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赵传奇民俗吴桥耍杂技世界惊奇艺

来源:燕赵传奇

声明:致力于新闻资讯的及时传播,每篇转载文章都将在文前注明作者、来源等信息。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所有者于后台留言,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谢谢支持!

上一回去过了山清水秀的河北之北,说过了趣味十足的满族摔跤,今天咱们要去哪呢?说出来您一定不陌生,这就是“杂技之乡”吴桥,这里有的是“惊、险、奇、绝”的妙招。都说“上至九十九,下至刚会走,吴桥耍杂技,人人有一手”。吴桥究竟藏着多少奇人,这里到底有多少绝技?

吴桥杂技国家级传承人王保合表演古典戏法《三仙归洞》

说起吴桥这个地方,您一定会想到两个字——杂技;讲起吴桥的历史,也必须要提到两个字——孙武。相传,军事家的祖师爷孙武跟这里有着解不开的渊源,他的后代就受封于此,子子孙孙绵延了上千年。现如今,到了吴桥,能遇见不少姓孙的老乡,还能找着很多用“孙”姓冠名的地方。按着吴桥人的说法,这里之所以早早地兴起了杂技的艺术,也正是因为得了老祖宗孙武的真传。

从前只知道孙武传兵法,没想到他老人家还会耍杂技,且不说这故事的真假,吴桥作为中国杂技艺术的发祥地之一,“杂技之乡”的名号一准是错不了。吴桥的杂技怎么能叫得这么响?它到底有什么过人之处呢?

俗话说了,百闻不如一见,要想瞧瞧吴桥的真功夫,您一定得去吴桥杂技大世界走上一趟。到了这,咱先得奔着名头最大的人物去,他是谁呢?就是有着“鬼手王”之称的王保合老先生。

在杂技大世界江湖文化城的“鬼手居”门前,端坐着这位个头小,身材瘦的老爷子。这老人家瞧着不起眼,就跟咱们邻居的老大爷没什么两样,他到底有着什么样的绝招,才得了“鬼手王”这样一个神秘又霸气的名号呢?

年的夏天,吴桥杂技代表团出现在人民大会堂,为嘉宾表演拿手的节目,一个接一个演员上场,赢了一场又一场热烈的掌声,那气氛别提有多好了。等到王保合来到台上,主持人却遇到了一个不大不小的难题,这是怎么回事呢?

这倒不是为别的,只是王老先生的表演实在太绝了,观众们一个劲地鼓掌喝彩,说什么也不让他退场。可是,后面还有好几个节目,好多位演员,老这么拖下去,那也不是个事呀。主持人急得没法了,只好走上台去,压低了声音跟王保合说:“无论如何,您老得把时间卡在十分钟之内必须结束。”王保合赶紧收了手,跟观众谢了幕。整场的活动散场之后,好多人还在议论着刚才那个姓王的老先生,回味那两出让人叫绝的表演。

提到王保合的拿手好戏,其实也是很有年头的经典节目,这就是中国的传统绝活“三仙归洞”和“缩骨软功”。练过这两样功夫的也许不止他一个,可是王保合却把这传统的绝活真正给玩绝了。在高手如云的沧州吴桥,他可算得上一位响当当的人物,这里流传着一副对子——“一二三,三球两碗一手鬼,四五六,六神五主四方惊”。这说的就是王保合的本事。

王保合的绝活吸引了全世界的眼球,黑眼睛、蓝眼睛都围着他的一双妙手,东方人、西方人,都听过他的大名。说到“鬼手王”这个名号,其中又有着怎样的来历呢?

走南闯北,吴桥艺人如何赢得神秘称号?

父业子承,杂技艺术如何世代发展传承?

把时间往前推上十多年,王保合到香港九龙艺术中心去表演。就连他自己也没想到,自己家乡的传统艺术在千里之外能这么受欢迎,这一演就是几个月,场场爆满,人人惊叹,王保合这个名字成了当地的热词,就连当时的香港特首董建华也成了他的粉丝。

董建华看过王保合的表演,还送了他一个名号——“鬼手”。这话一出,媒体都争着报道,把这个称号传遍了香江,传到了内地,一直传到了王保合的老家吴桥。这就有了“鬼手王”的大号,也就有了“鬼手居”的雅称。

