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桥自元、明时代出现了市场和商业群之后,到了清代已变得日益繁华与热闹。出现繁华与热闹的原因之一边是历代身怀绝技的各行业的民间艺人在天桥施展自己的艺术绝技。据有人统计,仅在清朝末年至解放初期的半个多世纪的时间,相机在天桥卖艺的京剧、评剧、曲艺、武术、杂技等各种民间艺人多达五六百位。他们个个出类拔萃,艺术精湛高超,差不多可以说是在他们的行业中在当时达到了艺术的顶峰,天桥就是他们施展技艺的地方,是他们出卖血汗赖以生存的地方。他们繁荣了天桥市场,天桥市场也养活了几代民间艺人。没有这些民间艺人,也就没有天桥社会的底层文化的发展历史。
何人是怪,其说不一,也非八个之数。过去也有人按年代顺序分为三拨,也有人认为这种分法不妥当也不全面。我们根据传说和记载作一简单介绍。
“穷不怕”真名叫朱绍文,是名没有中举的秀才,他大约年生人,清同治、光绪年间在天津卖艺说相声。他祖籍北京,汉军旗,原为京剧丑角儿,演架子花脸,相传武剧《十八拿》出于他之手。后在天桥撂地。晚年住在北京地安门外毡子房。朱绍文先是唱京剧花脸,扮相念打有所创新而遭受到嫉妒,于是改行说了相声,起名叫“穷不怕”,意思是表示自己虽穷但有做人的骨气,不怕任何人和事。
“穷不怕”不仅精通文墨,而且对汉字的音、形、义颇有研究。他表演时总要以白沙子撒成字形,边撒边讲字句中的道理,以此来招引观众看他表演,使人在笑声中学到知识。所以朱绍文对相声艺术最大的贡献是把“白沙撒字”的表演方式引进了相声。朱绍文在说相声前,总是带着一小袋细细的白沙子,拿两块小竹板,夹一把大笤帚,在人多的地方用白沙子画一个大圆圈儿,这叫“画锅”,也就是围场表演的意思。然后他单腿跪在地上,一手以拇指和食指捏白沙在地上撒成各种字体或图案,然后拿两块小竹板击拍而唱,或引出各种趣活和笑料。一套节目表演完毕,用笤帚扫去地上的字,重写新字,开始说新的节目。他能用白沙写成一丈二尺的双钩大字,颇有形象,如“一笔虎”、“一笔福”、“一笔寿”等大字。大字下往往还有小字,许多字组在一起,就成为一首诗或对子。他经常撒的是一副对联,对联为“书童磨墨墨抹书童一脉墨,梅香添煤煤爆梅香两眉煤”。这副对联读起来像绕口令,巧妙而饶有风趣。还有“画上荷花和尚画,书临汉字翰林书”的对联也是如此。“白沙撒字”这种新鲜的表演形式吸引了许多观众,大家都愿意看,所以朱绍文的相声列为当时“天桥八大怪”之首位。
大金牙焦金池最初随父到各地卖艺,后来同别人一起做过“腥棚”(即摆个布棚圈,内放伪装的畸形动物招徕观众),他摆弄过“六腿牛”、“小人国”等,借以谋生。他家在天津塘沽有一亲戚,专为拉洋片艺人画洋片画,由此发财。故此,焦永顺便让焦金池学演拉大片。焦金池学成后,到北京天桥卖艺,因人长得气派,口齿伶俐,嗓子好,唱腔滑稽悦耳,善于“使相儿”(做喜怒哀乐各种表情动作),会的曲目多,还能结合时事编写新词,如编唱了《外国人挖金矿(读gǒng)》、《八国联军进北京》、《炮打西什库》等,不久便成大名。
