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20

-版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CSSCI)

-版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CSSCI)

-版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CSSCI)

版北大中文核心期刊

-版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年第二期目录与摘要

音乐学研究

李宝杰

民国“陪都”重庆音乐期刊发展述析-

杨曦帆

回顾与反思

——民族音乐学在中国四十年的发展历程-

陈正生

荀勖的音乐声学研究-

刁 鹏 邱 真 孙 鑫

烟台市博物馆藏蓬莱柳各庄M6墓出土编钟测音报告-

韩伟

汉代雅乐的复兴及其内在张力-

高舒

被认定的“标准”:新中国民族乐器标准化的实践与内涵-

周景春

台湾汉传佛教梵呗“鼓山调”形成和发展的原因-

屠艳

劳伦斯·克拉默音乐诠释思想探赜-

马卓周 潘林紫

历史的地方化:基于对《广西通志》中音乐史料的互文性阐释-

丁 鼎

音乐文本的“符号间性”与“互文性”研究

——以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为例-

余亚飞

游走于“我者”与“他者”

——音乐人类学视域中的高韶青多重角色演绎及启示-

梁 帅

原创音乐剧民族化实践路径探索

——评原创音乐剧《木兰前传》-

张宝华

论辟斯顿弦乐四重奏作品中的线性声部展衍手法及和声内涵-

范 翎

关于交互式电子音乐分类方法的思考-

江 凌 傅晓敏

试论我国数字音乐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基于产业价值链结构的视角-

万凡捷

亚历山大技术“钢琴教学三阶段循环上升论”探索-

戏剧影视学研究

苗 瑞

电影修辞的内涵与研究的观念-

艾志杰

城市化生存的“负审美”困境

——基于中国大陆城市移民电影的一种考察-

孙力珍

帮派文化·边缘族群·认同焦虑

——论张作骥早期电影中游走于社会边缘的帮派/青年男性-

王铭

中国戏曲理论“情节”探究-

高洋

如画的舞台

——论“日本主义”对日本巡演剧团在20世纪早期西方的受容的塑造-

舞蹈学研究

于平

当代中国新十大芭蕾舞剧述评-

于悠悠

中国古典舞艺术发展甲子之思-

名家说课

杨民康

再论民族音乐学的学科定义和基本概念

——《音乐民族志方法导论:以中国传统音乐为实例》教学与辅导之二-

彩色图版

本期名家李宝杰封二、彩一、彩二

本期名家杨曦帆彩三、彩四、封三

南京艺术学院音乐学院近期活动掠影封底

民国“陪都”重庆音乐期刊发展述析

李宝杰(西安音乐学院,陕西西安)

[摘 要]20世纪40年代因抗日战争影响,伴随国民政府首府向西南迁移,重庆被颁定为“陪都”,成为战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音乐期刊发展受此影响随之呈现出活跃的态势。在六年多的时间里,先后创办19种音乐期刊,每年都有两至三种新刊更替。其中既有国民政府官办的,也有民间音乐社团或出版机构编辑出版的。办刊宗旨虽有不同、办刊特色异彩纷呈,但都能够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承载那个时代文化传播的需要,讴唱最嘹亮的抗战歌谣,为推动我国音乐文化发展,发挥出了应有的平台传播效用。

[关键词]民国;“陪都”重庆;音乐期刊;分类简析;发展特点

作者简介:李宝杰(—),河北省吴桥县人,音乐学博士,博士研究生导师,西安音乐学院教授,研究方向:音乐编辑学、中国音乐文化。

回顾与反思

——民族音乐学在中国四十年的发展历程

杨曦帆(南京艺术学院音乐学院,江苏南京)

[摘 要]年,南京艺术学院召开首届“全国民族音乐学学术讨论会”,揭开了民族音乐学进入中国大陆的序幕。在过去40年的学术发展历程中,民族音乐学在中国从“南京会议”出发,经历了初建和发展时期,学者们不断探索具有“中国经验”的民族音乐学,在仪式音乐研究,音乐口述史研究,音乐与认同研究,音乐跨界族群研究,音乐民族志写作等领域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

[关键词]民族音乐学;中国;四十年;回顾;反思

作者简介:杨曦帆(—),四川成都人,文学博士,南京艺术学院音乐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民族音乐学。

荀勖的音乐声学研究

陈正生(上海艺术研究所,上海)