王保合有了这样耀眼的光环,可是他一时半刻也没忘了从前学艺的艰辛。老话说了:要想人前显贵,就得人后受罪。现如今,他有了别人想都不敢想的名气;想当年,他也受过别人受不了的罪。

几十年前,王保合生在一个杂技世家,祖父和父亲都在北京的天桥摆过摊,卖过艺。他的爷爷王玉林凭着一身好本事,还在天桥上得了一个“江湖八大怪之一”的名号。王保合三岁就没了娘,就跟着大人上街卖艺,因为有老家儿的熏陶,他从小就学了不少基本功,那两手绝活“三仙归洞”和“缩骨软功”都是祖传的功夫。等到他长大成人,就自己拉班子演出闯荡江湖。后来,他加入吴桥马戏杂技团,成了一名正式的演员。

说起当年的经历,王保合说了:“那可真叫一个苦啊,最苦的不是练功下的狠劲儿,而是练功的环境,不管天气有多热,地冻得有多厚,都得在露天里练功夫。”舞台上的王保合看着总是那么精神,那么利落,可是没几个人知道,他在多年的练功生涯里落下了一个好不了的毛病,一赶上阴天下雨,浑身上下就跟针扎似的那么疼。

王保合下足了苦功夫,练成了真功夫,他手上一个“快”字成就了出神入化的“三仙归洞”。他既不用灯光道具的配合,也不需要谁来当“托儿”,就拿那三个小球,一根筷子,再加上两个小碗,就能演出精彩绝伦的节目。甭管你是阅历丰富的老人,还是眼神灵光的孩子;甭管你离得多近,盯得多紧;甭管你怎么出怪招,怎么出难题——就是难不倒这个王保合。

有一回,有观众来跟王保合打赌,说是要把“三仙归洞”的道具小球攥在自己的手里,看看他能怎么变。在咱们一般人看来,这根本就是个不可能的任务,可是王保合并不在乎,他不光答应了这个要求,还说是能把一个球变成两个球。周遭的观众谁也不信,就等着看会有什么样的奇迹发生,转眼之间,王保合说的事情全都应验了,大伙谁也没看出其中的玄机,一连声地鼓掌叫好,就连刚才那个不服气的也拍着手说:“真是太神了!”

王保合的节目之所以能这么神,不光是因为老辈儿上传下来的手艺,还有他自创的“三合一”演出方式。究竟是哪三样合到了一起呢?就是侯宝林的“口”,赵本山的“忽悠”,再加上自己的手法。这也是他当年在天桥上耳濡目染,总结出来的经验。旧社会卖艺,讲究的是“七分口,三分艺”,手上的把戏耍得好,嘴皮子也得跟的上,才能让人家看得过瘾,听得热闹。

王保合凭着这手绝活摘得了中国杂技魔术“金菊奖”银奖、“河北省文艺振兴奖”,他的名字还被上海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收录其中。

千百年来,吴桥杂技的传承基本是父传子,子传孙,或者是师徒之间手把手地传授,如今,当地已经有了专业的杂技学校,不过多年来传下来的老法子还是挺盛行。

说起这功夫的传承,“鬼手”王保合觉得特别自豪,为什么呢?因为他们老王家代代相传杂技绝学,就这一家子差不多能赶上一个杂技团了。单说在吴桥杂技大世界工作的,除了老王他本人,还有他的儿子、儿媳妇、二姑娘、姑娘家的儿子,老少三代一共五口,个个都是杂技高手。在吴桥杂技团里,也有老王家的四口人,另外还有两个小外孙在杂技学校当学生,那成绩也是呱呱叫。

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王保合的本事不光传给家人,他也收了不少的徒弟。老王教人学艺很热心,不过,在挑徒弟的事上,他可是挺严格,但凡有那心眼不好,脑子歪的,根本就入不了他的法眼。在满门弟子当中,王保合最得意的就是自己的大儿子王立刚。有时候,他出门去演出,就让儿子暂时代理“鬼手居”的掌门,这小王得了老王的真传,那一手“三仙归洞”也是炉火纯青。

在吴桥这地界上,不光是有数不清的名人,看不完的绝技,也有一些个让您大开眼界的江湖奇人。比方说有着“小钢炮”之称的高福州,他是哪路奇人,又有着什么样的怪招呢?