由于他镶两个金牙,人送外号“大金牙”,大金牙便成为他的艺名。他边唱边敲镲打鼓,独具魅力,有时不拉大片,光是演唱,也能赢得听众彩声。他的大片、道具也与众不同,一般大片箱子设四个镜头,他的箱子装八个镜头,可供八人同时观赏。他还常常应邀为喜庆筳会助兴演出,居家妇女们也喜欢听他俗不伤雅的演唱。他演唱的选段,民国十八年()曾由胜利公司灌成唱片发行,并由电台播放,名噪一时,被归为北京天桥后期“八大怪”之一。所唱代表曲目有《夸美人》、《绣花鞋》、《小寡妇上坟》等。
焦金池有秀兰、秀云二女,都随祖父学演西河大鼓书,演唱很能叫座;还有一子名小丑,幼时便上场打鼓套,或垫场说笑话,称“小金牙”。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焦金池全家在天桥卖艺,收入颇丰;后曾移到天津卖艺,也受到观众好评。二女出嫁后,焦金池生活上和精神上渐渐潦倒,不久离世。焦金池有一张姓弟子,得其传授,在北京天桥明地拉大片,也称“小金牙”。后来天桥还有一名罗沛霖者拉大片,也以“小金牙”的艺名号召于市。
曹麻子本名叫曹德全,北京大兴县青云店人,农民出身。他于民国元年进京在天桥靠“数来宝”谋生。
据见过曹麻子的天桥老辈人说,曹麻子个头大,一副猫脸,上面有几颗稀疏的麻子,两只眼睛总是眯缝着,显现出滑稽相来。他的头上总戴着一顶旧呢子帽,长头发绾着梳一短棒槌,浑身上下可能就是他手里拿着的那对牛胯骨还值点儿钱。他那两片子牛胯骨不比别的东西,俗名叫“金钱骨”,一片足有二斤半重,两块就是五斤。略呈扇面形的两片骨头上下钻两个眼儿,上面各系有一个大铃铛,一个红绒球,下面还缀一块尺余长大红布。他一面敲打牛胯骨,一面数来宝。曹麻子的脑袋瓜特别灵,口齿还灵利,看见什么说什么,想到什么说什么,不用事先编好,出口便能说上一段,真是演艺高超,骨头一敲钱就来。
“数来宝”是曲艺表演中的一种,很久以前便在北方各地流行。在表演中主要是一人或两人说唱,以竹板或系以铜铃的牛胯骨拍打为节奏。常用句式为可以断开的“三、三”六字句和“四、三”七字句,并且经常两句、四句或六句即可换韵。这种艺术形式最初是为乞丐沿街乞讨服务的,老辈人都知道,昔日名为“善人知”,于各种买卖铺户门前,见景生情,即兴编词,说一些叫店铺掌柜的喜欢听的吉庆话以求得赏钱的一种形式。例如:“老爷您,发慈心,买卖好,获千金。”“叫声太太赏俩钱,福寿康宁万万年。”在那个年代,流浪街头的乞丐到处都有,形式各有不同。京城的乞丐一半都集中在天桥,晚上便住在山涧口一带的鸡毛小店。在天桥一带,以数来宝为艺者很多,并逐渐有流浪街头改为固定在小型场地内演出,加入了撂地为生的民间艺人的行列,不仅如此,数来宝说唱内容也有所变化,善于创新的艺人开始演唱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并由此产生出“曹麻子”这样的著名艺人。
曹麻子并不是最早在天桥演唱数来宝的民间艺人,然而他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善于创新,根据历史重大事件创作了《推翻满清》、《北伐成功》及《大实话》等一系列脍炙人口的唱段。其中不仅有较高的艺术水平,而且还具有深刻的思想意义。譬如《推翻满清》具有十分鲜明的艺术特点和反帝反封建的民主思想。
王小辫儿北京老天桥的人们都知道王小辫儿是个会耍中幡的高手,他耍中幡有“断梁”的绝技,想当年在天桥十分有名。
