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桥被国内外誉为“天下杂技第一乡”,
吴桥杂技第一批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吴桥,“杂技之乡”,
盛名面前我们没有骄傲,
没有止步不前,
今天,我们深挖吴桥杂技历史文化,
开启一段吴桥杂技的魅力文化之旅!
在吴桥,有这样一首歌谣:
“上至九十九,下至刚会走,吴桥耍杂技,人人有一手。”
这首歌谣,形象地说出吴桥杂技发展的情形。
吴桥杂技的产生
吴桥杂技,是伴随着中国杂技的产生而产生。西汉初年(公元前二世纪),在河北省所处的古冀州一带流行着一种民间游戏:人们带着有角的面具互相比武斗力。这种活动既是表演又是竞技,当时民间称之为“角抵”,又叫“蚩尤戏”。汉代史学家根据历史传说记述:“蚩尤氏头有角,与黄帝斗,以角抵人,今冀州为蚩尤戏”。吴桥古属冀州,“蚩尤戏”,“角抵戏”同样在这儿盛行。
远古的轩辕黄帝三战蚩尤的故事,在吴桥有一个与杂技相关的传说,这对论证吴桥杂技起源的远古渊源提供了佐证。传说在黄帝时代,黄帝带兵在古冀州一带与蚩尤相斗,黄帝派了一个传令兵去传令。传令兵遇风雪迷失了方向,没有完成使命。传令兵误了使命,回去要砍头的,不敢回去复命,便远走高飞另寻生路。传令兵在逃生路上乞讨很艰难,便以自身的技艺为资进行表演,以此吸引人们来观看再行乞讨。黄帝因派去的传令兵没有完成任务,战斗打了败仗,便大发雷霆之怒,派人去抓传令兵。派出去的人抓不着传令兵,也不敢回来,慢慢地也走了这个道。人们从打拳、翻跟斗开始,越玩越精,最后成了一种专门的活路。因卖艺之时,都是饿着肚子的。所以时至今日,艺人们进行练功和卖艺时师傅都要求空腹,据说就是从这来的。
吴桥杂技的发展
一九五七年在吴桥境内小马厂村,发现的一座南北朝东魏时期的古墓中,墓壁上就绘有“蝎子爬”、“倒立”、“肚顶”、“马戏”等杂技表演形象。据考证,该墓为当时的北方望族,封氏家族之墓。该家族生活定居在吴桥和景县境内,在吴桥和景县境内,至今有国家文物保护单位——封氏墓群。
古墓壁画图
宋代,杂技脱离了宫廷,走向民间。从此,杂技就一直在民间以自然的形式流传。
吴桥民间杂技团经常使用的“圈棚”,就是从那时的勾栏沿袭下来的。“勾栏”和后来的圈棚,只能容纳一小部分技艺较高的艺人,而众多的艺人只能在街头巷尾、村头、路边“撂地”演出。他们漂泊不定,生活比较艰苦。
这种一家一户上场演出的谋生方式在宋代已经比较普遍,这种形式被吴桥艺人称为“撂明地”,从宋代起一直沿续至今,几乎没有什么变化。
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至明朝万历年间,是吴桥杂技活动的一个繁盛时期。主要标志是在这一时期,在宁津、吴桥二县交界处,杂技艺人集中、交通方便的黄镇,形成了一个杂技行业的庙会———黄镇九月庙会。会期自旧历九月初五起,历时一个月。这是一个杂技艺术和杂技相关动物道具等用品及杂技人员交流的庙会,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都是前所未有。
杂技九月庙会的兴起,是吴桥杂技兴盛的结果,证明了在当时的吴桥,已经有了一个巨大的杂技文化活动市场。反过来,九月庙会活动,又进一步促进吴桥杂技的发展和传播。
黄镇杂技庙会一直兴旺了约500年,直至1937年日本人入侵之后,由于战争和日本人的管制,延续了500年的黄镇九月庙会便逐步萎缩,约在1941年消亡了。但是它在吴桥杂技发展的历史上所起的作用,是非常巨大和深远的。
明代,吴桥驯马术已有了很大发展,套路很多,技艺娴熟,动作敏捷勇猛,动人心魄。据《吴桥县志》记载,明代阁老范景文(吴桥县籍)曾在《游南园记》中记叙了当时在祭台(吴桥旧县城南门外)观看马戏的盛况:“至则数健儿在焉,见所乘马,翘腾不胜,气作命取,驰骤道上。于是,人马相得,据鞍生风,蹄蹴电飞,着眼俱失急于雾于,细辩之,见马上起舞,或翻或卧,或折或踞,或坐或骑,或抢或脱,或跃而立,或顿而侧,时手撒辔,时脚蹑靴,时身离蹬,以为势脱将坠矣,而盘旋益熟,观者无不咋舌,而神色自差矣。”
