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格平与百年中国

北京痤疮中医医院 http://baidianfeng.39.net/a_jiankang/210116/8595980.html
刘格平与百年中国作者:马成明,崔莉[1]摘要:刘格平(-),自年在南京参加爱国学生运动后,先后于年、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和中国共产党。年12月发动领导了津南农民自卫军起义,后创建津南党组织,是中国最早的回族共产党员、革命先驱之一。在之后的岁月里,刘格平辗转各地为中国人民的抗战解放事业征战、奋斗,特殊时期仍忠贞不渝忠于党和国家。建国后,他被毛泽东称为“回民领袖,少数民族首席代表!”作为一个回族家庭出生的爱国战士和国家领导人,他的一生见证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新中国诞生前后的艰难斗争和新的民族政策制定及民族工作的开展。回望刘格平的一生,也让我们展望到一个世纪里回族精英与大众为国家存亡和兴盛而奉献终身的爱国者群体形象。关键词:刘格平;回族;抗日战争;民族工作刘格平,年8月8日出生于津南沧县堤东村(现属河北省孟村回族自治县)的一个回族家庭,年3月11日在北京去世。-,这个几乎横跨整个20世纪的生命体,见证了百年中国的突变和转型。这一百年,在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中国共产党的诞生,结束了数千年的中国传统封建社会体制,构建了新的中国,带领中国人民走上了一条新的道路。这一百年中,有数不尽的苦难和挫折,但最终中国人民战胜了这一切的天灾和人祸,在世纪末又走上了改革开放之路,再次推动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转型步伐。而刘格平,诞生在这样一个世纪之初,中国人血液里的家国情怀以及回族人性格中的坚贞豪气相和合,使他走上一条拯救家国、民族复兴的实践道路,伴随了近百年的中国现代历史。自先后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和中国共产党后,他一生奉献给党带领下的中国人民解放事业。新中国成立后,刘格平历任中央人民政府民族事务委员会主任,中央统战部副部长、中央民委党委书记、中央民族学院(现中央民族大学)院长、宁夏回族自治区主席、山西省副省长等要职。在任职期间,他不忘自己的少数民族身份,以身作则践行新中国的民族政策,并积极推动我国少数民族工作及其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他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共产主义战士,新中国民族工作的杰出领导人”。他曾被毛泽东赞称为“回民领袖,少数民族首席代表!”一、青年刘格平的革命抗战道路刘格平家中弟兄三人,排行老三。年9月,刚年满15岁的刘格平参加了江苏督军某直系军阀的部队,并进入随营军事学校学习。次年,“五四运动”爆发,深受到学生运动的影响,于年9月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从此,开启了其此后一生的革命生涯。年冬,刘格平回到家乡津南沧县(现河北孟村),宣传革命思想,先后发展刘子芳、王俊峰和刘景良等人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年2月,主持建立了津南地区第一个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支部——大堤东支部。[2]年12月,刘格平和中共早期党员张隐韬一起发动领导了津南农民自卫军起义,这是在我国北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武装向北洋军阀打响的第一枪。年7月,经天津党组织负责人于方舟、李季达介绍,刘格平由共青团员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他和马骏、郭隆真、刘清扬等一起成为回族最早期的革命者。同年9月,受党的派遣,到津南地区发展党组织。他是津南党组织的创建人,先建立了直隶沧县二中、省立泊头第九师范和家乡大堤东村等党支部,后又在吴桥县莫家场、沧县杜生、河间县张寺营、庆云县杨庄子、宁津县长官村等地建立了党组织。其中,省立二中党支部是津南地区第一个党支部。庆云县位于冀鲁两省交界处,是中国共产党开展革命活动较早的地区,早在大革命时期,刘格平即在这一地区传播革命思想,建立党的组织。