中幡是古代仪仗的一种,后来演变为民间各种花会之一种,与高跷、秧歌、五虎棍、狮子、献音、杠箱等花会一样,很受人们的欢迎。
所谓中幡就是一根长约三丈的竹竿作为支撑物的道具,上面悬挂绸旗,旗面长达数米,宽米余。竹竿上部撑有五色圆伞:黄、粉、蓝、红、绿,直径依次增大。竹竿顶端缀以小铜铃铛十几个。伞下为长方形的木框,称为“云盘”。盘上两侧各斜出三角形彩旗一面,称“顺风旗”,盘下两侧系有黄色的“五谷袋”,象征着五谷丰登之意。盘下为木制的幡板,板下悬挂绸旗,旗面绣有各路神佛号。玩幡时,舞幡人要用手、臂、肩、腿、膝、脚等部位轮番耍弄,幡竿不能落地或倾倒。耍幡人要力气足,没有惊人的膂力是耍不了。舞幡人表演中时而将沉重的幡旗高擎在手,时而放至肩头,或用脑门顶,或用下牙床托,继而以左肘颠往右肘,当站定马步,将百余斤幡旗在身前身后旋转数周时,博得周围观众的叫好声和雷鸣般的掌声。物幡时周围有护幡人,以防倾倒伤人。
幡面上所书的字各不相同,一般书写有“晃动乾坤,天下太平”字样。
王小辫儿的中幡上写的字又是与其他中幡不一样,他的幡面上横书“京都王小辫”五个大字,竖写“以武会友,晃动乾坤”八个大字,显得豪爽气派。这是由于王小辫儿在天桥乃至京都,绝不是一般的把势,而是个身怀绝技、演艺高超的民间艺人。年,年约26岁的宝三拜王小辫儿为师,学习中幡绝技。要将如此高大而沉重的玩艺儿举在空中并做出种种令人眩目迷神的惊险动作,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王小辫儿耍中幡,他只要往场子中央一站,幡竿上小旗在空中一摇,铜铃便哗楞楞响个不停。这时观众便似潮水般涌了过来,越聚人越多,将场子里三层外三层的围了个水泄不通。叫好声、喝彩声、掌声连绵不断,仿佛要把整个天桥都震动摇晃起来。
见过王小辫儿耍中幡的天桥老艺人说:“那会儿一到了天桥,远远望去,便会见到他的那竿迎风而立的中幡,竖立在人群中间,煞是威风。”
天桥著名的民间艺术家朱国梁曾经说过:“王小辫儿身材壮实,个子不高,脑袋很大,圆乎乎的脸,头发稀疏。他留的那个辫子,同脑袋比起来就显得小多了。因此,王小辫儿就成了他的外号。”
“他玩儿一个金鸡上架,就是双手把中幡抖动起来,扔向空中,待它落下时用头顶住。还有一种背后剑,就是用一只手倒背着中幡,胳膊使劲儿一抖,就把中幡抖上去了,然后他再用头顶住。”
“还有一种牙剑,就是脸仰起来,用牙齿咬住幡竿,使劲儿一抖,中幡往上猛地一窜,能有尺把高,然后再用头顶住。”
“他还会老虎大尾窝。什么叫老虎大尾窝呢?就是老虎进窝时,是尾巴先进去,不像狼一样,头先进去。他玩的中幡之所以叫老虎大尾窝,是因为他用臀部顶着中幡往后退,模样有如老虎进窝一般。”
“他的绝技是断梁。他双手把中幡抖动起来,扔向空中,等中幡落下时,用鼻梁骨接着。凡是观看的人,那真是惊险无比,无不为他捏一把汗。”
有诗赞王小辫儿耍中幡曰:
天桥人物王小辫,撂地卖艺数十年。
戏耍中幡有绝技,京城内外美名传。
沈三原名,出身于北京宣武门外牛街一个寒苦的回族家庭。少年时拜清满族头等扑护德二爷(名世庭)门下,潜心学习掼跤。嗣后,又师承北平国术研究会会首白锦兼学炮拳,两种技艺相辅相成,沈三亦如虎添翼,成为当时北京跤坛上无出其右的魁首,赫赫有名的头面人物。
