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历无锡城变迁无锡解放至ldquo

今天的无锡,宽阔平坦的大路纵横有秩,拥有大东方、八佰伴、百盛、T12、荟聚购物中心、海岸城等十数个大型购物广场及商业综合体,大型电影院更是遍布全城,人们的生活、工作、娱乐、休闲需求都可以得到满足。

但把时间倒推六十多年,回到刚解放时的无锡,您能想象那时的城市是什么模样么?解放以后的三十多年无锡城市改造过程又是如何呢?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看看由原无锡市房管局局长,沈荣源撰写的《无锡解放至“文革”期间的旧城改造》。全文如下:

无锡的城市建设,早在汉高祖五年(公元前年)设城邑后,即有城邑建设。东晋、南北朝年间,有王羲之、湛挺等名人私宅建设的记载。刘宋景平、萧梁大同年间,又有庙宇等公共建筑。隋大业年间,建有利津桥(即大市桥)。北宋咸平年间,无锡城邑“移就中位”(中位即现健康路、人民路至复兴路段处),此为无锡新城区建设之始。新城建有四门,以后新区城邑建设内容增多。如建学宫、税务司等。南宋咸淳年间,曾修补城墙,增建顾桥、新塘、董家3个偏门。

明洪武年间,无锡(城南)已有窑业,城区(周长)扩大至丈,超过前代规模。城内建3个水关门,开河设堰。城内设坊,城外设厢,坊中有里,厢内有巷,街区建设自成系统。明代中期起,无锡城由土城改为砖城,寺庙、园林、里巷、桥梁、牌坊、驿亭、仓库等建筑增多。至清代,无锡酿造、冶铸、丝织、工艺作坊建设渐增,城邑南北两门的商市亦较繁荣,沿河码头、驳岸建设兴起。清末至民国初期,工厂、铁路、马路、公园建筑亦已出现,无锡城厢已具有城市建设特征。建成区面积达5平方公里。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无锡一度有筹设商埠和筹备设市之举,因而大量兴建城市道路、桥梁、下水道等。公共厕所、自流井等市政公用设施开始出现,并实施城市规划和建设管理。城市交通逐步由船发展为人力车、汽车、轮船、汽艇等新型交通工具。工业、商业、园林、市政建设等取得很大成就。至抗日战争爆发时,无锡建成区面积达10平方公里。无锡沦陷期间,工厂、商店、住宅、桥梁被炸、被焚不少。城市设施遭到严重损坏,后经修复、拓建,抗日战争前仅新生、复兴两路较为正规,抗日战争结束,已增北塘大街、北大街、中山路、南门北长街等道路。抗日战争胜利至无锡解放这段时期内,江苏省政府曾有过城市复兴计划,无锡县政府亦有复产、复业、复校等措施,其中工业、商业、学校虽有新建,但规模不大,民用新建筑仅有江南大学、皇后电影院、大上海电影院、中国饭店、无锡县银行、火车站候车厅改造等建设。而道路、桥梁、市政公用设施几乎无甚进展。期间,国民政府行政院建设委员会曾来锡,计划筹办自来水和公用事业,后都因政治经济衰败而告终。

无锡解放时的城市面貌

(早期无锡市总体规划图)

年4月23日无锡解放。从无锡县划城区和郊区为无锡市区,设13个镇1个乡,面积69.72平方公里。同年6月,市政府设无锡市建设局。11月重新划定市界,面积为平方公里,旧城建成面积仅10.6平方公里。城内房屋大部分为砖木结构,泥瓦粉墙;街道里弄,以煤屑、弹石铺路;临河居民,多驳岸建筑。解放前,县政当局对路政建设,虽曾议拓县前街、北盛巷、太平巷、观前街“四大干道”,以改善城厢路面通行能力,终因拆迁面大,地方缙绅阻力多,又绌于经费而缓行。仅拓宽西外城脚,北外城脚(即解放西路北段的城外),使胜利门(北门)至西门能通行汽车。市区能通汽车的市内道路仅有车站路、工运路、园通路、公园路、新生路、复兴路、西德路、通德路、北塘大街、北大街、中山路(北门至凤光桥段)、北长街、通惠路等寥寥数条。