“小钢炮”高福州的绝活可有不老少,像什么头顶开瓶、单掌劈砖、脖子卷钢筋等等都是他的保留节目,还有一招最擅长的“肚皮切菜”更能让观众的下巴掉到地上。

一说要表演这出绝技,高福州就举起一把明晃晃的菜刀,亮出一片白花花的肚皮,一手把菜叶按在肚子上,一手扬起菜刀。只见那刀起刀落,菜叶横飞,观众们都为他攥着一把冷汗,“小钢炮”他本人却是气定神闲,还插个空子跟大伙开开玩笑逗逗乐。等到表演结束了,他把菜叶子拨拉拨拉一拍肚皮,那上面愣是半点红印都没有。

据说,这“小钢炮”的名号可不是白来的,除了他肚子上的神功,还练就了一手的硬功夫。他打小就拜师学艺,专练铁砂掌,就在十八岁上那一年,用那一双铁掌在一小时内拍碎了三百块砖头。

口吞铁球,观众即将见证何种奇人奇事?

苦练绝技,吴桥终将绽放哪般精彩绝伦?

另有一位身怀绝技的吴桥奇人,就是一位敲着小锣的老爷子。他在场地中间转了两圈,观众们都拍着手请他亮亮绝活。老人一拱手,就从兜里掏出来两个滴流圆的铁球,说是要一口吞下去。有观众上手摸了两下,那铁球硬邦邦、沉甸甸,绝对没有作假,要把这东西吞下去,那还不得要人命?

大伙都劝着老人别逞强,千万不要伤着自己的身子,可这老爷子偏偏不听人劝,把挺大的一个铁球生生塞进了自己的嘴里。就见那铁球撑住了老人的腮帮子,他使劲吞了几下,忽然一梗脖子,“嗝儿”地一声,铁球就咽到了肚子里。

观众们看得目瞪口呆,一边为老人叫好,一边替他担心。老爷子一摆手,意思是让大伙别操心,没事!他一声低吼,就把铁球吐了出来,拍拍胸脯又说要同时吞下三个球。大家对老人的功夫很是欣赏,对他的身体也挺心疼,都劝着说可别再来这个了,要不您换上一手?

老爷子看着大伙这么疼他,那心里也是挺感动,说是还要出一个绝活答谢大家。就见他打开一个纸盒子,从里面取出两根两寸来长的骨头针,把这两根针插进了自己的鼻孔。这又是要干嘛?大伙看得心惊肉跳,谁也不敢出声。老爷子用手揉揉自己的脸,见证奇迹的时刻马上就到了。大伙谁也没想到,那两根长长的针竟然从老人的眼睛里面冒出来了!

观众们都是好心人,一个劲儿地说:“赶紧把针弄出来吧,可别为难您老了!”这时候,有人告诉大家:您眼前的这位不是别人,正是8岁学徒,15岁登台的民间绝活大师李印怀。这么一说,大伙全都松了一口气,原来,这老爷子就是名震江湖的李印怀,早听说他最擅长吞铁球、吞宝剑,还有一个挺有趣的外号叫做“皮包骨”。

名人、奇人、怪人,在吴桥之地不乏其人;绝招、险招、妙招,在杂技之乡都能看到。这一出出好戏,一幕幕精彩,都是靠着吴桥人吃苦流汗换来的功夫。一代又一代的传承,成就了吴桥杂技之乡的梦想;一场又一场的演出,打响了吴桥杂技之乡的大名。

如今,吴桥杂技艺术的名气已经飘遍了全球,创办于年的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也被全世界杂技爱好者称为“东方杂技大赛场”,是全球最著名的三大杂技赛场之一,比赛最高奖金狮奖也成为国际杂技届最瞩目的奖项之一。

这正是:

杂技百戏源流长,吴桥杂技传四方。

世间奇人多绝技,节庆盛会美名扬。

(魏胜敏主讲韩伟解说)

作者简介

梁勇:人文学者。河北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省政府参事室特约研究员,河北师范大学、河北经贸大学、河北科技大学等多家高校客座教授,燕赵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河北省中山国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河北广播电视台特约评论员,大型历史文化广播节目《燕赵传奇》总撰稿、主讲人。

作品还包括:《文化资产价值论》《京津冀挽起一带一路》《燕赵文化史·秦汉卷》《京津冀文化一脉概论》《大美雄安》等专著。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wubaozx.com/wqxjj/7315.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