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梦回旧梦:北塘商市
清末明初,《四门谣》:南门豆腐砖和瓦,西门柴草鱼蟹虾,北门粮油布绸纱,只有东门无啥卖,肩挑菜蔬喊遍街,面黄肌瘦骨如柴。素有“小上海”之称的无锡,商市的兴盛始于唐代,当时沿大运河进行的漕粮运输,带动了无锡商业贸易的发展。到了宋代,特别是南宋偏安江南时,无锡县城人口骤增,超过10万,商铺林立,更趋繁荣。不过经营的主要是一些吃用必需品,如油面酒酱、香烛、服饰、金银饰品、面饭吃食、瓷陶器皿、竹木制品等,小本经营,规模都不大。南宋后经元代至明初的多年间,由于连遭战乱,江南经济受到摧残,无锡商市也归于萧条,只有城中崇安寺及城内外几个寺院,逢年过节,或遇庙会、节场,有临时性的集市,热闹几天,过后则又归于寂静。早在元代起,南门外扬名乡张婆桥、曹婆桥一带农民就制作著名的无锡特产小箱豆腐和各类豆制品供应城中市民,东门外杜园里一带菜农则是城中蔬菜的主要供应者,这些土特产的生产一直延续多年,到解放以后才起变化。明嘉靖年间(公元-年),倭寇常到我国东南沿海骚扰,掠夺百姓财产。嘉靖三十三年四月(公元年),倭寇来犯无锡,围城将近一月之久,无锡知县王其勤登城固守,最后由义士张守经率义军百余人,乘舟出水西门奇袭,击退倭寇。据说,在围城20余天时,城内便已粮尽薪绝,百姓生活极为清贫,平时主要靠豆腐为菜,南塘豆腐无法进城,就只能把盐作菜了。城内靠近东门的大片地区,不但没有店铺,而且连普通民房也没有,仅是杂乱的坟岗,旷野孤魂,人迹不至。这也与无锡历史上长期称之为“冷水东门”的说法相符,不过歌谣中有一点值得特别注意,就是北门的情况与元末明初相比发生了变化,它已不仅仅只是“北门虾”了。随着芙蓉湖的湮塞,鱼虾供应量减少了,代之而起的是稻米集市,城中百姓的粮食要靠北门米市供应,当时莲蓉桥一带米户沿桥堍开设米行,其它各业也日益兴盛,形成了繁荣的商市。到清末民初,北塘米市与布码头的地位已经确立,南门与西门的商市也有发展,而东门则仍未改变“冷水东门”的局面。北塘,作为无锡商业中心的地位,在清乾隆年间(公元-年)就已确立,只是在太平天国时期,因北塘一带毁于战火,商市中心曾一度转而南移至南塘。黄泥降(降为北塘老伯口语音译,原字为土字旁加降的右边)、清名桥、伯渎港一带历来就是商业闹市,这段时期更是商店林立,丝市、米市、砖瓦建材及农副产品的交易十分兴旺。但由于南塘河道狭窄,来往船只拥挤,大量船舶靠岸停泊极为不便,加上陆路交通也不够畅顺,所以在清同治五年(公元年)后,无锡商市中心又逐渐向北返回,移至北塘地区,到上世纪初开始迅速发展。清末民初,无锡商市的格局形成3条主要商业街,北门以北大街和北塘大街为中心,南门以黄泥降为中心,西门以棚下街为中心。这些地区都有大批前店后坊、批零兼营的行号、堆栈、店铺,集中组成各类市场。而城中由崇安寺幅射至观前街、大市桥、东大街等处的商业店铺,其主要功能则是满足城乡百姓的日常消费娱乐需要,性质以零售服务为主,供应品种以日用消费品和餐饮为主,与形成商市的商业街的格局是有所不同的。旧无锡最繁华的商业市口是在北大街,这条街自北城门口向北至俗称“大桥”的莲蓉桥,短短米,街面宽仅3米(年后拓为10米),在三十年代中期一共聚集着60余家店铺。