解放初的桥梁,大部是民国初期和二三十年代建造的桥梁,如年,经营丝业的安徽人吴子敬个人独资兴建的吴桥;年与通惠路同时兴建有惠农、惠工、惠商、惠通等4桥;—年由工人捐资建造的通运桥(大洋桥),由无锡水利局改建的西门桥,无锡市政局兴建的南新桥、通扬桥、虹桥、宝善桥、北吊桥、亮坝桥等;特别是由实业家荣宗敬、荣德生兄弟,与邑绅陆培之、薛南溟、祝兰舫等组建的“千桥会”,集资兴建或改建的蠡桥、劝工桥、振新桥、申新桥、通德桥、通源桥、带钩桥、大公桥、国学桥、南徐桥、锦带桥、陆典桥、三凤桥、致和桥、俞公桥,新建木桥有通扬桥、吉祥桥、长广桥等,以及将光复桥、通运桥、营桥、北门吊桥、新民桥、亭子桥、显应桥(西新桥)等由木桥或石拱桥改为水泥桥。荣德生还独资兴建了横跨蠡湖的宝界桥,等等。无锡沦陷期间也将莲蓉桥、三里桥、打铁桥、凤光桥、盛巷桥、大市桥、黄泥桥、跨塘桥等由石桥改为水泥桥。以上桥梁大多仅宽3—4米,很少有6—8米的,而且坡度大,引桥大部是弹石砌筑,行车很不方便。

(早期的第一副食品店)

解放初,棚户区布满城厢各地,较集中的有东门里城脚、北门南尖、惠工桥、百人桥、周山浜、西门大河池、蓉湖庄、吴桥堍、东门绿塔路、菩提浜、羊皮巷、南门耕读桥、木樨厅、夹城里等地;居民住房除主要街道沿街房屋较为整齐外,大部分简陋破旧。1.2万多只露天粪坑充塞小街小巷,尤其是城郊结合部卫生条件较差。路灯全市仅多盏,且光照晦暗,灯杆东倒西斜。

始建于明代的寄畅园,经咸丰十年(年)庚申之役,全园被毁,所存唯双孝祠、凌云阁,其余败瓦颓垣,榛芜满目,数十年无力恢复,名园沦于蔓草之中,后稍事修建,仅粗堪涉足,直至解放前夕,始终未能恢复。无锡近代园林大部建于30年代以前,由于沦陷8年,园林荒芜,屋宇倾圯,除梅园、蠡园、鼋头渚尚能对外开放外,东大池、郑园、杨园、惠山公园、于胥乐园等或毁或占,濒临湮废。解放前道路狭窄,房屋密集,无行道树和街头绿化,仅于前西溪、后西溪、西河头、学前街、新开河、留芳声巷、驳岸上、大河上、小河上等河旁路边栽有榉、杨、榆等树。此外,私宅庭院、学校、寺庙、教堂等地亦有少量树木。原在惠山山麓一带,层叠的坟墓前松柏等老树翳天,但在沦陷期间,日军为了战争需要,砍伐一空,惠山成了荒山秃岭。

(北塘米市年摄)

经济恢复时期的城市改造

解放后在安定社会秩序和恢复经济的同时,市政府对城市建设、旧城改造极为重视。

年至年,无锡市基本建设总额仅万元,但先后拨出万元(约占城市基建总额的30.5%),用于拆除旧城,改建马路,加固河堤,拆除违章建筑,整理摊贩等。相继建成环城路、吴桥东路、解放商场、新体育场以及五里、扬名、井亭、绿塔、周新、建设等新村;营造锡山、惠山、梅园等风景林;接收和整理梅园、寄畅园、鼋头渚等风景区。同时新建无锡市人民大会堂、苏南行署招待所(后为市政府)、苏南人民银行办公用房等。