当时,前门外珠市口大街开明戏院迤西半里地,有一家坐北朝南的戏园,名曰“第一舞台”。北京的京剧与梆子等大小戏班,在这里轮番演出。年底,这家戏园大门外,忽然贴出了一张引人注目的海报:“俄国大力士彼得洛夫,威震中华,天下无匹,莅临献艺,为期三天。”门楣的上方,悬挂着洋力士的半裸体广告画,肌肉隆隆,傲视一切,显示出一副无与匹敌的样子。
海报与广告画的诱惑力,再加上无聊的帮闲文人在几家报纸上大肆吹嘘,于是乎象“彼得洛夫力能扛鼎,斗死犀牛”等不经之谈,传遍了六街九衢,家喻户晓,尽人皆知。
艺高胆大、血气方刚而又富有民族正义感的沈三,耳闻有关彼得洛夫传言之后,一股义愤之情油然而生。为了观察这位洋力士的功底,他破费了大洋一元的门票钱,买了前排的一个雅座。
彼得洛夫的表演,是在洋鼓洋号伴奏下缓缓进行的。他先用双手托起一个黑乎乎的大铁球,在台上绕行了三圈儿,而后又举起一副白花花的杠铃,连续做了几个下蹲动作。仅这两下子,便把台下一帮观众唬得目瞪口呆,自以为大饱了眼福。殊不知武林中有这样一条谚语:“行家看门道,外行看热闹”。在沈三的眼中,彼得洛夫不过是一只有拙力的笨熊。凭着中国武术的灵巧敏捷与变幻莫测的招数,挫败这个不可一世的洋人大力士,易如反掌。
当彼得洛夫和他的助手们正欣欣然陶醉的时候,万没有料到一个具有中华民族血性与尚武精神的硬汉子,即将在翌日要将他扑倒在中国观众的面前。
北京的12月,朔风凛冽,天寒地冻。然而,第一舞台里却是人声鼎沸,热气腾腾。彼得洛夫为期三天的带有挑衅意味的演出,已经是最后一场。台下的观众显然比前两天增加了许多,那些不惜破费5块大洋买“飞票”进来的看客,因为连“加座”都找不到,只好在戏园的三面“贴大墙”。
沈三和几位前来助阵的知己朋友,早已夹杂在前三排的人群中,伺机而动。
舞台上,彼得洛夫洋洋得意地晃动着茸茸的身躯,酱赤色的横肉随着音乐的节拍不时地颤颤悠悠,仿佛一只贪婪而凶狠的棕熊,在寻觅着什么捕获物。他稍微做了一些准备活动之后,便首先卷弯了一根钢条,待一阵掌声响过,又单臂举起一个沉甸甸的“石锁”,得到比刚才更热烈的掌声。彼得洛夫踌躇满志,转身对坐在台上的矮瘦的翻译嘟噜了几句。只见那翻译如同领了圣旨一般。立即冲着台下阴阳怪气地嚷道:“彼得洛夫先生刚才说,石锁本是中国武术家练功的玩艺儿,台下哪位武林高手如不服气,欢迎上台来试试!”
台下千余名观众屏气凝神,面面相觑。沈三再也按捺不住心头怒火,脱去长袍,露出“褡裢”,一个箭步蹿到台上,愤愤然说道:“我堂堂中华,素有武德十戒。彼得洛夫狂妄虚夸,自诩天下第一,斗狠逞强,横行不轨,且高抬票价,大有奸商铜臭之气。如此犯我武林戒律,理应除之!”言讫,顺手操起石锁提梁,轻轻一抖腕子,飕地一声抛至空中,刹那间以“苏秦背剑”之势接住了石锁。满堂喝彩之声如山崩地裂,震耳欲聋。再看那彼得洛夫,先是瞠目结舌,呆若木鸡,继而恼羞成怒,象只恶熊拼命地向沈三扑来。
沈三毫无惧色,纵跳矫捷,弹指间绕到对方身后,飞起一脚,正踢中对方腰下“命门”处。彼得洛夫踉踉跄跄,半天才回身来。沈三看出了破绽,猛然进身,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出左拳佯击敌手面颊,发右拳猛击其胸口。左右两拳,犹如二龙出水,既刁又狠。沈三趁着敌手招架已乱之时,猝然将右腿插其档中,来了一个非常漂亮的“跪腿得合”,彼得洛夫再也站不住,恰似塌了一面山墙,扑通一声跌倒在台上。自恃力大无穷、天下无匹的彼得洛夫,终于在一片喧嚣中悻悻离去。沈三挫败了俄国大力士,维护了民族尊严,从此益发名声大震。当年的《晨报》与《群强报》由于报道了这则消息,居然创造了销售一空的历史纪录。后于年卒。
