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河游记18德州吴桥middo

(1)

今年,因为情况比较特殊,大运河一段也较少去走,虽然现在情况转好,时间也逐渐多了起来,但又有其它的一些活动安排,所以此事就一直拖了下来。

今年国庆正好与中秋节撞在了一起,时间更加宽松,但先前也有一些别的想法别的安排,运河行走之事也没有过多考虑。后出现变化,这才准备沿河走走,初步计划分两次进行,每次三四天时间,中间回来修整一下。

为避免出行车票困难,先行于29日出门,目标是德州往北一段,计划是第一天德州至吴桥,住吴桥或再乘车至景县,在景县住下。第二天参观景县几处国保,再从景县回吴桥,走吴桥至安陵镇一段,住在安陵镇,或者倒过来先走运河,再寻景县国保。第三天则是安陵镇至东光一段。而若有第二趟,则是德州往下诸段,不过后面各段大的乡镇城市之间相距较远,每天不能全程下来,心中一直有点嘀咕畏缩,还没有一个很好的计划安排。

29日一早,六点半的高铁,一个来小时后到达德州东站。

德州东站距离德州市区较远,直线距离约在15公里左右。现在很多地方的高铁站动车站建设都是远离城区,在给通行带来不便的同时到也为城市的建设和野蛮扩张提供了极大的空间及借口。现在好像不是城市建设促成了高铁动车站的设计和建设,倒好像是车站的选址拉大了城区和建设的规模,真不知这样的建设、发展及趋势是否合理和必要。

德州简称“德”,古称安德,地处中国华东地区、山东西北部、黄河下游冲积平原,是山东省的西北大门,国家交通运输主枢纽城市。

秦废分封制改郡县制后在这里置鬲县,汉置安德县,自秦余年,德州已六易其治所,名称也多样,合并分析也较频繁,且至近代也在山东、河北两省之间不断转换隶属关系,直至年5月9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批准设立德州专区,当时辖吴桥、东光、南皮、庆云、宁津、盐山、乐陵、商河、临邑、济阳、德平、德县、平原、禹城、齐河、陵县及德州市17个县(市)。因为其地处河北山东两省交界处,在其后的历史过程中,专区建制撤销恢复多次、辖地变换频繁,至年12月17日,经国务院批准,德州地区改设地级德州市,辖德城区、陵城区、禹城市、乐陵市、临邑县、平原县,夏津县、武城县、庆云县、宁津县、齐河县等2个区、7个县、2个县级市

德州市为黄河冲积平原,历史上境内曾有两次黄河大迁徙,上千次决口,造就了西南高、东北低的地形。由于泛道与流速所致,加之风力堆积之因素,形成了平原之中起伏不平,岗、坡、洼相间分布等特点。辖域内跨省大河主要有黄河、卫运河、漳卫新河,跨市的骨干排涝河道有徒骇河、德惠新河和马颊河,除黄河外,均系海河流域南系。

德州自古就有“九达天衢”“神京门户”之称,是全国重要的交通枢纽。历史上德州是京杭大运河的一个重要码头,是南北文化交流、交通之要地,明成祖定都北京后,一直到19世纪中叶,德州是南方九省(冀、鲁、豫、苏、皖、浙、湘、鄂、赣)通往北京的重要漕运通道,京杭大运河穿越辖区余千米。德州也是京沪铁路、石德铁路、京沪高铁、石济客运专线和德龙烟铁路等五条铁路干线的交汇点。另外有京福高速、青银高速、德衡高速、德滨高速、济聊高速、济乐高速及、、、、、、等国道、省道十九条。年德州被确定为全国交通运输主枢纽城市。

德州可能最能让全国人民熟知的就是德州扒鸡,上世纪八十年代在安徽马鞍山工作上,几乎所有的同事在乘火车路过德州的时候都会要买上德州扒鸡享受或带回家中,尤其是在出差没有买卧铺票而能得到车票的30%作为补助的情况下更是将购买德州扒鸡和南京盐水鸭作为必须要完成的一件美事。