解放初期第一个重大城建项目就是拆城筑路。城墙是陆上交通的主要障碍,民国期间,拆城呼声很高,无锡县政当局曾对城墙存废数次集议,但总因无政治经济力量而告终。沦陷期间,日军更将东门和东水关、南水关、北水关封闭。年4月,无锡解放。当年秋,市人民政府即集议“拆城筑路”。年初,市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第二届协商委员会会议就“拆城筑路案”作出决议,同年3月,市政府组成拆城筑路指挥部。4月1日于吉祥桥堍举行拆城筑路开工典礼。至年3月10日,全长米的城墙全部拆除,并拆迁居民户,房屋间,平方米。拓建成16—24米的环城路,全长5.95里,路面为煤屑填层,上用弹石排砌。参加拆城工人总计人,其中人为以工代赈人员,工程支出工资及工具费25万多元。环城路建成后,并建三茅殿、西水关、南水关、槐树巷、小河上、田基浜、新开河等桥7座。在北门、西门口还建成供游人休憩的小公园。

(人民第一商场开幕年5月14日摄)

年4月1日,市政府在北门口举行通车典礼。环城路的建成,使无锡城区有了内环路,大大方便了交通,改变了市容。

东起新三里桥(现称小三里桥)西至吴桥的吴桥东路,原来大部是塘岸纤道,仅能供人行走。市人民政府为了打通北面通道,年拆除沿河建筑,填塞河浜,建成宽10米、长米的道路。利用原府殿(府城隍庙)建成吴桥人民商场和解放电影院,并于年5月15日开放,这是无锡建成的第一个商场。

年5月无锡市人民大会堂建成,地址在复兴路原连元街小学外操场,占地20亩,建筑面积多平方米,个座位,投资40万元。市人民大会堂的建成,使城区不仅有了大型室内会场,而且大型戏剧也有了演出场地。

年,市总工会为了解决职工住房的困难,特别是解决住在棚户中的职工困难,投资建造了五里、扬名、井亭3个新村,共占地亩,建平房间,面积5.4万平方米。同时,市政府还拨款建造了周新、建设等2个新村。前者属砖木结构,八五砖墙,杉木桁条、椽子,砖地坪,柴泥粉刷;后者为竹梁、竹柱、瓦顶的简易住宅。住进这样的新村,比起过去的棚户建筑“滚地笼”,人民群众已是十分满意了。这些新村的建造,改变了西门五里街和南门扬名乡荒冢累累的旧貌。

年8月,市政府在财力相当困难的情况下拨发专款,组织失业工人在南门外利用荒坟滩建造无锡市人民体育场,年4月建成。占地面积13.万平方米,筑有围墙、门楼,可容纳10万多人,是当时苏南地区最大的体育场。同年又建造了田径场跑道。市人民体育场与解放西路隔河相望,两岸绿化后相映成辉。

园林绿化方面。年,秦氏将寄畅园献给国家,市政府当年即拨款元以事修茸。年,于城中公园辟小动物园。年,于蠡园、渔庄间修建米长廊(号称千步廊),使两园连成一片,统称蠡园。年春,首次从南京中山陵购进法梧株,种植于环城路和吴桥东路,这是无锡首批种植绿化行道树。

(年建成的五里新村)

“一五”期间的旧城改造

年至年,无锡城市建设在确保国家重点项目的前提下,根据急需,实行补缺。同时为了加强基本建设的领导,相继成立市建工局、房管局、园林处等机构。市建设局制订了“一五”期间城市建设计划(即规划),并按计划逐一实施,城市建设有了较大的发展。

年至年,全部基本建设资金总额为万元,城市建设投资达.4万元(其中公用、市政建设投资.3万元),占建设资金总额的13%,并于年首次正式编制《无锡市总体规划》。

“一五”期间,先后建成梅园自来水厂、中百公司、中土(土产)公司、华东疗养院、省工人太湖疗养院、省干部疗养院、工人文化宫以及第一中学等6所中学、荣军教养院、医院(现二院)、市肺结核病防治所、市妇幼保健院等。同时建立无锡市公共汽车公司、三轮车管理处;新建西德路、塘南路、蓉湖庄路、中山路南段等;填塞田基浜等22条河道。组织施工力量,帮助驻锡部队建造徐巷、青龙山、姚湾等地营房设施。

