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氏家族是清代泽州府(今晋城市)新崛起的望族。据窦光鼐为户部员外郎秦峤所撰的墓志铭可知,其族先世太原,为唐清水郡公秦行师后人,后避梁晋之乱迁居平遥,“明初又迁高都,遂为泽州府凤台县人”。
秦家宅邸位于晋城老城的大十字西北。据耆老回忆,该处的旗杆院便是秦家宅邸,是一处南起西大街北侧、北至北大街中段铁路家属院中、西至府衙街的巨大院落群,正门悬挂有“三世翰林”的门匾。
纵观《凤台县志》、《凤台县续志》,约辑录了50余个秦姓人,唐宋间有秦晖、秦谷等人有科名,清代则有秦峤、秦百里、秦学溥、秦恒龄等着于仕宦。秦峤一族为明初迁泽,可知与唐宋之秦无关。
一、由秦峤而起的翰林家族
秦氏一族的崛起则自秦峤为始,《凤台县志》载其“明敏有干略,以诸生杖策入都,游公卿间,咸钦重之”,可以看出他是一个精于人事的人,后援例效力营田,经营有方,后得到大学士蒋廷锡的的举荐,授官户部山东司员外郎。正是由于秦峤走出太行山,显迹于京城,为秦家积累了丰富的人脉关系和攻读举业的资本,后世才出现了科第连绵的盛景。
秦峤有四子,长子秦由余官云南试用通判;次子秦学溥为乾隆十七年举人,官至江苏按察使;三子秦百里为乾隆十六年进士,选翰林院编修,官至河南学政;四子秦绍雷为太学生。其孙辈则有,秦标中乾隆二十五年举人;秦檙中乾隆三十五年举人,官安徽宣城县知县;秦朴中乾隆三十六年举人,官湖北汉川县知县;秦梅为嘉慶十八年副貢,官至同州府潼关抚民同知。重孙辈则有秦恒龄中嘉慶十六年进士,官直隶吴桥知县。
就目前已明确关系的秦氏族人,计有进士二、举人四、入翰林一,可谓三世科甲、四世簪缨。另外,县志中还有秦景宇、秦文焕、秦念祖、秦頤齡、秦鶴齡、秦達齡、秦華齡等举人和仕进者,皆疑为同族。
(可点击放大查看高清图)二、仕途坎坷不堪的秦氏族人
秦峤起官营田,善于经营、精于人事,屡有大功,拜官户部员外郎,“屡经差委,办理无误,营田著有成效”(《直隶霸州等处营田观察使顾琮奏报革职委署员外郎秦峤赴工效力著有成效请旨开复折》),即便有此功绩,似乎其诸生的出身、以及出官的方式并没有受到皇帝的喜欢。
雍正帝视其为“钻营御使,蒙混保举,是奔竞之徒”,不应即用,雍正十年()九月初六日下谕将其革职发往霸州水利营田处。期间,秦峤疏浚新安县已淤营田沟渠七千多丈,自王家口至张昆口修筑横埝一千五百余丈,捐资协助修筑霸州赵家房等村营田围埝。雍正十一年()八月顾琮折奏秦峤自从到工以来,“屡经差委,办理无误,营田著有成效,洵属实心效力,且办事肯于向前,人亦尚堪驱策”,所以“臣谨遵旨据实奏请开复”(《直隶霸州等处营田观察使顾琮奏报革职委署员外郎秦峤赴工效力著有成效请旨开复折》)。雍正帝未批一字。雍正十二年()二月十日,观察使陈时夏奏请开复,亦未准奏。
乾隆帝同样视秦峤为“钻营奔竞”之人,我们从《清实录》第二十九卷中的一段话就可看出:
是日、吏部带领营田效力事竣之革职原署户部员外郎秦峤引见。得旨,秦峤系钻营奔竞革职发往营田效力之人,且现有应追核减银二千余两未完。乃陈时夏先于上年二月内题请开复部议以工程未销不准。今又以工程完竣,奏请开复。甚属不合。秦峤不准开复。仍发往直隶营田,效力赎罪。陈时夏著交部察议。
这段时乾隆二年()吏部奏请开复秦峤的事,可以看出乾隆帝和雍正帝一样,对秦峤的看法非常不好。乾隆十九年()五月七日,山西巡抚兼管提督恒文奏报“革职户部员外秦峤应完城工银已完解摺”,乾隆帝朱批览字。
从上可看出,秦峤革职初期依旧在四处奔走,求人奏请复官。后来渐渐放弃年头,居家教子、孝亲敬友、修庙治路,以义行著称乡里,乾隆三十九年()九月卒于家,年八十二。
