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推平整好的堤顶路继续前行。不多时,看到前方几个中年男子正在路中央开往土坑。我凑过去与他们搭讪起来,他们告诉我,这里已进入北留智镇的赵桥村地界,他们就是这赵桥村里的百姓。几个人正是为修路前抓紧修复加固村里的地下输水管道的。几句寒暄后,我就和他们闲聊起有关赵桥村的话题来。
其实,顺着大运河左堤外侧的那片茂密杨树林的方向,向西望去,不远处的村庄就是他们的家乡赵桥村。传说康熙二十三年(年),康熙皇帝南下,行至这景州与德州交界处,问身边大臣,“此为何处?”答曰,“此地为第一村。”皇帝一听,龙颜大怒,“好大胆,此一小村落竟敢自称第一?朕才是第一!”皇帝发话金口玉言,谁敢违抗?于是,就把“第一”的村名取消了。不叫“第一”总得有个名字吧,当时村边有一条流沙河,河上建有一石桥,桥旁有一赵姓人家,就叫“赵桥”吧。从此,沿大运河村庄,再也没有了“第一”。时过境迁,流沙河随着大运河多次决口,逐渐淤积消失,赵姓人家也无后人。而这“赵桥”村名却流传下来。
据说,如今这脚下河滩处就是赵桥第一村的旧村遗址,今人在耕作时,还经常刨出砖、瓦、缸、罐等物件,文物部门曾根据地表采集文物标本特征,初步推断为元代时期的遗址。大运河从东南流经此处又转向东北方向流去,在这儿形成一个拐角,俗称“东南咀子”。这赵桥村就坐落在这“东南咀子”旁边。而这一带也处于景州、吴桥、德州(县)三地交界处,历史上曾分别隶属过三地辖管,山高皇帝远,鞭长莫及,赵桥村也就成了历史上有名的“三不管”地带。这也为“东南咀子”年久失修、时常决口埋下了隐患。
传说,当年景州、吴桥、德县三地县令齐聚此地,商讨治河大计,会谈中三方唇枪舌剑,各执一词,互相推诿,拒绝担责。经过激烈舌战,最后治河重任落到了吴桥,原因是这“东南咀子”周围是吴桥人的八亩地,吴桥理应承担、责无旁贷。理屈词穷的吴桥县令在事实面前只好承担下来。
吴桥县令又提出,赵桥村当时有吴桥小历庄吴家建的大场,时称“吴家场”,有地三千余亩,应把赵桥村划归吴桥。于是“东南咀子”改名“吴家口”,赵桥村隶属吴桥管辖。玩钱粮、打官司都去吴桥县衙,地契文书盖有吴桥县大印。
就这样,同样位于大运河左岸,南有老君堂村,北有中二屯村,都隶属于景县管辖,唯独当中夹着的赵桥村隶属吴桥县管辖。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重新调整行政区划时,考虑到便于行政管理,就把赵桥村划归为了景县。从此后,赵桥成为了景县北留智公社(乡镇)的一个普通村庄。
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而到了近代,这一带成为了景县著名的大洼地形所在地,也是景县大洼治理的典型。景县人民在这里曾展开过一场轰轰烈烈的综合整治、兴利除弊大会战。
据记载,景县历史上黄河、漳河泛滥改道沉积形成了一些碟形或椭圆形的洼地,地势浅平,进洼不见洼,百姓称之为“漫洼”或“大洼”。境内万亩以上的大洼就有广川洼、温城洼、杨院洼、朱河洼、赵桥洼、第十洼、冷家洼、连镇洼等8处,大洼总面积为12.4万亩,其余小洼分布零散,多呈带型,深浅不一,总面积亦近8.6万亩,全县共有涝洼面积达21万余亩。这些洼地年代久远,地形多有变化,据《诸史方与纪要》载:“千顷洼,州东北三十里,地卑衍,旧为重水处,明宣德中,大河北流,自德州溃入境内,居民伪迫州臣深处开渠引导入此洼,水害遂息”。新中国成立前,这些大洼每逢大雨,径流汇集,汪洋一片,素有“景州洼,洼连洼,淹了上洼,淹下洼”。常发生连锁涝灾,洼地百姓面对十年九涝的大洼束手无策,只得年年种植高粱尚有收,常是高粱扛起枪,一片白涟江,受害深重,生活尤为贫苦。
而赵桥大洼,就位于景县东南部,东邻大运河西岸,南至石德铁路,西靠惠民渠,北连第十大洼。洼内有耕地2万亩,地势东部、南部高。西北部低,历史上德州以北沥水,汇集于赵桥大洼,雨水过大时就漫流入第十大洼。年以前,整个赵桥大洼大部沥水,靠大洼东北前进渠向东北汇入浪窝渠,泄入江江河,流程长达31公里,常受下游顶托,造成上下游连锁涝灾。年5月开始进行赵桥大洼改造配套工程建设,对大洼按方田规划标准,进行干、支、斗、农排渠配套工程,分步实施,逐年推进,到年,整个治理工程全部完成,彻底解决了赵桥大洼西部沥涝问题。治理后的近30年大洼再没有发生过大的涝灾,从此,百姓生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如今,赵桥村已成为大运河畔景县的民风淳朴、民生福祉的新农村,全村百姓生活幸福美满,在决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代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砥砺奋进,谱写着新的篇章。
年5月2日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