(胜利门广场年摄)

解放前,无锡城厢内外,有外城河、里城河、城中直河、置煤浜、新开河、师古河、玉带河、田基浜等50多条河道。河上以石拱桥为主,民国以来,人力车、汽车勃兴,自行车亦已问世,故石级拱桥、河浜成为陆上交通障碍。解放后河道颇受污染,加之城市建设所遗瓦砾、砂石等,急待寻找出路;旧有河道两岸,路狭人挤,故自“一五”开始,掀起填河筑路高潮,其中以年为最盛。

这一段时期先后填塞玉带河而拓建复兴路西段、石皮路、复兴巷等;填塞大河上、小河上而拓建崇宁路;填塞后西溪而拓建后西溪路;填塞学前街河而拓建学前街;填塞新开河、槐树河而拓建新开河路和槐树巷路。

年辟中山路南段,北起三凤桥,南至南门口,路宽16米,全长米。并改建西德路(现人民西路西门桥至原无锡大戏院段),向上海学习经验后,铺设沥青混凝土路面,这是无锡市铺设沥青路面之始。年,新建健康路南段,北起体育场南达锡梅路。年,又拓宽健康路北段,南起解放路,北至东鼓楼(现人民路),至此全线贯通,全长2.4公里,为市区至体育场、国棉一厂、国棉四厂、天元麻纺厂、色织一厂等的主要通道。年还新建了文化宫桥、体育场桥和健康桥,前两桥为市区通往文化宫、体育场的桥梁,健康桥位于梁溪河上,为贯通健康路的主要桥梁。

(解放路光复门段施工年摄)

“一五”期间,建成工人文化宫和一批俱乐部。有位于北塘三里桥堍的三里桥工人俱乐部,该俱乐部为米黄色四层楼,矗立在古运河蓉湖边上;还有位于图书馆西侧的第一区工人俱乐部和位于光复桥太平巷的第二区工人俱乐部;年10月,位于五里新村的第三区工人俱乐部建成。年2月2日,无锡市工人文化宫建成开放,地址在南门外新民路,设有影剧院、小剧场、文化厅、友谊厅、露天球场、图书馆、展览室等,总建筑面积2.6万平方米,并有绿地3.6万平方米。文化宫与体育场相连,与苏南行署招待所(后为市政府)隔河相望,使解放南路街景浑然一体。

在商业网点建设上,建造了市百货公司的三层水泥混凝土结构的营业大楼,因为位于北门口,故中山路北口的市容顿时改观。年1月无锡市土产公司在观前街崇安寺山门口建三层大楼的门市部,这是城区中心首家现代化建筑的商业企业。

“一五”期间对园林绿化建设也十分重视。年,拓宽惠山直街和横街,整理了惠山景区的街景,为锡惠风景区的进一步开发打下了基础。同年,开始在锡山公园成片绿化的基础上,陆续兴建晴云亭、观涧亭、动物园,并延伸至惠山山麓。年整修了惠山寺、天下第二泉。年,新建蠡园四季亭。年,绿化鼋头渚梅梁湖中的三山;年于鼋头渚充山建光明亭。年底,市区新种行道树累计达34公里,有白杨株、法梧株;至年底,市区已有行道树67公里、28个地段,有法梧、白杨、枫杨、重阳木等行道树株,初步形成了行道树林带。是年市区已有公共绿地19.36万平方米,其中绿化居民新村15个,面积约2万平方米。

(环城河年摄)