过去的印象中,山东除了济南、青岛外,似乎就数德州了,但现在不知是落后还是其他城市崛起迅猛,像烟台、潍坊、淄博、济宁等一众大小城市已将德州甩在了后面。

德州老城区自然是沿大运河而建、因大运河而生,但主城区主要是在运河东侧,连最早的京沪铁路也是在运河东边,与运河相距不远,并行而延,而运河西侧主要以厂矿等工业为主。运河东3-8公里,漳卫新河岔河,也称漳卫新河减河,从名字上看就主要应为一条人工开挖河道或在旧河道基础上有更多的人工疏导痕迹,起于德州西南处的四女寺枢纽,向东北方向延展而走,作为山东省与河北省的一条界河,最终在黄烨市东南角流入渤海。这两条河之间所夹就为德州老城,而其再与东侧四五公里外的老减河(同样始于四女寺,并在东北方向通向新减河)所夹为德州新城区。而新时代的来临,伴随高铁线路和车站的建设,老减河与高铁线之间再度形成了一个更新的城市新区,而很有意思的是东侧再有一条不小的河流,马颊河,构成城区的天然分割界线,形成水环城市的理想状况。

从实地和GE上看,德州城区自然也形成了城区、城市建设的三个典型区域。老城中多低矮、密匝建筑。新城区中道路方正有序,隔划出整齐划一的地块,形成功能截然分明用途均衡的建设局面。本身就体量和规模不小的新区建设在高铁时代再度东扩,同样的整齐划一的地块,新楼林立、道路宽倬,只是要完全成熟还有待时日。

德州东站体型巨大,坐东朝西,站前广场东西长米,南北宽米。巨大的站前广场由天津市园林规划设计院设计,据称体现了站房服务圈与生态休闲圈、生态防护圈三个功能圈的互动,将景观与建筑的交往、景观与人的交往、人与人的交往融合一处,力图为城市环境营造独具风采的空间感,成为展示德州风貌的重要窗口。

不过站房楼前一个像机场一样的通向二层的两侧坡道完全破坏了车站的立面感观,另外也因为空寂、稀落和管理的不善,造成旅者无论是视觉还是感观上的极度不适,也让人在这样体量巨大的建筑前有种卑微和严重的压迫感,体验效果极差。回想沧州西站,也是远离市区的巨大体量的高铁车站建筑,巨大的车站建筑跟前连商店、饭馆都没有,也是很让人压抑、感受不到人间烟火和温暖之地,但比起这里似乎还要强许多。

乘车进城,虽在城中,也只能用进城之称了,一个多小时后到德州车站,虽是老车站,但经过改造,看不出老车站的模样。

城市的管理或者是人文色彩薄弱也体现在查找一些讯息方面的缺失,查到的两趟进城的公交要么时点不对,要么找不见,反倒是一趟从德州东站到德州站的班车成了最好的选择。车已准备出站,见我跑去,停顿了一下,收上我后开出,一路上虽有乘客上上下下,但一直也就几个人。

德州站下车后,沿迎宾大道一直北行,计划参观一下苏禄王陵。并准备前一段多沿路而行,不然这里弯弯曲曲的河道会将路线拉的很长,让我无法走到预定地点。

城中的迎宾大道名头虽盛,但简陋而不能构成实质上的城区靓丽街道,两旁建筑也较陈旧并呈灰蒙蒙之感,唯在北端,道两旁开建大量商品住宅,密集一堆。

(2)

苏禄王墓,又称苏禄国恭定王墓、苏禄东王墓,安葬着苏禄国东王巴都葛叭刺和他的王妃及两位王子,是中国境内仅有的两座外国君主陵墓之一(另一座是位于南京的浡泥国王墓),也是中国唯一的驻有外国王室后裔守陵村落的异邦王陵,年被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永乐十五年(年),苏禄群岛上的三位国王东王、西王和峒王,率领家眷、官员共三百四十多人组成的友好代表团来中国访问,受到永乐帝的隆重接待。在京访问结束,回返时东王患病在德州病逝,明朝廷极为重视此事,命以“王礼”厚葬之,专门派员赴德州,为东王举行隆重葬礼,整个陵墓和明代礼制所规定的亲王陵墓的规格大致相同。苏禄东王下葬后,其长子随西王、峒王等人回国继承王位,王妃葛木宁、次子温哈剌、三子安都鲁及侍从十余人则留在德州守墓,王妃和二位王子去世后也都安葬在苏禄王墓东南不远处。