秦峤由诸生的身份官至户部员外郎,任职仅两年就被革职,大起大落,得去都很快。
秦学溥,三十一岁时中乾隆十七年()壬申科举人,乾隆二十二年()任肥乡知县,乾隆三十四年()任易县知州,乾隆三十六年()任正定府知府,乾隆四十二年()七月授云南开化府知府,以家有老母,特恩改授直隶补用。乾隆四十六年()任直隶顺德府知府,乾隆四十七年()任江南苏松粮储道。据《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清代官员履历档案全编》中其履历:
秦学溥,山西人,年五十岁,由举人加捐知县,乾隆二十二年正月内用直隶知县,三十三年十一月内用直隶易州直隶州知州,三十六年三月内补授直隶正定府知府。乾隆三十六年四月内引见,好去得道亦可但不宜录。乾隆四十二年七月内引见,此人尚可。乾隆四十三年正月内引见,亦可似刘致中而小。乾隆四十五年正月内引见,中平妥当。乾隆四十六年二月内引见,此任可甚知者。乾隆四十七年五月内引见,熟于吏治者。乾隆四十七年十一月内引见,道员或可。乾隆四十七年十二月内用江苏粮道降调服满故
可知历次引见,乾隆帝对秦学溥的印象都非常好,与他为官严格的作风不无关系。作为秦学溥好友的学者崔述曾说,“以大名知县秦学溥严厉办案,自是盗风戢者十有余年”。秦学溥的品性还表现在孝道上,《清实录》卷一零三七:
己丑,上谕勤政殿听政。论昨因新授云南开化府知府秦学溥家有老母,是以将该员发往直隶补用,所遗员缺令邱廷溶补授。
即便如此,乾隆四十八年(),江苏按察司监行劫重犯邓二等五人越狱,乾隆帝依然将按察司苏粮巡道秦学溥交部严加议处。事见《清实录》卷之一千一百九十:
又谕曰、萨载、闵鹗元奏、江苏按察使司监盗犯邓二等五名。一同越狱。于八月二十九、九月初三日。先后拏获。业经审明。问拟斩决具题在案。其署按察使苏松粮储道秦学溥、请交部严加议处等语。此案先经闵鹗元审明具奏。将邓二等五犯。问拟斩决。即行正法。并将司狱刑禁人等。讯明尚无贿纵情弊。分别问拟发伊犁新疆。已批该部知道矣。至邓二等、俱系行劫重犯。收禁司监后。自应严密防范。乃该犯等、竟敢扒墙越狱。同日脱逃至五名之多。实非寻常疎玩可比。秦学溥、系朕特加擢用之人。署理臬篆。自应留心督率。实力稽查。乃辜恩负职若此。不得以该犯等旋即拏获。宽其处分。秦学溥、应如该督等所奏。交部严加议处。至邓二等五犯、在狱脱逃时、扳开栅木。扭断锁金□靠。所有刑禁人等。何至毫无闻见。难保无知情贿纵之事。著萨载、闵鹗元、再行彻底究讯。如有别项情弊。另行从重定拟具奏。毋任丝毫狡卸。嗣后司监、并各属监狱。务须严行稽察。小心防范。毋得再有疎虞。致干咎戾。
乾隆帝说秦学溥是他“特加擢用之人”,但“辜恩负职若此”,交部严加议处,有种爱之深恨之切的感觉。秦学溥最终止官江南苏松粮储道。
直隶总督袁守侗奏报顺德府知府秦学溥等秦朴,乾隆三十六年()举人,原任山东平原县知县,因事革职。乾隆四十八年()十月初二,奏请开复。乾隆五十一年(),任官湖北孝感县知县,遇“梅調元活埋多命之案”,事见《宫中档奏折-乾隆朝》:
乾隆五十一年九月二十三日暂署湖广总督李侍尧湖北巡抚李封奏为将恭玩视多命纵凶不究之知县秦朴请旨革审,并现在获犯讯办缘由事。(硃批)大奇即有旨谕乾隆五十一年十二月十五日湖广总督李侍尧(基本资料);湖北巡抚李封奏为臣等遵旨讯供孝感县知县秦朴,于梅调元活埋多命之案并未审办,又捏写批禀移交后任一案,有关人犯并将刑书及原差张恩等连同片案卷宗一并解赴刑部交收质讯事。(硃批)览
如果排除他人诬害等可能性,由此可看出,秦朴不仅不办理活埋案件,还捏写批廪将祸事踢给后任,确实是一个玩忽职守、阳奉阴违的坏官。
