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呦呦教授因在研发青蒿素中的贡献而获得诺贝尔医学奖,和屠教授一起在年获得葛兰素史克(GSK)“生命科学杰出成就奖”的张亭栋教授也曾被北京大学生科院的饶毅教授赞誉为另一位有望获得诺奖的中国科学家。他有可能是下一位中国本土研究获诺奖之人吗?
下面让我们来看看张亭栋教授发现三氧化二砷的传奇经历吧。
砒霜这一家喻户晓、谈之色变的剧毒物,熟不知还是一味古老的中药,可疗伤治病。中西医发展史皆有记载,但历来对其使用慎之又慎,常用“以毒攻毒”来解释其治病机理。西方世界曾用三氧化二砷治疗白血病,但未获普遍承认和推广。
然而来自中国的科学家通过提取砒霜化学成分三氧化二砷并制成注射剂,通过静脉注射治疗白血病,在砒霜治疗白血病的道路上让世人了解到了中药的伟大,不得不承认这一新的突破。
张亭栋无疑是这一发展道路上的一位奠基式的代表人物。
民间秘方
早在年,哈尔医院的药师韩太云偶然发现一个由中药砒霜、轻粉(氯化亚汞)和蟾酥等配制而成的民间秘方。
相传,这一年在东北林甸县一个公社卫生院能治癌症,能让大肠癌、肝癌和食道癌等患者“起死回生”。为了探究真相,省卫生厅派以张亭栋为组长的调查队前去看个明白。原来林甸县一位民间中医正在用砒霜、轻粉、蟾酥等中药组成一个药方给人治疗淋巴结核。当时韩太云下乡巡回医疗,见状,帮他改为针剂。因事情发生在年3月,故而命名为“”针剂或“癌灵”注射液。后来,专家组确认了“”的疗效,回哈尔滨后向卫生厅做了汇报,认为临床上对有的肿瘤病例的确有效,一度曾吸引众多的患者前往求治。第二年黑龙江省卫生厅在全省开始推广这个花钱不多、能治癌症的方子,可砒霜、轻粉、蟾酥均为毒性较大的药物,患者往往不能耐受,医生也望而却步,后来慢慢地被弃用。
但是,似乎将要夭折的“”因为遇上了张亭栋才没有消失。张亭医院,带领哈尔医院中医科的同事开始了长期艰苦的研究。
执着的追求
为了弄明白其中的原委,张亭栋开始其一生唯一的追求。
从年开始,张亭栋将研究方向锁定在白血病研究,而不是无选择地去研究其他疾病。与此同时,开始检测“癌灵”的组分。张亭栋与韩太云继续合作研究此项工作。他们首先从分析砒霜、轻粉、蟾酥的毒副作用入手,对这三种中药分别在临床上进行了对照,做了大量的动物实验和长时间的临床观察,来确定治疗用量,并对砒霜、轻粉、蟾酥三味药进行筛选。
年,张亭栋、韩太云用“癌灵注射液”(“癌灵1号)治疗6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病人。这时的张亭栋主要用了砒霜的化学成分“亚砷酸(三氧化二砷)”和微量“轻粉(氯化低汞)”。经过治疗发现,6例病人症状都有改善,其中一例为慢性白血病发生急性变的患者也有效。
动物实验成功后,张亭栋就开始在人体上进行试验,在使用中发生了一些鲜为人知的副作用,虽然血相有所好转,但有人出现了蛋白尿、头疼、高血压等症状。
“开始用的量少只有4毫克,当后来用到6毫克的时候临床就表现出好的迹象,这样我们就有信心了。而且副作用很小,所谓的头疼、蛋白尿就没有了。”张亭栋说。在以后的诸多试验中张亭栋发现,轻粉的化学成分中含有汞,汞可以影响肾功出现蛋白尿,蟾酥具有升高血压和强心作用,注射后病人会产生难耐的头痛,因而把蟾酥和轻粉都去掉了。虽然只剩单味药砒霜,但疗效却不降低,这个时候的张亭栋似乎已经意识到了砒霜在起主要作用。而砒霜的主要成分是三氧化二砷,于是就直接使用三氧化二砷,结果效果很好。最后确定砒霜是控制白血病的有效成分,遂用纯三氧化二砷精制而成今天的砷制剂。
尽管最后实验研究发现,轻粉和蟾酥都有副作用,但是,年的发现,是张亭栋及其团队发现“癌灵1号”的开创性研究。这一研究成果发表在了《黑龙江医药》杂志上,这是“癌灵1号”的开创性论文。
其实在年的文章中,张亭栋就提到对急性白血病也有涉足。随后,张亭栋通过对不同类型白血病的治疗效果发现,“癌灵1号”对多种白血病有效,对急性白血病可以达到完全缓解。到年,张亭栋和他人通过“癌灵1号”治疗后存活4年半和3年的两例病人,皆为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
此时的一项研究成果成为了日后同领域研究参考的“鼻祖”。
年,张亭栋和荣福祥在《黑龙江医药》杂志发表了题为“癌灵一号注射液与辩证论治治疗急性粒细胞型白血病”的研究论文。总结了~年治疗急性粒细胞型白血病共55例,这55例都有不同程度的好转。
可以说,直到年,张亭栋和不同的同事合作发表的论文,清晰地奠定了人类今天的认识:三氧化二砷可以治疗急性早幼粒白血病,也就是M3型白血病(即acutepromyelocyticleukemia,APL),为随后同领域的研究人员夯实了基础。
随后进入80年代以后,张亭栋等人将主攻方向锁定在了对急性粒细胞白血病的治疗上,并且发现对M3型白血病效果尤为显著。
在哈尔滨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马玲看来,当初确实发现对M3型白血病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她告诉记者:“那个时候,包括哈尔滨医科大学孙鸿德老师在内,在临床上都发现了一个现象,就是3型病人活下来的多,这就给我们一种提示,是不是对3型的病人有特异性的作用。所以从80年末到90年代初,在临床上就开始主要收治3型(病人),在收治的同时把化疗的药物减下来,然后看用这个单独治疗行不行。另外从临床治疗的缓解率、从长期收获5年的观察看,3型病人存活率也高,这样逐渐明朗化了,就是这么一个过程。”
论文追溯
其实张亭栋早在年发表的论文中,就清晰表达了三氧化二砷治疗白血病的原理,年明确了对M3型白血病病人疗效显著。从~的这7年时间里,张亭栋及其合作伙伴的研究成果都发表在了国内《黑龙江医药》《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新医药杂志》等学术刊物上。
“年代时的科研能力不够,对基础的研究不行,手段也不行,也没有那么多的经费,显示度当然也就不够。”马玲告诉记者。
进入80、90年代,这一领域的国内外专家学者也并没有意识到或北京治疗白癜风哪家医院比较好北京那个治疗白癜风医院比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