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桥社会实践调研我们在路上

吴桥社会实践调研——我们在路上

提到“杂技之乡”,人们多以河北省沧州市吴桥县素称。吴桥杂技,作为中国的第一批非遗,历史悠久,形式多样,举世闻名。在吴桥当地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上到九十九,下到刚会走,吴桥耍杂技,人人有一手。”当地人对于杂技的热情可见一斑。

此次暑假实践,我们实践小队便有幸来到了杂技之乡的吴桥,进行一次溯源寻根之旅。

第一站:中国吴桥杂技艺术学校

实践的第一天,我们一行人来到了吴桥杂技学校。基础班的孩子年龄都比较小,五六岁大就被送进学校里来学习杂技和文化课程。他们要从基本功开始练起,每天重复着相同的动作,甚至有的孩子因为疼痛哭了出来,可是他们又是坚强的,擦干眼泪又继续训练。

杂技高级班和留学生班的日常训练相对轻松,但是却十分枯燥。一个高难度的动作,他们甚至要练上一两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这样的坚持和毅力,令我们每个人都深感触动。

?练功房刻苦训练的孩子们

?小组人员亲自上阵体验

第二站:吴桥杂技大世界

实践的第二天上午,我们来到了吴桥杂技大世界,在这里我们欣赏到了各种精彩绝伦的杂技表演,充分领略了吴桥杂技的魅力。无论是巧妙的吴桥魔术戏法、家传手艺的顶技、令人啼笑的戏猴,还是惊心动魄的胸口碎大石、上刀山下火海、天下第一唢呐的火爆场面,都令我们一行人激动不已。

下午,我们前往吴桥新修建的艺术馆去欣赏舞台剧《江湖》。唯美的灯光,扣人心弦的音乐,高科技的投影设施,这些都为观众带来了一场美妙的视觉盛宴。传统技艺与现代科技的巧妙结合,无疑给吴桥杂技注入了新的活力。

?耍猴的艺人

?舞台剧《江湖》

第三站:拜访杨长友老人

7月8日晚上,我们拜访了杨长友老人。老人今年已76岁高龄,却仍然一心扑在吴桥文化遗产的抢救上。“杂技文化中,很多口口相传的东西正在散失,让人痛心。我想将它们捡起来,落在纸上。”老人历时七年,著有《杂技服饰图集》《杂技行话》《吴桥杂技道具图谱》和《吴桥杂技乐谱集》四本书,写就50余万字,手绘余幅图。辛勤付出的背后,只为让更多人了解吴桥杂技

?与杨爷爷交流

杨爷爷还为我们介绍了许多杂技道具与服饰的变化。“以前的江湖艺人,以生产生活工具为道具,不注重服饰。曾经的蹬缸表演用的是腌咸菜的土缸,现在多用青花瓷缸。”而如今的杂技道具大到汽车摩托,小到圈环弹丸,在材质和外观上都在不断创新,服饰也从便装和制服慢慢发展成精致的演出服了。听完杨老人的介绍,我们很受感染。正如杨爷爷所说,”我现在虽然年纪大了,但也正是回忆一些事的时候。人一辈子能专心研究几件事就足够了。“

?与杨爷爷合影

结语

燕赵之地,紫禁之下,吴桥杂技继往开来,焕发着新的活力。这次实践让我们强烈地感受到,吴桥杂技不仅仅是传统文化的守成者,更是迎合时代新特色的创新者。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还有待有志青年们继续探寻,而守旧出新更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重任。

赞赏

长按







































北京白癜风医院哪家最好
白癜风医院西安哪家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wubaozx.com/wqxly/7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