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抗战时期,江都沦陷,东乡塘头为伪24师师长颜秀五驻地,颜将原塘头小学恢复,并更名为秀五第一小学,后又成立初中部,初称秀五一小初中部,后冠名为私立邗东中学。此邗东中学与抗日民主政府办的邗东中学没有任何传承或隶属关系,更没有进行奴化教育。
作者莫英,原郭村中学教师,江都区第二批历史文化专家库专家。原邗东中学学生。
莫英01办学之经过
年冬日寇入侵塘头,近干间房屋被焚毁。当时的塘头小学被迫停课,大部分学生失学在家,塘头镇仅有几所私垫而已。
年春,塘头地区已完全伪化,伪第一集团军副司令兼24师师长颜秀五率部进驻塘头。颜系中共特别党员,其部属不甚扰民,塘头地区的治安状况及社会秩序尚好,于是恢复学校就被各界人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了。恰好颜秀五家的家庭教师周斯同先生系塘头人(周明甫之子),在他的说项下,颜秀五乃将塘头小学恢复,仍在原校址古三元庵,并更名为秀五第一小学,聘麻村人王悦庭先生为校长,教导主任即由周斯同先生担任,学校设初、中、高三个班共有学生余人。
网络图片年夏,首届六年级学生毕业,因战事绵延,学生无法去外地升学,而郭村、庄桥、二姜及界沟河东等塘头周边地区亦存在同样的问题,秀五一小乃成立了初一班级,称秀五一小初中部,其后冠名为私立邗东中学(类似文革后小学的带帽子初中班)之后,因小学部六年级学生较少,学校又招收了部分相当于五六年级水平的学生,成立了初中预备班,有学生二三十人。
年秋,预备班升入初一,初一则升为初二,因规模扩大,教室不足,在学校董事会的努力下,在学校东侧毗邻购地建造了两幢教室,中有院落,与小学部隔有围墙,有圆门相通,围墙上嵌有隶书碑文记建屋之盛。此时,小学初中共有学生余人,原来的操场已不敷应用。董事会又出资购得学校大门前的一片农田,建成了较大的操场,为庆祝新操场建成,学校举行了第一届运动会,塘头军、政、绅、商各界,甚至太州一些与颜秀五有关系的绅、商、政诸界纷纷赠送了银盾、奖杯、锦旗、匾额及各种文具。运动会共历时三天,盛况空前,影响极大,我本人因参赛成绩优异,曾获得银盾一座,锦旗多面。
年秋,七月底八月初,学校已开了初一、初二、初三三个班级,共有学生余人。不久,日本投降,但由于蒋、伪、日合流,塘头地区仍为伪政权所统治,故学校还按原有模式运行,继续上课,直至深秋,初三学生纷纷去外地上学,初三遂解散,但初一、初二则继续上课至学期结束。
网络图片02优良的师资队伍
尽管邗东中学规模不大,存在的时间亦勉强只有2年,但她却拥有一支素质较强的教师队伍,现介绍如下:
校长王悦庭,中央大学毕业生。
教导主任于永生(字静山),教授英语,省扬中毕业生,静山先生中途去扬州经商,改由程召南继任。
训育主任陈仪文,黄埔军校学生。
国文教师莫铸鼎,省八中毕业,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
数学、历史教师程召南,郭村知识青年,后任教导主任。
地理教师于在藻(字杲卿),塘头镇知识青年。
数学、生物教师于文萱(字慰慈),资深教师,曾在江都县中教学。
数学、动植物教师于文祎(字伟侯)塘头镇知识青年。
音乐、日语教师徐佩玖,扬州中学学生。
美术教师于定九(字宝鼎),塘头镇知识青年。
体育、美术教师李玉珑,邠州知识青年。
总务主任纪少华,校工祝长庚
英语教师于笑依,扬州震旦中学学生,曾协助过静山先生教过一段时间的初一英语。
教导处职员张德伦,泰州知识青年。
另有张景岩,于衡卿,于文芾诸先生曾在小学部任教。
从上述教师名单上,我们不难看出半数以上的教师是塘头于氏家族子弟或与于姓有亲朋关系的人,他们是教师队伍中的骨干力量。
当时,教师薪酬甚低,最初每月只有30斤糙米,后调至50斤,好在他们大多是回乡暂避战乱的知识分子(青年占多数),他们有志于服务于家乡的教育事业,且家境殷实,故能热情而踏实地教学。
网络图片03卓越的办学质量
当时,不少有识之士为了保证学生的学历有效,曾建议学校应向伪江都县政府申请注册备案,以取得合法地位。校董会与学校也曾多所努力,但因43年间,邗东县抗日民主政权曾在花家荡创办了邗东中学,并设分校于曹王寺(江都县教育志中有记载),故未能获得批准,而且还招致了一些流言蜚语,王悦庭在得知这一背景情况后,为避免引起政治麻烦只能作罢。王悦庭先生曾多次来我家与我父亲商谈此事,迄今我仍能回忆起当时情景。
