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吴桥的历史上,有一位杰出的女文化名人。
她的诗词与绘画,都有很高的造诣;
她的文学天才与班昭、李清照并肩;
她的绘画成就可与李公麟媲美。
清代大文艺评论家王渔洋在他编著的《池北偶谈》中,
给了她很高的评价,选了她的词作多篇,称之为“闺阁词宗”。
更值得称道的是,她缔造了一代优秀的文化家风,一连几世都是书香门第,文化兴盛。她的一生,创造了“好女儿、好妻子、好母亲、好祖母”的良好风范。
好女儿
范景姒(-,明朝),女,今吴桥县铁城镇二街人。其父范永年曾任南宁太守,是一个饱学之士;其兄范景文,为明末东阁大学士,著述很多。她自幼在父兄的熏陶教诲下,学业进步很快,四岁开始读书,九岁能赋诗作画写文章。
她天资聪颖,不但能文善诗,而且擅长绘画针织,同时热爱劳动,经常与奴婢一同操作,毫无“千金小姐”娇态。当时,她哥哥在外做官,把孝敬父母及一切家务琐事,全部落在她的身上,而她应付自如治理的井井有条。为此,受到她父母的钟爱,视如掌上明珠。
到了十几岁,她对读书表现出更为浓厚的兴趣,有余暇,就手不释卷,刻苦学习。她的母亲马夫人,认为“女子无才便是德”,妇女应该练习女红,不要攻读诗文,为此经常规谏自己的女儿。范景姒一向事母全孝,恐怕母亲生气,便委婉地对母亲进行解释,她说:“女儿听说汉朝班昭读过汉书,宋朝李清照名震词林,她们能够名垂青史,孩儿也该如此。再说男女应该一样,我哥哥读了书,能够在外建功立业,女儿将来也要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马夫人听女儿说得有理,于是不再干扰她的学习。
好妻子
到了十五岁,由于才貌出众,远近闻名,求婚者络绎不绝。她母亲征求景姒的意见,结果全遭到了拒绝。马夫人追问情由,景姒回答说:“我择配一不为男方的禄位,二不图男方的财富,象那些不学无术的纨绔公子,我岂肯和他们为伍!”她听说城内北门里有个才子,名叫王世德。此人品学兼优,她便生了爱慕之心。恰巧王世德的母亲,也托人前来求婚。最初,母亲表示不同意,说:“王仅有寡母在堂,家境贫寒,不能匹配。”而景姒却满心欢喜,表示首肯,再劝告母亲答应下这门亲事。马夫人不愿过于违拗自己女儿的意愿,只好表示同意。
景姒订婚不久,不料王世德的母亲突然病故,世德只剩下孤身人,不得不将她迎娶过门。婚后感情很好,彼此互勉互励,学业大有进步。当时,王世德创作了许多诗文,景姒把它汇集成篇,命名《荷香馆诗草》。后来生下一子,取名王孙锡。婚后七年,相敬如宾。年,王世德去京应试,不幸病死旅邸,景姒恸不欲生度欲寻自杀。她的母亲劝道:“你死了,孩子怎么办?难道说你不珍念王氏一线骨肉吗?”景姒认为她母亲说得有理,便拭去泪痕,重又振作了精神。
好母亲
范景姒对丈夫的去世,虽然悲痛万分,但并没有消退自己的意志。她一边继续读书写作,一边努力把好的家风传给后代儿孙。她立家规:“以文修心养性,再穷不穷读书。”她的儿孙始终秉守着这一家训,一代一代尽心传承。
范景姒之子王孙锡,字申之,号容斋。清画家、诗人。贡生。禀母家教,工书,善画山水,兼精兰竹。著作有《无念斋诗草》。
王孙锡子王作肃,清收藏家。字敬一。康熙十四年举人。官南宫教谕。素承家学,好收藏图书古器,喜画竹,间作山水。潜心理学。其先世有别墅,年久荒废,作肃重新修葺之,自号“复园”。其斋曰复初,祀乡贤。所著有《庞氏族谱》、《复初斋诗文集》、《濮阳司铎录》、《圣庙乐舞纪略》、《天雄语录》。
王作肃子王履吉,清诗人。字庆旋。康熙五十年举人,官内阁中书,才思旷逸,性情萧疏,淹返诸子百家,赋诗弹琴,书法钟王绘,工墨竹。有《修修斋诗草》。
王履吉子王实坚,字岂匏。好古砥行,不慕荣宠,为人厚重,善承家学,尝搜集其家范太夫人冰玉斋残稿并先世遗诗,乞交河苏语年进士鹤成序而梓之。岁饥出粟贷邑人存活数万,工墨竹,善地理,诗笔清丽。所著有《遗一春秋左传》、《九河臆说》1卷、《地理心法》、《造葬指南》、《冰雪斋诗集》。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文章已于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