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清初,桑园修建土城,这是山东省济南府沿运河最北边的一座城。
城东门位于现在中立交桥西南角红绿灯后“京福路药房”的位置。进城门西去,道南是几口大湾,往西不远,有一家“天和酱菜园”,掌柜的姓张,是张家洼人。从这里(原五四门市部)往西,住家才多起来,直到河涯。而道北,从东门往西都有人家。城内有姓氏单一,人口较多,且居住集中的十大院落。于家院
路北第一个胡同是于家院,南北长约米,门牌号码35家。南头在民国时期有洗澡堂子,北头西侧是空地,叫于家场,东侧是一片湾,直到城墙。过去的院口和门牌都是于家院,不知怎么回事,现在新标牌却成了于家园,一定是搞错了。李家院
往西50米是李家院,长度同于家院,门牌号码37家。院南头西侧,是一个死胡同,有口小井,后填埋了。这里成了曹家修理自行车处。再西面是老邮局,原来是曹家的一个四合院。北行30米,往东有一个袁家场。北头通光明街,这是年修电影院时建设的路,它的1号街牌在老杂技团北。方家院
原来的药材公司大门口,后来盖上了底上两间的聚康堂大药房,正冲着道南的南门里大街。药房以西是方家院,现只住着马氏一家。史家院
北街有条南北胡同,叫史家院,有50家门牌。北街街委会在胡同北头,此胡同无1号门牌,莫非街委会门牌是1号?胡同北是豆腐巷,胡同南是估衣市胡同。小场院
北街,天山路西,有一条长约八十米的东西小街,通到史家院。这就是小场院。院中间,有条南北胡同,北头西侧有个门牌25号,乃小场院最大号码。街南,两条短胡同,只有十几米长,住着几家人。过去做老豆腐的秦家、王家木匠住在此街。刘家院
史家院以西百米是盐店街,它中间是北双合旧宅,宅北是刘家院,有12个门牌,但只有3家姓刘的居住。马家院
刘家院北边是马家院,15个门牌。只有西头1家马氏居住,另两家马氏在后头,门朝西,属盐店街。孙家院
孙家院靠着运河,北到川店街,东到太极庙(老武装部对过)。大院很像个样子,有南门,晚上关闭,里面住着4大户。谢家院
老印刷厂南与小集街(育才街)交界处,南行六七十米,道西是谢家院。0年前有20家,现在只剩6家。另有朱、高、杜几姓居住。谢家院的标示牌早已荡然无存。天山道西北房后只有一块不显眼的“谢家巷”牌。原来谢家院这一片已改为天山道西,无法找到谢家院门牌号码了。南场院
中立交桥红绿灯往南到老蛋厂,叫南场院。这一片居住的是赵、王、韩、李姓,北头是轧场用的大场,西是空地,原有一口大甜水井,现已埋入地下。往南是大湾,现已被填平盖上民房。东街街委会墙西有个胡同,与道北的李家院相冲,本来挺宽,能走一辆大车,后来被两旁住户盖房挤占,成了“华容道”,最窄处只有82公分,勉强能容一辆自行车通过,这也是桑园街一“奇景”。南场院是十个院建立最晚的一个,最大门牌号号。大大小小十个院,说到这里算一段。有的院大部分人已迁出,所剩无几,留下的是空院闲宅、旧门锈锁。方家院、孙家院和谢家院竟连标识也没有了,只有上岁数的老年人还记得。您如果有兴趣,不妨到这几处转转,看看这些老胡同、老院落,了解一下运河东岸的历史。这就是年前运河之水孕育的“桑园儿”,这就是无尽的乡愁。(东街89岁赵正军、南街84岁谢金波、西街66岁孙红旗、李家院牙科杨书广提供线索)往期回顾#国家唯一以杂技为主题的景区,公认的杂技之乡,杂技艺术的摇篮#山东传承上百年的九道特色面点,有一半以上都已经被列入了非遗#吴桥县最小的一个村#冀鲁豫三省交界处,为何能够称为我国行政区划变化最频繁的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