[3]年初,为配合北伐,刘格平同张隐韬等人,曾在这里组织了党所领导的北方第一支革命武装农民自卫军,刘格平任副司令兼参谋长,并向全国发起了起义宣言。年3月底,在大堤东刘子芳家中,刘格平以中共津南特派员的身份,主持建立了中共津南特委——津南地区第一个党委会,并任特委书记。期间,他特别注重加强领导和团结各县党组织,积极扩大党的队伍,建立武装,积蓄力量,并创办特委机关报《红线》,报址在刘格平家中的药铺后院。该报的宗旨是宣传党的反帝、反封主张,报道国内外时事,指导津南地区党组织的活动,唤醒民众参与革命斗争。值得一提的是,《红线》报的消息来源主要是由时任中共顺直省委、天津地委的同志用白矾水写在《益世报》空白处邮寄过来,刘格平等再以中药五倍水显影后,择要编排。直到年6月,刘格平被国民党捕后,此报停刊。[4]年秋刘格平按照党的“八七”会议精神和省委的指示,对津南鲁北一批绿林武装进行了整编改造,建立了华北地区第一个共产党领导下的“津南革命军”,并指挥这支队伍一度攻占了庆云县城。年春刘格平又组织了庆云暴动。虽然这两次斗争最后都失败了,但其影响深远。胡林晓在《马颊河风暴——忆庆云县罢河工反暴政的斗争》一文中详细地回忆记录了刘格平在该地积极发动组织人民群众,顽强反抗暴政的斗争过程,起草《告全县人民书》,并通过“鸡毛文书”的办法一传十,十传百……不到一天,文书便传遍了全县。刘格平带领的农民反抗运动起初虽取得了胜利,但最后仍被镇压,其本人在被抓捕中打断了一根手指。年他领导了津南地区规模最大的马颊河民工暴动,建立了农民自卫军,创建华北平原的第一个红色政权。[5]北伐时期,他与在上海的周恩来遥相呼应,在天津组织我国北方的第一次工人武装起义,并担任总指挥,起义部队配合国民军第二军,击溃了奉系军阀张作霖的部队。如前所述,年轻的刘格平曾在华北地区的党史上书写了五个第一,他把革命的火种播遍津南,波及鲁北,是津南、鲁北共产党的最早创始人之一。[6]刘格平年、年和年,先后三次被捕入狱。年4月,在领导庆云县罢河工斗争中被捕,在狱中被以政治犯罪名判为无期徒刑,渡过了漫长的狱中生活。年,党中央指示收监于北平国民党监狱中的地下党员采取“假自首”的方式出狱继续斗争,刘格平是唯一没有执行这一指示的人。在狱中,不管敌人怎么样威逼利诱,甚至打断了他的手指头,他始终抱着“宁可把牢底坐穿”也不背叛革命初衷的坚定信念坚持了下来,但也因此在狱中多呆了八年之久。因此,有人称刘格平是中国第一代共产党人在对敌斗争中,为着自己的政治信仰而坚强不屈精神的一面旗帜。刘格平出身回族,对于母族有着诚挚的热爱。也许在他看来,一个人连自己的母族都不热爱,何谈其能在关键时刻为中华民族挺身而出。从他走上革命道路的最初,就得到家乡回族乡邻的支持乃至跟随。在其投身革命后,将回族中建立团体以加强联系的传统应用于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之中。[7]刘格平应当是理解了回回民族与中华民族血浓于水的历史传承,因此在其一生的革命战斗和民族工作生涯里,都能将二者的关系处理融洽,充分发动广大回族群众积极参与到这一历史进程中来,并得到共产党党组织、毛泽东等新中国领导人的充分信任和肯定。包括新中国成立后,年有提议将山东的回民武装编入屯垦部队,刘格平认为少数民族有特殊的生活习惯,有必要在正规军中适当保留一些少数民族部队。后来毛泽东对此作出批示,其中有一条是“请刘格平同志经常注意,有对回信及其他少数民族的处置不妥当的,想我直接提出意见”。[8]刘格平后到陕西省银行工作,与时任陕西回教公会主席、省政府参议冯瑞生交好,年“九·一八”事变后,在刘格平的影响下,冯瑞生发起成立了陕西省回教抗日救国会,刘格平被推选为会长。该会成立后,曾组织回民群众上街游行,张贴标语,印发传单,要求政府出兵抗日,反对不抵抗政策,开展抵制日货等活动。在刘格平的倡议下,该会还组织回民青年数十人,成立了“回族青年读书会”,每星期天由刘格平给大家讲抗日救国的道理,灌输革命思想,激发大家的爱国热情。[9]该“读书会”活动一段时间后,引起国民党当局的注意而迫停,刘格平在冯瑞生的护送下转移到了山西。年6月,刘格平和刘子芳还介绍王连芳(回族,-)加入中国共产党,王连芳后来任冀鲁边区回民救国总会主任委员、冀鲁边军区回民支队政委、渤海区回民协会总会主任委员。建国后,王连芳在云南省工作,成为一位德高望重的优秀民族干部。刘格平去世后,王连芳撰文称其为“在津南地区播下火种的回族革命先驱”,是“自己认识革命和参加革命的领路人”。尤其是刘格平早前对他讲的关于回汉民族群众都受到封建统治阶级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回回只有同喊人团结在一起才有力量”的谈话对王连芳影响很大。