程傻子又叫程狗熊,但他的真名叫程福先。杂技之乡的河北吴桥县人。他来天桥撂地卖艺后,后来把家眷也从老家接来了,曾住在崇文区榄杆市温泉浴池对面的临街院子里,安家落了户。他在天桥表演时总是先耍狗熊后顶碗。
程傻子驯养的是一只黑熊,体形肥大,性情凶悍,但对主人程傻子却非常俯首贴耳,十分听话,所表演的一招一式都很出色。这只狗熊能由易而难地逐一表演作揖、磕头、直立行走、前掌摇串铃模仿江湖算命先生或江湖郎中、钻竹圈、蹬木球、耍扁担、拿大顶、翻跟头、耍钢叉、与人摔跤等等。每逢表演完一场之后,程傻子便喂点儿东西给狗熊吃,顺手拍拍它的脑袋,表示鼓励。
过去老北京人没处去瞧动物,更不用说是狗熊这种肉重身沉的肥大动物了。清朝乾隆时代的郡王傅恒第三子富察氏福康安的私人别墅,俗称“三贝子花园”,于年开辟为万牲园,即今天的北京动物园,里面养了许多动物,专供达官显贵游玩观看,票价十分昂贵,一般的平民百姓是去不起的,没有他们观看的份儿。所以程傻子的耍狗熊的表演场子,每天都是观众如堵,生意格外兴隆,这中间自然是下层人居多,也有一些有身份的贵族显宦来看程傻子表演驯狗熊节目。
程傻子的表演场子与其他艺人略有不同,一般撂地摊只需用白粉画圈就可以了,而程傻子却在场边围上木栏杆,为的是避免在观众拥挤时发生不测。
这只黑熊有个最精彩的节目,是用两只前掌耍弄一杆雪亮的钢叉。一是在胸前转动,二是要在胸前并绕脖子转动,其模样活像一个初学武术的傻大个子,动作笨拙迟缓,模样憨态可笑,加之大钢叉上的钢环舞动时哗哗作响,观者极为感到新鲜好玩。表演完节目后,大狗熊便直立行走绕场一圈,并伸出两只前掌向观者做作揖致谢状,待观众纷纷投进钱后,大狗熊才卧地休息一会儿。耍完狗熊后,程傻子便开始表演顶碗的节目。
十三个大小不等的瓷碗一层一个,一直摞到十三个碗,从下到上碗越来越小,远望过去,就像一座十三层的玲珑宝塔一般,使在场的观众无不惊叹。顶碗之后,他还要做出倒立、卧鱼等高难动作,使围观的人群在惊叹之中无不叫绝。顶碗表演不仅技巧要精,还要有灵活的腰腿与充足的力气。确实,这也真是程傻子的一手绝活儿。于是有人做了一首打油诗赞程傻子顶碗道: 程傻登场不耍熊,十三宝塔耍尤工。
要知饭碗熊牢固,第一全凭顶上功。
程傻子年老力衰之后,因黑熊病死而改行,好在他是杂技之乡出来找饭吃的人,就以变戏法养家糊口度日。他的后代程文林、程文祥兄弟俩,也是子承父业,以“武彩拉子”(行话,即指顶碗、舞盘儿、耍木球等技巧)撂摊卖艺,也都成了天桥著名的民间艺人。
看来程氏兄弟玩的活儿比他们的长辈多了,也算是有出息了。
他们兄弟俩舞盘是根据汉代的盘舞演变而成。盘之圆心处钻有小眼儿,插在木竿顶端的铁针上,手频频摇动,令其旋转如飞,双手各举三至四块瓷盘,同时旋转,并做出双臂交叉,“前桥”(正跟头)、“后桥”(反跟头)以及“乌龙绞柱”(脊背着地,挥臂抡腿拧身连续翻滚)等高难动作,而所有的盘子伴随着动作旋转不停。