作为一名曾经的邗东中学学生,我有责任郑重说明,当时的邗东中学决不是某些人所说的“草台班子”,她的运转秩序是良好的,教育质量是比较高的,这是缘于几乎所有的教师文化知识水平都比较高,而且极富服务精神,特别负责敬业。加以当时塘头地域特殊,伪江都县治设在扬州,对边缘地带鞭长莫及,根本无法行使管理职能,而在泰州伪第一集团军方面,塘头虽属其辖区,但颜秀五部驻军于此,且学校又为颜氏所建,亦不可能对学校管理干涉,而抗日民主政权仅在江都丁沟、吴桥地区活动,也不可能顾及到塘头地区的教育事业,所以邗东中学实际上处于三不管的状态,这就给教师的教学活动(例如教材选择)有了极大的自由。学校当时并未应用伪江苏省教育厅的官方教材,(之后,为掩人耳目起见,选用了数学、历史等学科的官方教材),各科教材基本上都由任课教师自选或自编,油印成讲义发给学生,常识学科则由教师将教材缮写在黑板上由学生抄入笔记本,我曾保存了部分讲义和笔记,直至“文革”时弃毁。
04拒绝奴化教育
当时,学校任何一个学科绝无“奴化”教育的内容,我在初二年级时曾学过两个学期的日语,但徐佩玖老师所教授的只是日语的基本语言知识,以及日常的会话或交际用语,绝无政治内容,如军国主义、大东亚共荣共存之类的东西。而一年学下来,我几乎可以阅读一些浅近的日语读物了,再如学校也部分使用了官方数学及常识学科教材,但有的老师弃而不用,比如于在藻老师在教授地理时,实际选用了张其昀先生的教本,在课堂上我们能强烈感受到到一种“祖国河山大好,只是物是而人非”的悲壮的爱国情怀。程召南先生讲授历史时,谈到抗日战争史时,官方教材中有汪精卫出逃河内时发表的所谓“艳电”,先生讲到此一节时,沉痛而悲怆地、重重地将教本扔在讲台上说:“实在讲不下去了!”然后拥袖而去。
在学校的集体活动中(例如每周一的纪念周或重要节日的全校集会)或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课外活动中我们时时都能感受到爱国主义的思想熏陶,虽然不是那么的明朗而强烈。此点我的感受特深。我可以举出两例来说明。其一是我在读初二时,于静山先生教英文,我们曾学过都德的《最后一课》(《TheLastLesson》),这是一篇有着强烈爱国主义主题的世界名著,伪课本中根本不可能选用。年我在高中教高二英语时,发现课本中也有这一篇,几乎是一字不差,而第二年的课本中竟删去此课,据说是因为它太深了。其二,也是在邗东中学,初二年级时,我父亲莫铸鼎先生时任国文教师,曾选教过《魏征谏唐大宗十思疏》,当时我们并不感到难学,90年代,高三语文课本中才选用此篇,据说有些学校就不教这一课,而年我在江都市供销干部学校教成人高考大专班时,《大学语文》中选用此篇,且规定为必读必考,学生在学时则颇感吃力。据此两例对比一下初二、高三、大专之间的知识基础的差距,或可以印证当时邗东中学的教学质量及学生水平。再如我本人解放后从事社会文化工作,后因极左路线之害,二十余年沉寂于家园,复出后能够教授高二、高三语文和英语。如果不是当年在邗东中学打下深厚的基础,复出后是不可能担此重任的。思至此,我不能不对当时邗东中学那些教过我的师长们(其中不少人已作古)表示崇敬和感恩之情,我不会忘却他们,也不敢忘却他们!
05务实可敬的校董们!
邗东中学设有董事会,颜秀五是董事长,常务董事王德裁(系颜之同乡),其余董事有于思伯、于益谦、于佑庭、缪四先生等,董事会开办了聚昌盐行,由王德裁主事,盐行利润大半充作学校活动经费,除付给教师薪酬及日常活动费用外,相当一部分则用以购置学田,先后在邠州、王家涵等地购得学田一百余亩。至于学校校舍的扩建、操场的扩大则由校董会出资并委派得力董事具体操作。年度兴建初中部两幢教室,我因暑假无事,常去学校打篮球和乒乓球,经常看到校董们在炎炎烈日下,在工地上监督施工。当时给我印象最深的董事有两位,一是于思伯先生,我多次见到他头戴斗笠,以高龄之身在工地上为工人取茶送水,忙来忙去。再一位是缪四先生,好多天赤膊披巾在烈日下手执钻锤,镌刻记盛石碑。
学校董事会成员多为热心公益的头面人士,他们无不为学校的发展而奔走努力。董事会还向塘头绅商各界募捐,以充实学校经费。当时的塘头地区治安形势尚好,市场亦较为繁荣,运盐河南地区盛产篾器(俗称沙货),沙货以塘头为集散地,转销里下河广大地区,塘头的沙货市场规模不小,董事会以颜秀五名义通过伪地方政权开办篾器税,税款大半投入学校。据此种种,我们可以看出当时邗东中学的董事会在学校的兴建、发展以及日常运作中是起了巨大作用的。我认为,此项经验如今各类学校都可以借鉴吸收。
二OO八年冬
作品原创:莫英编辑纪树青
本文略有删节和标题修改!
致谢张俭先生,提供此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