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辛,年(万历二年),赵氏由本县漏子王迁今赵辛村定居,建成新村,以姓名取村名赵家新庄,后人们俗称为赵辛。
梁集,年(崇祯十四年)波茶店村改名梁家集。因村东立有集市,每逢集日常闹纠纷。有梁姓拿出十八亩地在村西立集,于是改村名梁家集,后称梁集。
何庄,明万历年间(公元—)由宁津张秀庄迁此定居,以姓氏取名何庄。
南徐王,五代十国以前,有一姓徐的王爷在此居住,因二子不和,次子迁村北五里处重新建村,借方位及王爷之爵名,取村名北徐王,该村便称南徐王。
佛刘,明永乐二年(年),因战乱,刘氏先祖藏在佛像后面,侥幸生存,故取村名佛留。后因姓氏之故,改为佛刘,沿用至今。
于家集,明永乐二年(年),于氏由山东即墨迁此定居,并设集市,故名于家集。
无名树村,年(永乐七年),建村时,这里有一片小叶朴林,乡民不知何树,于是命名叫“无名树”。民国十八年秋,省府某科长审视认为无名树应为榎树,遂改村名为榎村,但很快又改为无名树村,一直延续至今。
桑园,年(洪武二十六年),诏天下州邑卫所植桑枣。吴桥桑园桑柘丛生,故名桑柘镇,后又有柘园镇、柘镇、桑儿园,交替使用。又令益种棉花,率免其税。年(光绪三十四年)建津浦铁路,取名桑园站,隶属北京铁路局沧州车务段管辖。桑园之名沿用至今。
大第九,小第九,年(建文帝三年),在德州以北设左所十屯,右所十屯,此地为左所第九屯,因居住分散,分为两个村。
宋家院,清光绪年间,该村都是大第九村的刘家大地主的佃户,村民都姓宋,故以姓氏取名宋家院。
立新,明永乐二年(年),吴氏由山东寿光迁此定居,该村名吴新庄,解放后改称立新。
孙家园,清光绪年间,此地是桑园一大地主菜园子,后来,孙氏由上村石佛寺迁此定居,故名。
田庄,原名小王庄,年经田氏大家族共同议定,取得几户姓王的同意,改名田庄。
王指挥,原名大王庄,因该村在康熙年间出了一名姓王指挥,故改村名王指挥。
大第八,据《德县志》载:年(明洪武九年)为御敌进攻,在德州一带设正卫屯所,该地为正卫第七屯、第八屯,后连在一起,清初统称第八屯,因该村较大,取名大第八屯。
小第八,清初,桑园,小李庄,老君堂三村地主的佃户散居于此,慢慢形成村庄,为大第八屯的一部分,后形成村庄,称为小第八。
王台庄,明永乐二年(年),王谰台由山西洪桐迁此,以其姓名取村名王谰台,后人俗称“王台庄”。
马家庙,明永乐三年(年),马家由山西洪洞迁此,因建庙一座,后称马家庙。
柳洼,明永乐四年(年),柳氏由山西洪桐迁此,因地势低洼,故称柳洼。
王辛庄,明永乐二年(年),王氏由山西洪桐迁此,取村名王家新庄,解放后,俗称王辛庄。
卜家庵,明永乐二年(年),卜氏由山东即墨迁此,因此地有一尼姑庵,故名。
丁家门楼,明永乐二年(年),卜氏由山东即墨迁此,修一门楼并很出名,取名丁家门楼。
东史庄,年(雍正元年),史氏由北史庄迁此定居,以姓氏取名史庄,年该村分为两村,此村在东,故名。西村则为西史庄。
韩家洼,明永乐四年(年),韩氏由山东平原迁此定居,因地势低洼,故以姓氏和地势取名。
双庙王,年(万历二年),大王庄的王氏二兄弟分家,弟迁此定居,并修二庙,称为双庙王。
顾庄,永乐年间,顾氏、赵氏、李氏由山东即墨迁此,故有“扁担顾家、花牛赵家、小车子李家”的传说,后俗称顾庄。
张家集,明永乐二年,张氏奉诏由山东商河县张大林迁居此地居住立村,取村名为“十桥镇”,并在此立集市,后将村名改为张家集。
沟店铺,此地原为钩盘河故道,刘秀曾避难于河岸边一家店铺中,住了一夜,故该村以此而得村名“沟店铺”。
金吕庄,明永乐二年,吕、程二氏由山东即墨迁此定居,因吕姓人多,取村名吕庄。年(乾隆三年)皇帝从此经过,因金牌失而复得,于是更名金牌寨吕庄,后简称金吕。
大天罡,很久以前,该村建于古河道淤积而成的偏岗上,偏岗大小两个,村位于大偏岗上的,叫大偏岗。宋太祖曾巡幸至此,把大偏岗改为大天罡。小天罡亦因此得名。
东宋门,公元前年,宋襄公带兵征战此地,曾在此古黄河大堤上安营扎寨,营门分为东西二门。明永乐二年,祝、宋等姓奉诏移民于此定居,因地处东门附近,故名东宋门。
杨家寺:明永乐二年(),张氏由山东省即墨县迁到吴桥名为卧虎岗的大岭上立村,因取名卧虎村。嘉靖年间(-),杨氏由小杨迁此,嘉靖七年(),在村西修一兴隆寺,遂更村名为杨家寺。
霸王庙:明永乐二年,张、苏、翟三氏由山东即墨迁此定居,以姓氏和居住位置取村名前张、后苏和翟家湾三部分,是年,后苏的苏大亮在乌江岸边的霸王庙中躲避风雨,后将庙中铜象背回,在村东修庙供奉,于是改村名为霸王庙。
小葛庄:葛氏由山东即墨迁此定居,取村名葛庄,村人以制笼箩为业,又名箩圈葛庄,后俗称小葛庄。
赵家茶棚:明永乐年间,王、赵二氏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西临运河,河床以外、大堤以内俗称圈,圈内土地属沙性,适种瓜菜。王家便每年在此种西瓜、甜瓜、脆瓜等,品种多,口感好,四村八乡都爱吃,统称王家瓜。因此,村子也就叫成了王家瓜村。村西运河有一码头,也依王家姓氏起名王家码头。往东有一条大路,过往行人、车辆不断,路旁开有一茶馆,房前搭有凉棚,房主叫赵瘸子,无儿无女。死后,由赵洪浩接着经营。他用运河甜水烧开后沏的南方名茶,水甜丝丝,茶香喷喷,非常好喝,过路人总爱在此小息,品茶聊天。一天,乾隆皇帝坐船下江南路过此地,上岸后在茶棚停留喝茶,并啧啧称赞:“好水好茶!”。问:“店主姓氏?”答:“姓赵”。乾隆道:“以后就叫赵家茶棚好了”。从此,王家瓜改叫赵家茶棚,一直到今。
文/吴桥村庄杂谱作者:孙志强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