[摘 要]通过对《晋书》所载荀勖“笛律”的分析,以及按照荀勖“笛律”制作的“泰始笛”,并推衍至初唐吕才“尺八”,以及匀孔的汉魏长笛的制作验证,证明荀勖于公元年之前研究笛律所涉及的开管和闭管,以及闭管律管同开管笛管之间的管口校正问题,是完全正确的。因此,荀勖当是世界上最早研究开管的笛管,同闭管的律管之间音程关系,以及管口校正等音乐声学难题之人。荀勖笛律对后世之笛箫制作产生了不小的影响。本人认为,今日若能找出荀勖“笛律”所制的“泰始笛”,同今日箫笛制作之间的异同,无疑有益于今日箫笛制作研究的进展。

[关键词]荀勖笛律;泰始笛;汉魏长笛;吕才;尺八;管口校正

作者简介:陈正生(—),江苏南京人,上海艺术研究所研究员,研究方向:中国传统音乐。

烟台市博物馆藏蓬莱柳各庄M6墓出土编钟测音报告

刁 鹏(山东省烟台市博物馆,山东烟台)

邱 真(山东省烟台市博物馆,山东烟台)

孙 鑫(山东省烟台市博物馆,山东烟台)

[摘 要]对蓬莱柳各庄M6春秋墓出土的编钟,首次从音乐学的角度,做了重量、长度与正、侧鼓音音高方面的测量,并以测音报告的形式公开测音的全过程。本次测音结果设专门监测人进行监督,测量结果客观、真实、准确,对研究山东地区的编钟历史、形制,以及山东地区在两周时期与中原地区的音乐关系,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烟台市博物馆;编钟;蓬莱柳各庄墓葬;测音

作者简介:刁 鹏(—),山东省烟台市人,烟台市博物馆馆员,研究方向:展览策划与项目实施。       

邱 真(—),山东省烟台市人,烟台市博物馆副研究馆员,研究方向:文物研究与展览策划。       

孙 鑫(—),山东省烟台市人,烟台市博物馆教育专员,研究方向:教育活动策划与实施。

汉代雅乐的复兴及其内在张力

韩 伟(黑龙江大学文学院,黑龙江哈尔滨080)

[摘 要]汉代是周代以后进行礼乐“美治”的典型,复兴雅乐是其重要举措。由于文献的缺失和历史的断裂,“复雅”的过程中新变大于继承。对以楚声为代表的民间音乐的吸收,使雅乐具有了新的所指;孝德作为汉代文化的重要内涵,在庙祀乐中获得了集中展现,但在郊祀乐中则被更宏大的神灵崇拜和自然崇拜所遮蔽,这使雅乐体系内部存在明显的风格性、权力性张力;雅乐不仅是阴阳五行观念的实验场,也是其重要的建构者,以类相配构成了雅乐的基本思维方式,麟鸟祥瑞是这种思维的感性显性。

[关键词]汉代雅乐;俗;孝德;五行

作者简介:韩 伟(—),黑龙江省海伦市人,黑龙江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中国古典美学、文论。

被认定的“标准”:新中国民族乐器标准化的实践与内涵

高 舒(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编辑部,北京)

[摘 要]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李元庆为代表的音乐学家们率先提出民族乐器的“规格标准化问题”,推进乐改的典范成果落实为国家和轻工行业标准,所生产的乐器在社会上进行表演实践、教学推广、考级评奖等普及应用,成为海内外印象中的“民族乐器”。器物领域的“标准乐器”并不排他,具有多重意义上的性能典范、服务于行业量产的强制性原则、大众应用中的社会化的三层内涵,各自成立,又互有可能。但认定“标准乐器”的主体,始终是人。人基于认定的客观标准来进一步探索主观认识,寻求多元化认知,更新和发展民族乐器“方言”体系,满足不同意义上的“标准化”需求。“标准乐器”走向成熟,不应只强调“非此即彼”的唯一标准,而是找到灵活开放的适应性标准。

[关键词]乐改;民族乐器;标准乐器;乐器规格;标准化

作者简介:高 舒(—),女,福建省漳州市人,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编辑部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民族音乐学、乐器学、非物质文化遗产。

台湾汉传佛教梵呗“鼓山调”形成和发展的原因

周景春(闽南师范大学艺术学院,福建漳州)