秦恒龄,嘉庆十六年()辛未科进士,道光元年()任阜城知县,道光八年八月屠之中奏请将其调补热河赤峰县知县,道光十一年()任吴桥知县,道光十二年十二月,琦善奏请将知县撤任,吴桥知县秦恒龄“性情过于拘谨”,据《嘉庆道光两朝上谕档37》:
道光十二年十二月二十日内阁奉上谕琦善奏请将知县撤任,另补一折直隶吴桥县知县秦恒龄性情过于拘谨,宁晋县知县张怀溎□补未能得力均著撤任留省,遇有相当缺出酌量奏请补用,秦恒龄係由繁缺知县。撤回另补照例送部引见。该部知道,钦此。
光绪《吴桥县志》卷六则说:
秦恒龄,凤台进士,道光十年知吴桥,清廉慈惠,和平大雅,至今犹道其官声。
秦恒龄知任吴桥仅一年,两种文献对其的评价是互冲的,但不可否认的是秦恒龄的官风在短短一年内就给当地百姓留下了深刻印象,是值得我们尊重的。可能也正是这种性格的影响,导致同僚及上级对其产生“太过拘谨”的看法,不为地方官僚群体所容,导致琦善奏请将其撤任。道光十五年()出任蠡县知县,终其一生仅官知县。
三、翰林秦百里及其文学成就
秦百里,字复堂、又字宛来,二十九岁时中乾隆十五年()举人,乾隆十六年()联捷成进士,名列二甲七十名。乾隆十七年十月,由散馆庶吉士授翰林院编修。乾隆二十四年()任贵州己卯科乡试正主考。乾隆二十五年()十月,提督河南学政。《凤台县志》其传云:
会许州试竣,道经尉氏,值黄河漫溢漂庐舍,灾民多栖树杪,或男女聚处土阜号泣绝饮食,苟延旦夕。百里慨然曰:士与民一也。吾以学臣为国家取士,即当为国家爱民,敢以职非所司,听斯民之陷溺也耶。遂率令尉都吏书购备船筏,乘月夜渡之。入城复捐俸金为赈,全活者数千百人。露章奉入告奉旨温慰,民为立石以志。
秦百里的为人可见一斑。乾隆二十七年()十月,差满回京复命。《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清代官员履历档案全编》中有其履历:
编修已授颍州府知府病故秦百里山西人,年二十九岁,乾隆十六年进士历俸七个月(亦可)乾隆二十七年十一月□用安徽颍州府知府(故)秦百里,山西人,年四十一岁,由进士,乾隆二十五年十月内用河南学政,二十七年差满回京,本年十一月内奉旨补授安徽颍州府知府(乾隆二十七年十二月内引见竟可尚有出息但恐失于太过尔)
括号中为吏部对秦百里引见过程的评价,“竟可尚有出息”,面见皇帝时临危不乱、底气十足,其性情可见一斑。同年十一月奉旨补授安徽颍州府知府,因固疾加之舟车劳顿,卒于赴任途中。可考其生于康熙六十一年(),卒于乾隆二十七年(),年仅四十,英年早逝。
秦百里一生循谨自持、精勤于事,才学得到刘统勋、孙嘉淦、窦光鼎等名士的认可,著有《和声集》诗文十余卷,今不见存。所撰诗文可知有《周孝侯墓》(《凤台县志》卷十八)、《重修文昌庙碑记》(《新郑县志》卷二十七)、《太康县志序》(《太康县志》)、《晃州道中二首》(《龙溪诗词第一集》)、《卧龙岗》(《卧龙岗志》),《巴南巴北纪略》说其曾游巴公可寒山留“可寒山苍松”之诗句,另河南、贵州等地方志中均有其诗文,这里不再罗列。
晃州道中二首清秦百里数朝同面壁,忽见远山峰。叠石经秋润,层峦带雨浓。飞泉流碧涧,落日挂长松。频望知何处,惊闻远寺钟。山行饶逸兴,飒飒起秋风。马足桐阴里,人家竹翠中。闲云浓复淡,野卉绿兼红。探胜无须远,端知楚塞雄。
该诗为秦百里赴贵州主持乡试时,途经湖南晃州所作。诗中落日、飞泉、闲云、野卉的景象描写,读来仿佛进入了世外仙境,徜徉其中,美不胜收,不知其返。
另外,秦百里父亲有诗《大阳读北齐碑》、其兄秦学溥有诗《郭庄》,俱存于《凤台县志》艺文卷。秦学溥所著《雅集堂诗稿》亦未见存。
秦氏一族自明初由平遥迁来,耕读传家三百年始显,联科三世,显宦四辈,是清代泽州府凤台县境内首屈一指的大家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