,这家咖啡厅已月收入过万元,并且在全国各地拥有了多家连锁店。

14.韩子夜

任丘市出岸镇段家坞村小伙儿韩子夜,放着体面的央企工作不干,非要回村种灵芝不可,没想到还真让他种出了名堂——今年的灵芝产量达到多公斤,目前销售额已突破50万元。韩子夜计划明年再扩建三个大棚,力争打造一个集种植、加工、采摘、旅游等于一体的观光型生态园。

15.白西英

年,白西英从一家银行离岗,创办了一家家庭作坊式的小幼儿园,开始了创业之路。她用心打造的“连锁”幼儿园在园幼儿达到多名、吸纳各类人员就业60多名。下一步她还要做创业培训,让更多人拥有给别人“饭碗”的本领。

16.司海霞

司海霞是沧州百星创业孵化基地的负责人。这家创新创业孵化基地是沧州成立较早的创业孵化基地之一。多年来,他们立足服务引导有梦想、有创意的“创客”创业,充分利用孵化基地开展系列展示活动,在他们举行的首届项目及产品展示展销会上,服装、珠宝、3D打印、乔木创意工艺品等行业的39名创业者展出了自己的产品,创新创业成果颇丰。

17.刘爱民

从一名下岗职工,到一家拥有名职员、年销售额上千万元的企业老板,新华区企业家刘爱民用踏实肯干的拼搏精神,创造了一番属于自己的事业。蹬过三轮、发过广告、做过销售,刘爱民说自己是真正的“草根”。但他却凭着杂草般的顽强生命力破土而出,拥有了成功的天地。

18.卢迎秋

在海兴县易达科贸有限公司,工作人员正在为接踵而至的订单和络绎不绝的咨询忙碌着。眼前的这家公司,3年前还只是个多平方米的店面,如今这里既有订单不断的电脑销售业务,又有技术精湛的弱电工程项目,还有帮扶他人就业的孵化基地。公司董事长卢迎秋放弃稳定工作努力打拼,从一名普通的打工仔,变身年产值千万元的公司老板,书写了一段创业传奇。

19.李刚

青县“80后”“村官”李刚年创办了民营果蔬研究所。李刚说:“研究所是‘民办非企业’,不以盈利为目的,只想最大限度惠及百姓。”得益于研究所,过去20多元一粒的种子,在这里几元钱就能买下来,为合作社及菜农节省了至少三分之二的资金,果蔬研究所成立两年来累计推出优质品种30余个,示范推广面积多亩。

20.宋从伟

年,河北农大毕业的宋从伟在经历了北漂、打散工的生活后,回到家乡肃宁用元启动资金开办了第一家淘宝网店。7年间,他创办了华乐乐器有限公司,他的小小淘宝网店在天猫商城、京东商城、折八百等电商平台上拥有了10余家店铺,年销售额达到万元。

21.李辉

你见过论盆卖的盆栽蔬菜吗?青县农民李辉种的蔬菜就这么卖,而且他的菜种出了名堂,直销北京近千户家庭,帮助消费者实现了从餐桌到菜园的“零距离”。这不仅与营销方式有关,还与李辉的种菜方式有关。在李辉的蔬菜园区里,看不到任何农药罐和化肥袋子。他种的菜主要施两种肥:一种是牲畜粪便,一种是自制的生物肥。在他看来,种菜就该是这样,跟化肥、农药不沾边。

22.李增群

十多年前,河间市沙河桥镇李小里村的李增群辞去农村信用合作社工作,拿着两万元钱,走上了创业之路。十年间,他凭借灵活的头脑、刻苦的市场钻研,成了年收入百万元的老板。然而十年满足止于一次参观,不安于现状的他破釜沉舟再次创业——将十年间挣下的钱全部投入,在河间瀛州经济开发区建起新的电缆企业。这次,他又赢了:即使在国内外经济形势持续低迷、线缆行业产能过剩的情况下,他的企业仍保持着健康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

23.张志亮

任丘小伙儿张志亮曾是一家企业的技术总工兼销售经理,可他放弃年薪10万元的工作,开启了自己的创业路。几年间,他做足了杀虫灯的文章,敲开一扇“绿色生态”致富之门,成功创办任丘一航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24.纪秀彬

兴趣使然,让沧县崔尔庄镇闫村农民纪秀彬找到一条既环保又赚钱的路子——在自家屋顶上建起“家庭式光伏发电站”,把阳光利用起来,转化成电能卖给国家。

25.李炳华

李医院的副师级干部,戎马30载,本可退休和转业的他,毅然选择了自主创业,自筹资金在市区创办了隆华社区卫生服务站。12年来,李炳华兢兢业业、贴心服务患者,用真挚的热情和精湛的技术赢得了群众良好的口碑。他不仅自己成功创业,还成为“省自主择业军转干部创业就业导师”,为众多希望创业的战友指点迷津,将创业创新精神传播和延续。

26.孙朝阳

在任丘大学生村官孙朝阳的心里,蕴藏着一个梦想:带领乡亲们在土里刨出“金元宝”。为了这个梦想,他从年开始,在村里承包了20亩土地,开始试种油用牡丹。看着一株株牡丹上结出饱满的花籽,孙朝阳知道自己离梦想越来越近了。

27.张娇娇

河间市行别营乡农家女孩张娇娇患有先天性脊柱裂,从小不能走路,身体条件也决定了她不能上学读书。20岁时,为了不给家人增加负担,她开始骑着电动三轮车卖鸡蛋。看中蛋鸡市场商机,她倾其所有并举债建起养鸡场。凭着一股子执着劲,她的养殖场规模不断扩大——从最初的只蛋鸡扩大到如今3万只,年收入突破50万元,“轮椅女孩”闯出一片天。

28.王汉辉

和许多怀揣梦想的人一样,年7月,40岁的王汉辉走上了创业路——依托


转载请注明:http://www.wubaozx.com/wqxxw/7823.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