[10]刘格平早期的革命斗争,从一开始就依靠回族人民,深入到回族群众中开展工作,他在艰苦革命斗争中激流勇进,成为津南一带回回民族的革命领袖。[11]年4月,刘格平出狱后到天津开展工作。同年8月,被任命为中共天津市临时工作委员会书记,领导天津抗日爱国运动和中共党的建设工作。他还组织了天津市救国会,通过读书会、办刊物等形式影响和联系周围的群众,在各阶层开展爱国教育,还通过回民亲朋和老一辈世交关系做一些上层人士的工作。年10月下旬,刘格平回到渤海解放区。同年年底,调山东分局工作,后到山东分局党校学习。年,在山东抗日根据地内,回民人口众多。为争取回族民众共同抗日,山东党组织加强对回民抗日工作的领导。渤海回民支队、伊斯兰中队及回民救国会、鲁南回民救国会等组织纷纷成立。同年9月13日,中共中央山东分局发出《关于回民工作的指示》,各地大力发展回民武装组织,同时发展当地回民经济,同时要求各地在工作中充分尊重回民的生活习惯。各地回民群众的积极性得到极大提高,回民武装在山东大地积极打击日伪军,取得丰硕成果。年至年间,马本斋带领的回民支队在游击战中经历大小战斗余次,消灭日伪军余人;泰西地区的回民连经历20余次大战斗,歼敌数千人。[12]为进一步加强对山东全省回民抗日救国工作的领导,经过筹备于年秋在山东沂南县大成庄清真寺成立了山东省回民抗日救国协会,刘格平担任主任,期间领导当地回族群众开展减租减息运动,积极发展生产,支援前线,并组织抗战,在后来的战斗中浴血奋战,牺牲很大,但最终赢得胜利,完成了任务,为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贡献了力量。刘格平、王连芳等人也被新华社的报道中称为“回民领袖”,山东的回民群众也以此称呼刘。[13]年9月,华中局和山东分局合并组成中共中央华东局,刘格平任华东局民运部副部长。年11月,刘格平任渤海区党委副书记兼组织部部长、城工部部长。期间,深入渤海一分区,布置领导大参军运动,短时间内超额完成任务,共有1.6万人光荣参军。他还纠正了一分区在整党运动中出现的所谓“搬石头”的“左”的倾向,帮助恢复建立农村党团政权和各种群众组织。年3月,刘格平随军南下,任华东南下干部纵队渤海三支队政委。同年5月,华东人民革命大学成立,又被任命为任副校长。年9月,刘格平参加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并当选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作为少数民族首席代表,刘格平在发言中说“各个少数民族的自由解放,与整个中国人民的自由解放是不可分的。”[14]刘格平是新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被任命为“少数民族首席代表”职务的人,此后各届都没有了这个职务。年10月,新中国正式成立。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65个委员之一,在开国大典中他不仅随毛泽平登上天安门,其名字也在大典上由毛泽东加以宣告。[15]无数的和刘格平一样的革命志士,在经历了艰难的岁月之后,终于迎来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二、刘格平与新中国少数民族工作上世纪50年代初期,刘格平和李维汉(汉族)、乌兰夫(蒙古族)三位成为我们国家主管统战、民族和宗教工作的最高领导人。年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刘格平当选为全国人大民族委员会主任、党组书记。他们共同建立了延续至今的我国民族工作的基本方针、政策、体制和格局。刘格平在年10月1日发表在《人民日报》的《十月革命开辟了彻底解决民族问题的道路》一文以“十月革命”为引,详细深刻剖析了我国历史上的民族问题本质以及自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可行性道路,足以看出其深厚的民族工作理论认识。[16]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后,为了做好藏族同胞的团结工作,刘格平陪同年轻的达赖喇嘛(时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到全国各地视察,历时半年多,并(应达赖喇嘛自己要求)每天为其上一个小时课程,主要讲中国现代革命史和中共党史以及马克思


转载请注明:http://www.wubaozx.com/wqxjj/100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