至于程氏兄弟的耍木球,是开演时的小节目。双手将三个木球(有时亦用木棒或酒瓶)掷而接之,循环往复,使其腾空旋转,良久不落地。这个小玩意儿是用来招人,将人吸引过来好赚钱。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也是耍狗熊的程傻子所没有想到的,这大概也是程氏之门风罢。
常傻子也是老天桥早期的八大怪之一。他表演的“砸石头”,带有江湖艺人的色彩。老天桥的艺人们大都听说过他的表演。有人说他的“砸石头”是真功夫,但也有人说他“砸石头”是为了兜售他治疗跌打损伤的成药服务的,带有商业性质和江湖医生的色彩,至于功夫并非精益求精,十分真实可信。但无论怎样说,都承认他是老天桥早期的怪人之一,他的真名叫什么,谁也说不清。
据说常傻子砸的石头大多是鹅卵石。表演前,先由他的弟弟常老二拿两块石头对碰数下,好让观众听到响声,然后再递给观众可以用手摸一摸。看一看,辨一辨真假。这时候,常傻子边在一旁运气,把气运到手上。然后,接过石头放在一条板凳边上,找准位置后,只听“嗨!”“嗨!”两声,手掌落下之处,石块已被砸碎。
常傻子有个绝活儿,就是用手指将一块石头戳碎。他的表演会使人联想到今天武警战士的功夫表演,大有一脉相承之意。不过“青出于蓝更胜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现在武警
砸石头——常傻子战士的功夫表演要比当年常傻子精深得多,所用的气功,也比先前更广泛的发展。
常傻子表演一阵“砸石头”后,便要向观众推销他的“百补增力丸”。他说他的“百补增力丸”有神效,一能强身壮骨,二能治疗跌打损伤;三能治闪腰岔气内外伤。还以他自己现身说法,说他自己就是吃了这种药才有这么大的力气,才能练成真功夫。据说,他兜售的药丸并无神效,但也不会把人吃坏,他之所以如此美化药丸,主要是为求生存而维持最低的生活需要。同时,他是以卖药的形式向观众“打钱”。由此看来,有人说他卖艺带有商业性质还是不无道理的。
“赛活驴”又称“毛驴舞”,是一种“斗哏”与杂技相结合的舞蹈。表演者用竹竿、竹筏制为驴形,又以布蒙之,绘成驴样。前后分为两截,中有缺处,表演者立其间,将两头各系于腰间,周围布长至地,以遮人之腿。同时,做出各种驴的动作,如:“驴子散花”、“驴尥蹶子”、“驴失前蹄”等。表演时,关金凤化妆骑在驴背上,手打一副三寸长、一寸宽的竹板唱莲花落子,并表演上桌子、上三足板凳,仿山羊上山等绝技,让观者称奇喝彩。他们的表演声情并茂,身形惟妙惟肖,浑然一体,被大家称为“赛活驴”(来源:转自京华网)
目录
话说京城
老北京风水中暗藏的惊世谜团
老北京的桃酥到底有没有核桃
恋恋老北京—何勇聊那时候的北京
记忆犹新的东单菜市场
咱北京的二锅头
南池子之劫
80年代中北京有了出租车“面的”
北京人正在悄悄开溜?
北京胡同名字趣谈
老北京酒铺历史
次列车承载了几代北京人的记忆
北京超速摄像头位置大全
80年代北京西单人肉包子事件
北京爷们儿
拆不掉的胡同--抹不去的记忆
无法解释的老北京十个诡异事件
彩色照片记录:年前的北京
老舍说北京
往胡同深处走走,北京还是北京
少见的一些老北京照片
胡同串子们拍摄的“北京的秋”
品品北京话
嫁个北京拽男人
北京俏皮话
地道的老北京土话!