今在东王墓附近的北营村,多为当年东王及其守墓随从的后裔,以温、安两姓为主。

陵墓坐北朝南,位于一处高台之上,圆形土丘,下部石砌护墙,墓前有明永乐十五年立的墓碑,上书“故苏禄国恭定王墓”,“恭定”为永乐帝朱棣所赐谥号,不过原碑已移至祾恩殿保护,此处为新碑,形制不是仿制。

苏禄王墓南侧有御碑亭、御碑楼和石人、石马、石羊、石虎、望柱等附属文物。陵墓西南角处有北营清真寺,始建于明代,现破败欲修复。

现这里建成“德州市苏禄文化博物馆”,免费对公众开放,疫情期间扫码进入。

苏禄王墓历经明、清、民国至今,对苏禄东王的祭奠、缅怀与悼念活动一直延续下来。苏禄东王作为友谊的使者,受到历代政府的重视和人民的景仰,也表达了中菲两国之间的友谊。

向北穿北营村,上国道,西侧一片在建小区,北厂运河小镇,似村镇改造而成。

大运河在这里拐了一个大弯,早在金朝天会七年(公元年),德州就置设了将陵仓,以利漕粮储运。到明清时期,运河德州段的仓储一度成为京杭大运河四大粮仓之一,仓储的兴建与发展促成了北厂的繁荣,大批皇粮货物装卸使这里逐步形成古代德州最重要的商贸繁盛地之一,也就是后来的“北厂”,只是现在再也不见早年的繁昌。

不远处路旁见有烈士陵园的指示牌,遂拐进一观。

德州烈士陵园为省级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德州市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文保碑背面的简介为“德州革命烈士陵园位于德州市德城区二屯镇东北街北50米处,年代:近现代。省级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一九八八年春建立,二〇〇二年十一月又择地运河东畔迁建,即现址,二〇〇四年九月烈士纪念碑竣工。西依运河,建有“人民英雄纪念碑”石雕战斗缩影两尊,“人民英雄纪念馆”一座,存放抗美援朝战斗飞机一架。革命烈士陵园是重要的革命教育基地,对于人们了解历史、了解革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为研究近现代德州历史提供了实物资料。保护范围:以德州烈士陵园大门为基点,沿围墙向东延伸69米,向北延伸米,向西延伸80米所形成的区域,占地面积.09平方米。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向四周外扩30米所形成的范围,占地面积.27平方米。”不过,这个保护范围怎么看都有问题,而且西侧和北侧大片区域有围墙圈围,似为永安陵园。

纪念碑前,正有一小队军队礼仪人员在练习敬献花篮的过程,应为国庆节活动做准备吧。

继续向北,闸子村处拐上运河大堤,村名显见与运河有关。村口处,竖有“中国大运河遗产区界桩”。

运河大堤上竖多块碑,一块为“哨马营减河遗址”,一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闸子遗址”,背面简介为“闸子遗址:位于德州市德城区二屯镇闸子村西,运河里程标志牌处,分布面积平方米左右。东岸现存基石4块,呈长条形,暴露部分长50-80厘米,宽40厘米,厚38厘米,为清代运河水利设施。此水闸遗址的发现为研究当地水利设施的发展提供料重要的历史资料。保护范围:东西60,米,南北60米。”。第三块为新竖的“德州市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闸子遗址”文保碑。旁还竖有河长公示牌和一块公里桩(),应当是堤坝的公里数而非河道公里数,分析认为其起点应在四女寺枢纽处。

百度地图在立牌处北端米处标有哨马营减河,从资料上知哨马营减河,旧称“北支河”,明清两代南运河山东德州境内的分洪河道,其功能是将运河溢出的洪水及时导入旧黄河,从而减少运河水灾造成的损失。河道最初开挖于明代,明清两代屡建,嘉庆年间而逐渐淤塞。至年代,仅余减水石坝的遗迹,作为京杭大运河遗产、德州市文物保护单位,列入“闸子村滚水坝遗址”。

(3)