[摘 要]台湾汉传佛教梵呗“鼓山调”由流传于福州等地的“福州调”播迁台湾发展而来,是福建梵呗在台湾发展的支脉。文中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内因和外因关系原理,从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对“鼓山调”形成和发展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探讨。“鼓山调”名称的缘起、梵呗的跨地域适应性以及闽派佛教与民俗文化相融合的特质是“鼓山调”形成发展的内在动力,是内因;而多元文化背景和社会民众的精神诉求则是“鼓山调”形成发展的外在条件,是外因。

[关键词]台湾;汉传佛教梵呗;“鼓山调”;“福州调”

作者简介:周景春(—),女,祖籍山东省聊城市,艺术学博士,闽南师范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国传统音乐。

劳伦斯·克拉默音乐诠释思想探赜

屠 艳(南京艺术学院音乐学院,江苏南京)

[摘 要]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新音乐学”在西方学界兴起并发展成为一股强进的学术潮流。美国音乐学家劳伦斯·克拉默是在“新音乐学”学术浪潮中脱颖而出的一位探索者,他的音乐诠释思想产生于后现代哲学语境,将西方当代哲学、语言学理论运用到对音乐意义的理解之中,实现了跨学科的互通性实践与多元文化的融合互补,体现出通过文本分析走向主体性审美批评的研究路向,对于今天的音乐学发展具有积极的启示性意义和学术价值。

[关键词]克拉默;新音乐学;音乐诠释;后现代主义;言语行为理论

作者简介:屠 艳(—),女,山东省济宁市人,博士,南京艺术学院音乐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西方音乐史。

历史的地方化:基于对《广西通志》中音乐史料的互文性阐释

马卓周(广西艺术学院,广西南宁)

潘林紫(广西艺术学院,广西南宁)

[摘 要]地方志就是指全方位记录地理区域中的自然风光、政治状况、经济水平、风俗文化以及社会的历史与现状的资料性文献。赓续不断地编修地方志,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一直与历史相关,成为民族文化的一种“修辞”。文章选取两版《广西通志》(雍正版、嘉庆版),以辑录的文化载体——音乐文献史料为研究对象,以此审视地方志集成视域下音乐史料的“互文性”文化内涵,试图搭建一个以地方志之“文献”观“文化”符号的整体性研究视域与范式,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相关学科的研究与发展。

[关键词]广西通志;互文性;地方志;音乐史料

作者简介:马卓周(—),湖北省钟祥市人,广西艺术学院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音乐史。

潘林紫(—),广西省罗城县人,广西艺术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中国音乐史。

音乐文本的“符号间性”与“互文性”研究

——以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为例

丁 鼎(华南师范大学,广州511)

[摘 要]音乐符号作为构成音乐文本的实体,拥有类似语言符号的基本特征。本文以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为例,从音乐文本的本体分析到音乐文本与他文本之间的关系解读,揭示音乐文本中音乐符号能指、所指的特征,音乐符号的“符号间性”特征以及“互文性”音乐文本背后的符号涵指关系。

[关键词]音乐文本;能指;所指;互文性;符号间性

作者简介:丁 鼎(—),女,河南省新乡市人,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2级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文艺学。

游走于“我者”与“他者”

——音乐人类学视域中的高韶青多重角色演绎及启示

余亚飞(上海音乐学院,上海)

[摘 要]高韶青是活跃在当代世界舞台上的中国二胡艺术“代言人”之一。在多年的实践历程中,他潜心钻研,将二胡音乐的传统音声转化为具有世界共性审美品格的语言形态。在演奏方面,他以西方弦乐器同构二胡技法,用大量人工泛音和双弦拉奏方式寻求音色突破。在创作改编成果方面,他将西方古典音乐的织体结构和现代音乐的多元风格融汇于二胡音乐中,形成全新的艺术效果。他创造性的改良了传统二胡的结构,制作出更为科学和具有较强适应能力的韶琴。通过多种传播渠道,他把二胡音乐介绍到世界各国,使这一中国民族乐器为更多人所喜爱和接受。高韶青游走于“我者”与“他者”之间,以多重角色投身于二胡音乐的发展传播中,获得了丰硕的成果。

[关键词]高韶青;多重角色;国际传播;艺术跨界

作者简介:余亚飞(—),安徽省合肥市人,上海音乐学院在站博士后,研究方向:传统音乐。

原创音乐剧民族化实践路径探索

——评原创音乐剧《木兰前传》

梁 帅(哈尔滨音乐学院,黑龙江哈尔滨028)