旧时京城四季叫卖声
京城监狱见证历史沉浮
从喝豆汁看老北京人
小混蛋和边亚军的故事
胡同小子和胡同妞
北京孩子讲述的爷孙情
北京爷们儿特点之不完全收录
东四三条的故事
记忆中的什刹海冰场
寻根老北京四大菜市场
“羊肉汆儿面”
一条礼士路南北皆故事
老北京人“冰上走”的乐事
关于粉子胡同“二妃”的传说?
话说北京——老话儿腊月
金鱼池
出目里利吕井与八十年代的北京
京城老照片——80年代的北京
说说北京公交各线路
安定门城楼变成立交桥
国子监里觅书香
胡同里的煤铺
北京足球从辉煌到衰落的历史
出租司机和你聊聊被拒载的那点事
难忘西四包子铺
五芳斋流油的大包子
说说咱老北京的饭馆
忆京城——时光流逝
难得一看的文化大革命!绝版
老北京的那些传说
胡同里的乡音
东皇城根南街32号院的故事
北京胡同:繁华记忆里的一声叹息
无量大人胡同的记忆
那些年什刹海周边胡同往事盘点
风花雪月忆青楼探北京八大胡同隐秘故事
东四九条的雪
东四胡同里的故事
写写即将消失的兵部洼
回望钟鼓楼——纪念正在逝去的老北京
追忆茬琴,采访京城吉他老炮苏基珍
老北京曾经的早点
老北京的厨行
时光流逝的京城
一个北京土著的厕所见闻录
年北京隆福大厦特大火灾
北京东华门三十四号供应部揭秘
市井生活话说老北京的澡堂子
老北京跑堂儿的
北京的大院
北京的北冰洋
说说东厂胡同的故事
双棒儿雪糕夏天的冰凉符号
老北京的酒腻子
文革时期北京顽主历史回顾:西单闹事
当年北京红卫兵的派系根源
水墨丹青~老北京
城南旧事:老北京大杂院生活记忆令人怀念
老北京药铺
双桥老流氓
老北京人看一次流一次泪的微电影
一个北京大院子弟的儿时记忆
北京美食八大楼寻找旧时京城味道
纪实:消逝的永定门火车站
京城记忆——跟着公交找回忆
探访记忆中的北京煤气站
东皇城根旧忆
北京老城区胡同新旧名对照(宣武、西城)
东八里庄的前世今生
在拆除声中倒下的北京城门楼子
北京老城区胡同新旧名对照表——东城区
京城记忆:总政文化部和黄寺大院1号楼曾是文革阎王殿
北京人喝茶的规矩
儿时的鲜鱼口只能留存在记忆中
年地震,我在北京一监
老北京人饭桌上的规矩
老北京歇后语的来源
老北京的澡堂子
北京人喝酒的习惯
胡同串子自己的茬琴大会
当年的西四小吃店
小混蛋之死
北京刑警的讲述——真是够TMD邪的
潘家园“鬼事”传奇
老北京人玩鸽子
京城故事——北京胖子讲述自己经历见闻的北京怪事
京城故事——新万寿饭店的敲门声
老北京的羊肉铺
京城记忆——东四七条的记忆
忆京城——老秀水的沉浮忆京城——老秀水的沉浮
忆京城——我的石头胡同
老北京三伏天食俗
别了,前门胡同
老北京童谣,北京人你还记得吗?
记录老北京的“规矩套子”
北京小吃-水晶蒸饼
不叫正名的国子监街
高碑胡同一部电话连千家
舌尖上的京城
老北京的八大碗
老北京的早点
您觉得京城哪儿的熟食最地道?
您觉得哪家馆儿的延吉冷面吃着最爽?
京城爆肚哪家最地道?
舌尖上的京城——自己动手做最地道的老北京冷饮“酸梅汤”
京城哪家馆儿的炙子烤肉最和您口儿
京城哪个馆子醋溜苜蓿做的最地道?
京城国营小吃店
南来顺的豆腐脑
京城哪儿的炒肝最顺您的口儿?
老北京餐馆中用的天然味精
京城小说
京城故事——北京的哥的诡异经历
有声小说——北京爷
血战颐和园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