清末至民国是吴桥杂技的鼎盛时期,吴桥杂技艺人开始大批的走出国门。由于在更大更广阔的范围活动,给了吴桥杂技一个极大的发展机会,吴桥产生了一大批的名人名班,代表了当时中国杂技的水平,并对世界杂技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杂技大师孙福有和他的“中华国术大马戏团”去过欧亚大陆的30多个国家演出,当时该团演员之多、声势之大、节目之丰富空前未有,创造了中国杂技的辉煌,当时被誉为“世界第一大马戏团”。
孙凤林、孙凤山兄弟的“北京班”常年在欧美等地演出,其节目之惊险奇绝,包装之精美典雅,堪称一流,被誉为“北京皇家班”。
据调查,早在孙福有之前就有张圈村的张烈山、后郭的王秀清、边东村的程兰会等等走出去,闯荡世界各地。清末民初,还相继出现了如杨校尉的“郑贵田马戏班”;张家洼孙金芳的“双胜马戏团”;野竹李刘荣贵的“同乐刀山班”;定居在俄罗斯,祖籍吴桥王库吏的王汝利和他带领的杂技班等。
在国内,也有一些艺人,仍以“磨杆”、“撂地”为主。农闲的日子里,三五成群外出卖艺,在全国各地演出,农忙时回家种地,沿袭着半农半艺的传统,挣钱养家糊口。
在建国之初的1952年召开了有史以来第一次全县艺人代表大会,成立了以杂技艺人为主体的“吴桥县群众艺术联合会”。杂技艺人社会地位提高了,生活有了保障,吴桥杂技事业得到了迅速发展。1949至1954年,先后建立了61个马戏、杂技团,272个杂技小组。经登记的职业、半职业杂技艺人3651人。
五十年代,周恩来总理出访西欧十四国时,所到之处,华侨中无不有吴桥杂技艺人,周总理欣喜赞道:“吴桥真不愧是杂技之乡!”“杂技之乡”因而得名。
今日的吴桥杂技
走过千载风雨,吴桥杂技曾创造了历史的辉煌。在改革开放的时期,吴桥杂技仍在前进,仍在发展,仍在书写着自豪的乐章。
年,在河北省石家庄市,举办了一个以吴桥命名的国际性杂技艺术节——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经过不懈的努力,“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已经与世界杂技界公认的法国的“明日”与“未来”杂技节、“摩纳哥蒙特卡洛杂技节”齐名,成为世界杂技第三大赛场——世界东方大赛场。
年,吴桥县建造了一个杂技文化主题公园——吴桥杂技大世界。在吴桥杂技大世界,保留了原汁原味吴桥民间杂技表演,有丰富多彩的旧“江湖”生活再现。这即是一种文化的展示,同时还是一种对吴桥杂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保护。
今日的吴桥有着一个庞大的杂技演出队伍,这里面有吴桥县杂技团,还有一大批的民间杂技团体。
一九八五年三月,吴桥县正式成立一所由国家主办的杂技学校:吴桥杂技艺术学校。进行系统的专业化的培训杂技人才。这是中国第一所杂技专业学校。也是最早倡导专业化培训杂技演员的学校。
除了吴桥杂技艺术学校之外,吴桥还有吴桥县杂技团所办杂技学校;吴桥杂技大世界所办杂技学校;吴桥县职教中心杂技专业班等国办杂技教育学校。
与国办杂技学校相互补的是民办杂技学校,这些民办杂技学校,各展所长,是吴桥杂技教育的一个补充,它们培养了大批的杂技演员,充实到全国的杂技团体和旅游景区、景点的杂技演出团队.
吴桥杂技以它强盛的生命力,在它走过的数千年历史中,向世人展现了吴桥杂技的神奇,展现了中国杂技的神奇。今日的吴桥杂技仍以旺盛的生命力,以无穷而神奇的艺术魅力,活跃在中国和世界舞台上。这是因为,吴桥杂技寄托了吴桥人对生存、生活的追求,寄托了吴桥人对生命的发掘。
素材来源;《吴桥杂技》
编辑:生花
责编:王跃龙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