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吴桥人见面的第一句话便是“吃了吗”,咱们家乡的名吃从宴会上的正餐大菜到街头村边的风味,可以说举不胜举,可身为吴桥人,你知道这些名吃背后的故事吗?
?吴桥宫面相传在西汉末年,王莽乱政窃取了汉刘天下。光武帝刘秀举起讨伐王莽匡复汉室的大旗,因开始力量弱小反被王莽追杀,在沿洮河逃亡之中身受箭伤,路径吴桥一个名叫西张庄的村子时,已是精疲力竭,身下的火龙驹也没有了跑的力气;前有伏敌,后有追兵,已无路可逃。刘秀慌不择路,不得已藏进一家程姓面食加工作坊,躲过了王莽大军的追杀,得已保全性命。主人在为刘秀疗伤过程中,用家做的手抻细丝空芯面佐以滋补药材招待刘秀,使其很快恢复了健康。后来刘秀东山再起,经数年征伐,终于在公元年打败王莽,恢复了汉室天下。刘秀坐稳天下后,不忘旧恩,让他最难忘的是吴桥西张庄久吃不腻的程家细丝空芯抻面,就是从那时起,吴桥程家抻面走进了汉室宫廷,成了皇帝钦点的宫廷膳食,程氏手宫面因此得名,并延续至今。
?吴桥烧鸡明朝成化二年(),修建吴桥土城。不久,城里一家店铺门前便挂起了“贾记熟鸡”的招牌,后来又出了一个“韩家香鸡”。色香味美,别具一格,生意红火。明崇祯十一年(),吴桥土城改建砖城,各地商贾云集此地,促进了饮食业的发展。城里做熟鸡、香鸡的达十几家。工艺不断改进,使熟鸡更熟、香鸡更香,别有风味,远销方圆百里。有几家还看中了更繁华的德县(今德州市),于是就去那里安家落户,大显身手,创出了有名的德州扒鸡。难怪有人说:“德州扒鸡的娘家是吴桥。”乾隆三十三年()扩建吴桥砖城时,熟鸡、香鸡的名称也随之改变,从此叫烧鸡了。如今,吴桥做烧鸡的有数十家,烧鸡加工精细、味道鲜美、深受欢迎,烧鸡成了吴桥最红火的行业之一。
?二不包子相传范景文平生对自己的厨艺很是得意,在兵荒马乱之际,缺衣少食,兵士饥饿时,范景文曾亲自下厨为众将士蒸包子吃,极大地鼓舞了士气,固结人心,坚守待援,兵士有言:有食尚书包子,战死无憾。后因人们尊敬范景文称其为“二不尚书”(如图),而其家乡吴桥的包子也因此名扬北方,世人称为“二不包子”。崇祯皇帝对二不包子赞不绝口,亲书“油而不腻,食而不厌”八个字赠与范景文。如今二不包子文化仅存在范景文的原籍吴桥,吴桥是杂技之乡,自古就有赶会、看杂技、吃包子的传统,谁能想到包子也有文化呢。
编辑:芝坤金花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