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桥这位老人真牛,他在周总理身边十多年

在战火纷飞的抗战时期,吴桥(原称吴家桥)作为中共江都县委、中共苏北特委诞生地,是苏中地区有名的革命根据地,素有“抗日桥头堡、苏中小延安”之美称。

老区吴桥有位年出生的吴庆履老人,熟悉的知道他有一手漂亮的板书,然而鲜有人知他为周总理当过12年的德语翻译。如今老吴除了耳朵不大灵光,其它方面依然神采奕奕。

老吴读书期间参加过孟良崮战役和淮海战役的支前运动,在淮海战役的枪炮声中,他的双耳被震伤,从此留下了后遗症。年寒假,老吴与部分同学来到盐城华中大学内参加集训,准备接收解放军渡江后的国民党机关。

年4月,解放军胜利渡过长江后,老吴在镇江税务局工作,先后驻荣昌火柴厂和镇江面粉厂担任稽征员。年开展镇反运动时,他被当作反革命送往法院审查。八个月后,无罪释放的老吴寄居在当地李二房的大姐家。年上半年,老吴看望扬州的二姐,意外获得去北京工作乃至与周总理密切接触的人生际遇。

当时中央第二机械工业部十局在扬州招工,老吴的二姐夫有位以往的同事恰好是招工的工作人员,经过熟人推荐,他顺利进入十局工作。由于工作需要,他被送往北京外语学院德语系学习,年毕业后回到二机部十局厂,不久便迎来了给周总理作翻译的第一次机会。

年7月,德国电器某专家来厂指导,周恩来总理亲自接见,老吴与德国人希姆斯阿拉及另一名中国同事担任翻译。这天早晨7点多钟,专车从厂一路开到北京市的国际饭店,总理身着淡蓝色的中山装,坐在副驾驶的位置,中间坐着德国专家与翻译希姆斯阿拉,老吴与另一同事坐在最后排。

当天上午,周总理与德国专家交谈了电器设备安装、生产等方面的话题,阿姆斯阿拉负责将德语翻译成中文给总理,老吴与另一名同事负责将中文翻译成德语给德国专家。也许感觉阿姆斯阿拉翻译的中文不是特别到位,间或有点词不达意,老吴便在一旁作着更改补充。

到了下午,老吴的同事提前返回,周总理陪德国专家游玩故宫,老吴一人翻译中文和德语,激动之情难于言表。在故宫的四个多小时,总理不停向专家介绍着各种展品的历史与故事,老吴认真做着翻译,德国专家不时点头并随时提问。当时总理身边有两名随身警卫,另有两名警卫在故宫门口。

此后不久,可能是周总理对老吴印象良好的原因,老吴调到中南海外交翻译室,成为总理的德语翻译。老吴介绍,当时翻译室有10多名各国翻译,其中德语翻译包括他在内有三名,他负责接待德国电器方面的专家。翻译们与总理在一个大厅工作,进出是同一个大门,12年中,老吴大概为周恩来翻译过一千多次,短的个把钟头,长的近一天时间。

在老吴印象中,总理公务繁忙,不过为人相当随和、态度和蔼,脸上常带着微笑,总理亲切地称呼他“小吴”。每天上班,总理从翻译办公室门前经过时,总要点点头,热情地打招呼“大家好”,翻译们回应“周总理好”。老吴回忆,总理对翻译工作非常重视,正常每月都要到翻译室开一两次会,总理一般开头会说,大家注意,现在开个短会,接下来着重谈及翻译工作的重要性。

总理虽不能完全用外文表达,但能听懂几种外文,他认为译员最重要的品质是忠诚、老实,翻译不仅要翻译出语言,也要翻译出对话双方的感情。总理十分强调扩大知识面,认为翻译不能只注意语言文字的表达,一定要扩大各方面的知识。总理的要求首先是“准确完整”,他自己的发言,思路清晰,逻辑性强,语句结构严谨,几乎是出口成章。

周总理一贯重视外事翻译工作及翻译干部队伍建设,坚定了翻译人员干好本职工作的信心。老吴等翻译人员都积极利用业余时间读书看报,了解中国历史,了解外交及翻译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全面提高自身素质。

年,老吴由于政治原因离开中南海回到家乡。年的某天在田间放水时,老吴从广播中听闻周总理去世的噩耗,他倾刻间泪水涟涟,飞跑到电信局发电报给中央翻译室,内容大致如下:周总理、老师,我们怀着沉痛的心情悼念您老人家仙逝,弟子吴庆履敬挽。

回乡后的老吴做过放水员、当过炊事员,在工厂打过工。生活困难时,有人提议他去北京寻求生活补助,然而老吴认为,作为在总理身边接受过熏陶的老区人,怎能给国家增添麻烦呢!

往期回顾

(原创)猫狗温柔同眠

(原创)怪,老鼠偷盐

(原创)该煽谁的耳光

他引燃火苗后竟祈祷上天……

赞赏

长按







































治疗白癜风有什么偏方
预防白癜风的方法有哪些



转载请注明:http://www.wubaozx.com/wqxly/6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