解放后,无锡市政府即对饮用水实施卫生管理。鉴于居民饮用的河水、井水不够卫生,遂制订发展自来水事业计划,中央财政经济委员会拨款万元,建造无锡自来水厂。该工程自年破土动工,年4月20日竣工出水,日供水能力为吨,此为无锡市现代化供水事业之始。年,水厂进行初次改造,日供水能力提高到0吨,供水管道公里,用水人口达36万人。年,苏南行政公署在锡举办苏南物产交流会,市政府为给各县参观者和城市居民提供交通方便,于交流会开幕前数日,从锡澄汽车公司拨出6辆客车,开辟火车站至体育场临时公共汽车线,交流会结束,该线亦随之取消。年,锡澄汽车公司从长途汽车中划出部分车辆,开辟市内至鼋头渚、梅园,火车站至南门等5条公交线路,使公共汽车通向风景区,并使乘火车、长途汽车、轮船来锡的旅客可乘坐公共汽车穿越市区。

“一五”期间,由于新建道路不断增加,路面不断拓宽,路灯设施也随之增加,并在主要道路和广场,试用荧光灯。至年底全市路灯线路已增至公里,为解放初期70公里的2.33倍,灯盏只,为解放初期盏的2.06倍。由于荧光灯的采用使照明度显著提高。

(中山路与人民路交叉口街景年摄)

“大跃进”时期的城市建设

与调整时期的零星建设

年至年,基本建设资金总数为万元,其中城市建设投资为万元,占基本建设总值的5.32%。头两年正值“大跃进”时期,工业、交通、文教、卫生等都有大幅度发展,城市布局逐步拉开,城市新建、扩建一批工业生产项目。一度扩大基本建设规模,调集大批劳力,大炼钢铁,开挖新运河(南段)。

在此期间,先后开辟城区东西干道人民路、南北干道中山路;拓宽锡惠路,新建环湖、钱荣、钱姚、城南、塘南等路。城市骨架已初步形成。同时,拓建梅园东部新园和形成锡惠公园,新建中桥水厂和惠工桥、广瑞路两个深井水厂等。但出现经济失调,城市管理混乱。在随后的几年中城市发展速度放慢,城市建设在“充分利用,解决急需,加强维护,提高质量”的前提下,市政以拓建道路为主,先后拓建锡梅路等,完成锡梅、解放北路等沥青路面处理。公用事业以扩充公交公司车辆,建设停车场,发展三轮车为主。城市建设稳步前进,城市管理逐步走向正轨。

(第二百货商店年摄)

在主要干道建设方面,开辟了人民路。解放前无锡没有一条东西干道,无论是沪宁公路车辆过境,或者市内东西交通运输,均感不便。年,市政府发动群众,挖去城内大娄巷金匮山土墩,填塞熙春街驳岸上河(长近米、宽8米),并拆除河上华德桥、克宝桥、克石桥。在填河的基础上修筑一条单行车道,作为解放东路至新生路的通道。年9月,市政府成立东西干道拓宽工程指挥部,着手定线工作,定线从东门至锡惠桥,全长3.4公里,并需拆除商店、住宅、学校间,涉及居民4户、人的住房以及部分商业、事业用房。此为大量拆迁房屋筑路之始。年2月,由房管部门负责拆迁,清除碎物。同年10月,集中大批建筑工人和市政队伍,投入施工。道路施工分三个大队,一队负责基础工程,二队负责清理运输,三队负责后勤工作。派出30多人,赴西北兰州采购石油沥青多吨。年5月起运回锡。道路初定宽40米,后因拆房过多。改为22米,其中车行道宽15米,人行道各宽3.5米。车道结构为煤渣块石基础、沥青路面。同年10月1日。东门至五爱广场建成通车。当时成为无锡市区东西方向的唯一干道。

(惠山碧山吟社年摄)

