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阵朋友圈被“汉城安陵”花海的美霸屏了。在汉城安陵田园综合体文化旅游区您尽可一边倾心花的容颜,一边品鉴茶的醇厚。此外,还有6岁宝宝花海献艺,展现吴桥杂技的魅力……
六十年吴桥看桑园
八百年吴桥看铁城(城关)
二千一百年吴桥看安陵
今天,小编就和您聊一聊安陵的故事……
大运河在这里拐了一个大大的S弯,在这个S弯的东岸下,坐落着一个古老的村落——安陵。站在运河大堤东望,绿树红瓦掩映中的安陵村尽收眼底。这里的道路高低弯直随地形而修,房宅参差就路势而建。这种看似不规则的状况,其实正是缘于它的历史悠久,也见证着它的岁月沧桑。
1
安陵村南邻运河东大堤处有一不大的水塘,当地人称“哑巴湾”。该湾现已干涸,只有夏季雨水大时,才偶尔积水。据说当年乾隆帝某次南巡时,夜宿安陵,时至盛夏,满湾的蛙鸣声此起彼伏,大概是蛤蟆也为真龙天子的降临兴奋不已而高歌不止。可这种事与愿违的欢迎方式却影响到了天子的休息,在龙颜大怒后,下一道敕令,命满湾蛤蟆全部噤声,立时蛙鸣即止。要说这湾蛤蟆还真是集体不走样地执行了天子的最高指示,在允许它们鸣叫的命令接到之前,就这样一直哑了下去。这一哑就是二百多年,至今不鸣。每当夏季到来湾湾存水,各处的蛙声此唱彼和,唯独哑巴湾的蛤蟆默不作声。据村民们讲,这是经得住检验的。
2
安陵镇赵家茶棚村位于吴桥杂技大世界北行10公里,京杭大运河东侧,国道西侧。这里风景秀丽,民风淳朴。据说当年乾隆皇帝南下江南船行至此,乔装上岸游览遇一村头茶摊,便入内饮茶,并与茶摊老农攀谈起来,老农见此人谈吐不凡,遂非常喜欢并热情招待。其间乾隆皇帝问及该村村名,老农回答尚未取名,乾隆皇帝问及老农姓氏。老农答曰:姓赵。乾隆皇帝随口说道:那,朕就赐你“赵家茶棚村”吧。乾隆皇帝失口表露真实身份。老农赶紧叩头谢恩。自此“赵家茶棚村”村名延续至今……
3
安陵古城遗址北百米处,有一处被当地人称为“大寺”的历史遗迹,(即唐代创建的明德寺),现农田中裸露地上的还有一很大的青石柱基。柱基上圆形雕刻,可以让人联想到所承载柱子的粗度以及当时大寺的规模。据说当时此处藏有九锅十八缸金子和一头金母猪带着一群金猪仔,某日某时金猪母子出入时有村人见过。这些宝贝由寺内武艺高强的僧人守护,其中有一力大无比的僧人,每天晚上能两只胳膊夹起两个各几百斤的石碌碡,盖于寺前人们打水的井口,第二天早再把两只石碌碡移开,让人们能够打水。就这样口口相传,神秘又加神奇,以至于到后来招来南方某寻宝人来此地寻宝数日。寻宝人走后,再也无声称见过宝贝之人。有说宝被南方人寻走的,有说寻走部分的,也有传是寺内僧人保护了宝物仍藏于某处,使这一传说更增加了几分神秘。
这些扑朔迷离的传说,已为安陵人代代相传,和其它久远的历史所产生的丰富的民间口头文学一起,至今仍在向世人诉说……
故事归故事,传说归传说,但是明朝南洋岛国苏禄国国王进京朝贡返回途中病逝于安陵驿馆,后葬于德州城北苏禄王墓,却是真实的历史。
这就是安陵的故事,这就是故事中的安陵。让人们向往,待人们解读。
安陵,一部厚重的史书,待我们去细细品读。
安陵,讲述着太多的故事,由我们来慢慢倾听。
安陵,昭示着曾经的辉煌,让我们能静静欣赏。
安陵,正续写着新的辉煌——这也是我们已看到的事实……
部分文字摘自《吴桥故事》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