沿河堤行走,距离运河时近时远,但也只能如此,河边不可行。

行走在村野大地,四周静谧,田畴四围,一幅田园景象。

天阴欲雨,天空灰迷,鸟低哀鸣。

堤上道路平砖铺就,所经各村都有碑石竖立,也常见有“险工段碑”。还多见竖有文保碑,正面书“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京杭大运河——南运河德州段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二〇〇六年五月二十五日公布山东省人民政府二〇一三年一月一日立”,左上角为粘贴上去的中国文化遗产徽标,已被抠掉。背面书“中国大运河保护范围管理规定保护范围:河道外侧堤脚线外扩5米。建设控制地带:以保护范围边线外扩米,其中村庄段外扩80米、城镇段外扩30米。山东省人民政府二〇一三年一月一日立”。

不远处,一块漳卫南运河德州河务局年9月制的一块碑,上刻“运河龙王庙历史上,运河提供了漕运之便,但运河洪水也经常造成堤防漫决,使百姓深受水患之苦。为祈求神灵镇水,保佑运河安澜、漕运通畅,沿河百姓在运河岸边修建了多处龙王庙、大王庙。此处堤下即为当时龙王庙遗址。”有意思的是有人用墨书在上改书,标明堤上是大王庙。留书人戴鸿春在碑后书道,堤上有神龛供奉三尊正神、两位童子,分别为玉女、小圣爷(龟首)、大王爷(蛇首)、龙王爷(龙首)和金童,三神都是人身形、坐姿。并说大王爷虽是蛇首,但不是蛇神,而是一个叫谢绪之人,在朱元璋与元军大战时化作河神兴风作浪让河水倒流,使处于下游的明军大败元军,后被朱元璋封为正河神敕封为金龙四大王,天启六年加封其为护国济运龙王通济元帅。

程何庄扬水站破破烂烂,似不再使用,一个圆柱形建筑门窗无存。

德州殡仪馆见不到烟囱,大院到像是一个机关,院内还竖有塑像,开始还以为是一个部队院落呢。

(4)

阴天终于还是变成了雨天,好在带了一把雨伞,在坚持了好一会后终于难抵不停的雨水,不得不撑开雨伞。

胡官营村附近,一块界碑,仅一面刻书,甚为奇怪。碑身上刻“山东68B国务院年”,碑座上刻“位置:德城区二屯镇胡官营村管理单位:山东省民政厅”。

丰乐屯村附近多块石刻标志碑,除文保碑外,一种多见于步道旁竖立的图文皆有的简介,上书“南运河德州段,南起四女寺枢纽三角洲北缘,北至德城区第三店入河北省,全长45千米,是南运河弯道技术的典型代表,始凿于隋大业四年(年),称永济渠,宋代及元初称御河,清代始称南运河。此段运河河道基本保持原状。”。还有一种石碑,分别用中英文刻写“世界文化遗产中国大运河——南运河德州段人工做弯体现了古代运河在工程规划方面的科学性。通过人工弯道,达到减小河道纵比降、降低水流流速的目的,既可满足河道行洪需要,又能有效提高通航质量,综合效益被归纳为“三弯抵一闸”。南运河德州段具有典型的“九曲十八弯”的龙形走势,构成了“九望德州”的独特景观。”

第三店村附近,步道起点。往南德州段,堤坝上铺砖,往北河北段,土路一条。

一界碑,土埋多半,一侧露“山东省”,一侧显“河北省”。堤坝路公里桩显示为34公里。

前跨,进入河北省吴桥县地界。

至刘池村,折拐上国道,时间已经三点半了,得赶紧往吴桥去了,此地距吴桥还有六七公里,今天可能也没时间投景县了。

国道上未见到班车,只得开步走吧。

国道路况极好,各种标示也齐备,奇怪的就是公里桩上统统标识为国道,而地图上和路旁一个服务区上标明为国道。

至吴桥县清真寺,大门紧闭,新建。

吴桥县,国道和京沪铁路将其分割成东西两半,东新西旧。在国道旁一俗称大十字的西北角,寻皇朝宾馆住下。外面街面上热热闹闹,皆为各种小买卖,买点月饼,皆为1元、2元和2.5元的,吃起来一点也不比那些高级月饼差。

劳累一天,晚上睡觉更美。

(完)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wubaozx.com/wqxjj/7902.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