分期整治拓宽中山路。中山路是历史悠久的城中官道。年地方当局曾将该路从北门拓建至凤光桥,由3—3.5米拓宽至8—10米。解放后年至年,又从凤光桥拓宽至南门段。年,以开挖惠山、锡山之间映山湖之土填没原城中直河。填河以崇安市政工程队为主,全市机关干部分批参加义务劳动,最高时每日出动多人,前后历时2月。填土后筑成的中山二路,为弹石路面。年,中山路一期工程开工,在复兴路至三凤桥段,拆除中山路与中山二路之间的商业用房与居民住房户、0多平方米,建成宽40米的沥青道路。其中车行道宽19米、人行道各宽5米、绿化带各宽4.5米。年,中山二路北门至连元街段,铺沥青面层。新辟塘南路。年,为缓和南长街交通拥挤,筑塘南路,起自跨塘桥庙桥,经伯渎港兴隆桥,至钢铁厂门口止,全长2.公里。初建时,路基宽8米,路面宽4米,煤渣路面。年,路基拓宽至10米,路面宽5.5米,改为泥结碎石路面。建设环湖路。年即有兴建此路的动议,后绌于经费,未能实施。年,为开发五里湖北侧并方便太湖风景区各游览景点的交通联结而动工兴建。同年冬,先做土路基,宽18米;起自北犊山梅园水厂,经大渲口、小渲口,至宝界桥,全长5.5公里。至年全线完成路基土方10万余立方米,后因地方资金短缺,路面工程暂停。年冬,为迎接缅甸总统奈温来锡,突击完成泥结碎石路面,宽5.5米。两侧路肩栽两行垂柳。全线建桥7座,以环湖路1至7号为名。自此,从梅园至蠡园、鼋头渚不必回城换道,可经环湖路直达,方便游览。

(加宽工运桥年摄)

在中山路、人民路交叉地建成了三阳广场,这是无锡市的市中心广场。

随后,在三阳广场西北角建成高4层局部5层的手工业商场(年改东方红商场);东北角的门面也加以改善,为2层楼的大华服装商店、圆圆鞋帽店、迎宾楼菜馆、新华书店等。“大跃进”中,崇安寺山门拆除,金刚殿改成2层楼的拱北楼面店等。一时名店荟萃,这一地带成为无锡最繁华的商业中心。至年,中山二路西侧北门至复兴路段,旧房已逐步改造,形成以三四层为主的门面建筑,市容有了改观;并准备以“拔牙齿”方式,将中山二路与中山路之间房屋逐渐拔掉,但仅完成复兴路至连元街一段近百米长、40米宽的道路。

年,在接收惠山至德祠、尊贤祠、胡文昭公祠、尤袤祠、苏氏家祠等基础上,在锡山和惠山之间秦皇坞丛葬地,开挖成占地20多亩的映山湖。年,改造愚公谷,整修碧山吟社,改建滨湖山馆,重建荷轩等,使锡山、惠山两景区连成一片,因此更名为锡惠公园。年,梅园扩建东部新区,把围墙延伸至横山,新建松鹤园,种植大批梅花、樱花、桂花、黑松等花木。据年春统计,市区绿化面积已增至77.66万平方米,人均绿地1.76平方米,行道树总长78.46公里。

年至年间,兴建广瑞路、惠工桥两个深井水厂,以开发地下水来增加自来水供应。年8月,因工业、民用水增加,地下水日趋减少,于中桥金城湾畔,征地9亩多,取蠡湖之水,建成中桥水厂,日供水1万吨。同年,对梅园水厂进行二次改造,日供水量增至2.8万吨。这样,全市自来水供水能力达4.5万吨,用水人口达43万人。至年,公共汽车在添置车辆的基础上,增辟6、8、9、10路公交线,营业线路增至10条,总长.8公里。至年,公交车辆增至64辆,营运总长.6公里,年客运量万人次。年,城市交通以公共汽车和三轮车为主,人力车已被取缔进入博物馆。至年全市路灯拥有盏,为年的1.4倍;线路总长公里,为年的1.37倍。

“文化大革命”对城市的破坏与影响

年至年,全市基本建设投资达万元,因受“文化大革命”的影响,城市建设投资只有万元,仅占城市基本建设资金总额的4.4%。特别是年至年的这5年,城市建设速度明显缓慢,管理秩序失控,各种违章建筑愈来愈多。城市建设管理机构合并,加上工人和技术人员大量“上山下乡”,施工力量单薄,城市维护费被挪用,市政公用设施失修、失养严重。进入70年代后,工业建设项目渐渐增多,但其中某些项目,缺乏或脱离规划指导,带来布局混乱。故市区虽有扩展,城市职工虽有增加,而市政、公用、文教、卫生事业新建项目不多,住宅建设项目更少,城市环境污染日趋严重,城市环境保护和各项基础设施不能跟上,一度影响城市经济和文化生活的正常发展。

