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
对
文
学第94期(总第期)
情系“南三条”
文/牟金豹
一个几乎每个到石家庄人都要光顾过的地方,一个大到家用电器小到针头线脑都淘得到的地方,一个集纳了南来北往无数客商的地方,一个曾经脏乱差如今旧貌换新颜的地方。这就是“南三条”——石家庄南三条小商品市场。上世纪改革开放伊始,石家庄交通十分方便,很多人要到这里转车,借助便捷的交通、集中的客流,石家庄人率先在城市的黄金地段——正东路和京广铁路的露天天桥下,开始了“以桥为市、以地为铺、一副货担、赚取微利”的民间小商品交易活动,形成了名副其实的“货担帮”。操着南腔北调的各地商人陆续开始聚集在这里,并自发形成了集市。上世纪80年代初,南方沿海地区的制造业如雨后春笋般兴起,经销商们把南方的日用小商品,不断运往华北、东北市场销售,石家庄因处燕晋咽喉,路通九衢,迅速成为辐射西北、华北、东北的重要市场。短短几年时间,天桥市场已从天桥附近区域开始向周边胡同扩展,成了远近闻名的小商品集散地。南三条初期的摊位大点的1米5长,小点的1米长,宽都是50厘米。摊位里面的地方非常小,两个人在里面站着转身都困难,但这丝毫没有影响到销售量,每天,这里都是人声鼎沸。当时,我经常去逛市场,尼龙网兜大的2毛,小一点的1毛,非常结实实用,现在找都找不到了。随着天桥市场的不断扩展,自发市场表现出来的管理混乱、无序发展和交通堵塞等社会问题日趋凸显,政府部门逐渐开始介入管理和引导,并将市场整体迁入与之毗邻的南三条胡同,正式定名为“南三条市场”。年,政府部门根据市场发展形势,通过政府投资、商户集资等方式,开发建成了面积达平方米,拥有个摊位,基础设施较为完善的南三条小商品批发大厅,完成了从天桥马路市场到有固定经营场所的第一次飞跃。南三条依旧像一块磁铁一样,吸引着来自四面八方的商人,以至小小的摊位都变成了“抢手货”。为应对市场需求,上世纪90年代初,政府部门又把南三条综合市场分行划市,建立了多个专业市场,从而使南三条跻身全国十大批发市场,完成了由单一经营场所到若干个专业市场的飞跃。中国的“南三条”,小商品的世界。一个自发的胡同市场,一步步发展壮大成一个个现代化的大型专业商城,得益于祖国的改革开放,得益于这个城市的包容。笔者当时正就读于省城的一所商科大学,当时的三级批发体制在人们的头脑中根深蒂固,要想撼动谈何容易!正因为如此,我对南三条有着特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