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洋片也叫“西湖景”“拉大片”“八大片”“西洋镜”“拉洋戏片”等,是第三批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项目,是一种传统民间艺术,传承历史久远,至今仍有人在表演。
拉洋片表演者通常为一人,道具是一个约一人高、两臂宽的大木柜,柜子前面有四个直径两三厘米的圆洞,洞上安了凸透镜,柜顶上安有锣、鼓、钗,由一条小绳控制。通过圆洞,观众可以看到柜里的画片,通过绳索和滑轮,根据演唱的顺序准确替换,一次表演要更换八张画片,表演者同时配音演唱,解释图片的内容,每唱完一景都要敲锣打鼓咚咚咚咚呛地来上一段。拉洋片起源于清代,在旧社会是艺人们为养家糊口而使用的工具,随着内容不断丰富和精炼,而成为民间艺术,它取材丰富,且可以根据图片内容随意编辑故事唱段。观众观看拉洋片,需坐在长条板凳上,将八张片放于木质箱中,每张片不过半尺,那它为什么又被称为“西洋镜”、“西湖景”呢?多半是因为拉洋片的画内容多以西湖的景致为主,如苏堤春晓、三潭映月、花岗观鱼、断桥残雪等,所以也叫“西湖景”。至于又叫“西洋镜”,大概是因为电影是从西洋传入的,所以有此名。在电影尚未普及的年代,拉洋片是一种代替电影的娱乐方式,堪称中国独有的街头古电影,演员表演时,把片子说唱得神韵,夸赞得有趣。这种形式大人孩子都很爱看,不仅能从中看到热闹和新鲜,也能开阔一下眼界,增加一些知识。“洋片”的内容是非常丰富,大致可分为风景画和故事画两类,风景主要是供人们“看新鲜事儿”,不仅有中国的名胜,也有外国的景物和风土人情;故事则是“看热闹儿”,其内容有《白蛇传》、《三国》等人们熟知的古代故事,民间传说,也有《黎元洪大总统太和殿登基》、《枪毙驼龙》、《五胜关大战》之类的当代事件,或者是一片一景一事。▲“洋片”部分展示唱词为上下句,通常上句落仄声,下句落平声,上句起韵,下句入韵,一韵到底,唱词均以七言为基本,句前可加三字头,句式中或欠字,每段唱词少则四句,多则七八十句,唱腔为吴桥民间小曲,基本唱腔为小曲体,有两种,一种为四句体,另外一种在二三句间夹半说半唱的平腔上下句。拉洋片语言通俗易懂、生动活泼,其内容多是劝世之作,语言幽默诙谐,加之由上而下的滑音拖腔,形成独特的风格。抗日战争时期,艺人们创作了《卢沟桥》、《日本鬼子进中原》等节目进行表演,再现了全国人民,特别是广大艺术工作者反抗侵略的热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新编曲目有《全国解放在眼前》、《十月一日这一天》、《除四害》、《百万雄师下江南》等。目前,拉洋片已经基本绝迹,仅有少数爱好者传承着这一民间艺术形式。吴桥杂技大世界把拉洋片作为保留节目,使游客又重新领略到了这一传统民间艺术的魅力。摄影|崔凤华
本期“精彩非遗,魅力吴桥”——拉洋片的介绍,到此就要结束啦~我们下期再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吴桥杂技▼▼▼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