(五爱广场70年代初摄)

这段时期内几乎无新路建设,仅年辟建向阳路,自南门口经南禅寺,建朝阳桥、跃进桥,经探矿机械厂,与塘南路衔接。自此,南门至钢铁厂的交通以塘南路为主,遂不经过狭窄的南长街,年,塘南路全线改为沥青路面。这段时期的市区弹石路面大批进行了表面沥青处理,有北塘大街、北大街、通惠路(火车站至通惠桥)、车站路、工运路、汉昌路、园通路、公园路、复兴路、南长街以及解放路全线等等。同时,还在建造西门外工农兵影剧院(后改名为无锡大戏院)时扩大工农兵广场(后改名为五爱广场);年,广场边缘又稍扩大,中心复设绿岛,周围铁链栏杆围住,为无锡最早的设中心绿岛的大转盘广场。10年间也拓建了市区骨干桥梁,以解决车辆拥挤,拓建吴桥为钢筋混凝土桥(年“文革”前);新拓建纪湾里桥、新建桥、江尖桥、槐古桥、塔影桥、南尖桥等砧拱桥;改建亭子桥、北新桥;将石人桥、文化宫桥、钢铁桥、二钱桥等改建为钢筋混凝土桥;将吉祥桥的木人行道改为水泥盖板;加宽加固蠡桥,拓宽莲蓉桥、通汇桥,并先后将惠工、惠商、惠通、东门吊桥、宝善、礼让等钢筋混凝土桥拓宽改建;新建化肥桥。

整个“文化大革命”期间,建设的较大建筑一是工农兵影剧院,位于工农兵广场,年11月建成,有座位个,其中楼座个,是无锡解放后第一家按影剧两用要求建造的影剧院。剧院北面建影剧公司7层大楼,这两个建筑面对人民桥,改善了西门外的市容。二是年开始兴建的无锡市体育馆。年3月建成,占地面积1.8万平方米,该馆为大波双曲拱薄壳屋盖悬索结构,馆内设比赛场,长31米、宽19米,观众席位个,是70年代初沪宁地区规模较大、设备较先进的体育馆。

公共园林绿化事业境况惨淡。“文革”中,公园被作为“四旧”来批判,年更是将城中公园关闭,改为供电局仓库。年“文化大革命”开始,龙光塔即停止整修(直至年才恢复修理)。同年,还维修了石浪庵、三角亭(黄公涧)、云起楼,并将惠山寺金刚殿翻建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年惠山头茅峰的道观大修后辟为游人休息处,也改善了惠山景观。整个“文化大革命”期间,作为绿化基础的苗圃被占,面积锐减,名贵观赏花木作为“玩物丧志”的典型,被大批砍伐,无锡饮誉江南的名贵兰花品种被贱售或荒废。

年至年,公共交通事业受“文化大革命”影响,车辆增加缓慢,难以适应日益增长的客运需要,公交服务质量下降,车容车况甚差,事故频繁,许多车辆车门、车窗玻璃及座位全毁,车身积满泥土,人称“出土文物”。年3月,于广益乡与东北塘交界处,征土7亩,建成七一水厂,日产水3万吨。年,改造中桥水厂竖式沉淀池等,供水量增至1.5万吨;年,中桥水厂征土9.8亩进行扩建,再增水量5万吨。同时新建充山水厂混水车间,作为中桥水厂的补充水源。至年底,市区日供水量已达12.5万吨,管道总长.7公里,用水人口仍仅38万人。年至年的路灯事业,虽改进了灯具,部分采用荧光灯源,但10年仅增加路灯盏,线路也仅增加7公里。

(作者系原无锡市房管局局长,退休后受聘于无锡市城建档案馆,负责城建史收集整理工作)

————————————————

沈荣源

赞赏

长按







































甲氧沙林溶液
白癜疯



转载请注明:http://www.wubaozx.com/wqxjj/28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