[摘 要]原创音乐剧《木兰前传》是以我国花木兰替父从军所彰显的家国情怀为原型而创作。该剧不同于以往木兰从军的气概书写,试图塑造出一个不落俗套的花木兰从军之前的成长励志人物形象。作品以音乐剧的现代性思维进行创作,采用史诗般的笔调,情感性的音乐,形象性的舞美,以情动人,荡气回肠。作品注重与中国传统戏曲实现情感美的结合,与中国民族音乐实现意境美的结合,与舞台艺术形式实现视觉美的结合,坚持从民族艺术中汲取充沛的音乐元素,并加之流行审美理念转换,力求突出国家意志与个人诉求的彼此连接,宏大叙事与日常生活的有机统一,家庭幸福与民族复兴的紧密结合的时代价值与精神内涵。

[关键词]原创音乐剧;本土化;民族化;木兰前传

作者简介:梁 帅(—),女,黑龙江大庆人,哈尔滨音乐学院在读博士研究生,哈尔滨音乐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艺术学理论、艺术管理。

论辟斯顿弦乐四重奏作品中的线性声部展衍手法及和声内涵

张宝华(沈阳音乐学院,沈阳)

[摘 要]辟斯顿在弦乐四重奏作品中,对于线性声部的发展手法及其本身所蕴藏的调性和声内涵,是与勋伯格的十二音序列相对立的;这些不同调式材料所构成的线性声部,以及这些线性声部再相互结合所产生的和弦或“和音”,是与勋伯格“不协和和弦”与“不协和和音”相对立的。如果说辟斯顿对位化和声的推动力主要是基于多个线性声部的共同驱动下完成,那么对于线性声部的发展手法及和声内涵的多角度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试图从单音平衡、特征音程、主题-动机的层次化推进过程以及半音形态与调暗示等几个方面,探索辟斯顿弦乐四重奏作品中,线性声部发展过程中所体现的平衡、展衍及综合调式半音体系下的音高材料合成特征。

[关键词]辟斯顿;弦乐四重奏;线性声部;展衍;平衡;和声内涵

作者简介:张宝华(—),吉林长春人,沈阳音乐学院副教授,中央音乐学院和声学博士,上海音乐学院在站博士后,研究方向:作曲技术理论。

关于交互式电子音乐分类方法的思考

范 翎(南京艺术学院传媒学院,江苏南京)

[摘 要]随着观念的演进与科技的革新,对于电子音乐而言,“交互”已成为电子音乐最为重要的存在方式。现有的研究成果大多以交互主体的构架作为交互式电子音乐的分类标准,而本文则尝试从交互对于作品形态结构的作用程度出发,提出一种更具实践指导意义的分类方法。

[关键词]电子音乐;交互;计算机音乐;交互音乐

作者简介:范 翎(—),江苏省无锡市人,博士,南京艺术学院录音艺术系副教授,美国俄勒冈大学访问学者,研究方向:电子音乐、录音艺术。

试论我国数字音乐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基于产业价值链结构的视角

江 凌(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上海)

傅晓敏(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上海)

[摘 要]近年来,音乐产业逐渐发展成为我国文化产业中的支柱行业之一,其中,数字音乐产业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在数字经济新时代,数字音乐产业面临优化价值链结构,促进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问题。从价值链结构理论出发,基于传统音乐产业价值链和数字音乐产业价值链结构,论述数字音乐价值链结构的变化及其对各主体环节的影响,以及现有音乐价值链结构主体环节存在的问题,为优化数字音乐产业价值链结构主体功能提供可行性策略,以期为我国数字音乐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借鉴,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数字音乐产业;价值链结构;主体功能优化;高质量发展

作者简介:江 凌(—),河南省淅川县人,史学博士,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教授,研究方向:文化产业学,新闻与传播学。    

傅晓敏(—),女,浙江省宁波市人,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文化产业管理。

亚历山大技术“钢琴教学三阶段循环上升论”探索

万凡捷(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福建福州)

[摘 要]运用亚历山大技术的钢琴教学三阶段循环上升论包括“直觉弹奏阶段”“自觉弹奏阶段”和“无我弹奏阶段”这三个阶段的探索。在“直觉弹奏阶段”强调培养学生身体经验,提高身体灵活性,缓解钢琴学生的舞台焦虑;在“自觉弹奏阶段”


转载请注明:http://www.wubaozx.com/wqxyw/7023.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