其中有绸缎布庄10家,百货鞋帽店10家,金银饰品店4家,南北山货水果店5家,肉庄4家,茶食店2家,纸箔店4家,苎麻店2家,中西药店6家,土烟店3家,其它分别有茶叶店、生漆店、席店、瓷器店、秤店、饮食店、估衣铺、香店、茶馆、派报社、书局等各1家。繁华的北大街仅仅只是这一地区的龙头,在它周围的水关桥、露华弄、游弄、坛头弄、芋头沿河、笆斗弄、麻饼沿河、布行弄、江阴巷、桃枣沿河等地区,密如蛛网般地排列着近百家店铺、行号、货栈。从北大街过莲蓉桥向西是北塘大街,经大三里桥、小三里桥到吴桥为止,路北店铺、货栈、粮行、山地货行栉比林立,共有多家行号,路南大运河中舳舻相接,沿岸码头货物上下搬运繁忙。整个这一片地区拥有无锡商号总数的60%,构成了繁华的北塘商市图。北塘商业街还是国内著名的全国四大米市之一,同时也为无锡争得了布码头和银钱码头之称,在近现代无锡社会经济发展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粮、布、钱三业也带动了其他各业,北塘商业街上有著名的同丰参药材行、大吉春药行,有拱北楼、新三珍、孚阳、馥源、福裕等饮食名店,有徐嘉和、金元隆等茶食老店,还有时和、聚兴祥、日新、裕康、万大、陆永和、西天宝等布绸、百货、鞋帽、山地南北货的名店。他们都有一套独特的经营特色,九余绸庄店堂里有块“真不二价”的金字招牌,经营的商品货真价实,不加虚头,在广大顾客中树起了信誉,并带动了一条街。百姓中甚至流传:大桥街买东西,不还价不吃亏。令人无法想像的是,当时短短一条北大街上,居然还先后出现过4家广播电台,都是绸布店老板创办的,可见当时的北塘,经济发展有多成熟。有民国二十二年(年)上半年,由时和绸布庄创办的时和电台;民国二十三年(年,由日新绸布庄创办的兴业电台;民国三十五年(年)12月开始播音,无锡九纶绸布庄创办的凯声电台;民国三十五年(年)5月正式播音,由方天炜创办的锡音电台,这也是抗战胜利后无锡唯一的一座经当时民国政府交通部批准成立的民营电台。名副其实的“小上海”,曾经满誉天下的北塘商市,如今回忆起来,恍若繁华旧梦,02
三里桥,塘河外,老北门
在一本《风檐雨巷》的书中,作家这样讲述着老北塘的故事:那些伴随着运河水的流逝,曾经在这里发生并且流逝过去了的故事,有哀怨的,有可笑的,有神奇的,有令人反复回味的。在那些平凡的日子,平平凡凡的人演绎出的故事,是那样的耐读耐看耐人寻味,让我触摸到了老北塘曾经的心魂,那脉动,仿佛还在,轻轻的拍打着运河的驳岸。北塘实景图
北塘大街,是一条依运河而建的街道,东起莲蓉桥,西至老三里桥,全长1.5公里,依运河的走向,北塘大街在运河的东(北)岸,又称里街;北塘沿河又称外(碍)街。老无锡人习惯将北塘大街叫“北门塘上”,甚至就叫“塘上”,连“北门”两字亦省掉了。昔日的北塘大街,店铺商号数不胜数,附近里弄的房子,便成为堆放货物的行栈,而里弄的名字,亦多与此有关。旧时有云:不晓得北塘大街的就是不晓得无锡;没到过北塘大街的就是没到过无锡。古时有传无锡曾有两个大湖:惠山南面有太湖,号称三万六千顷;惠山北面有芙蓉湖,号称一万五千顷,以生长芙蓉(荷花的别名)而得名,又名无锡湖,射贵湖,简称蓉湖。北塘一带就在芙蓉湖湖区内,中唐无锡诗人李坤晚年游家乡的芙蓉湖,写下了一组五首《却望芙蓉湖》的诗篇,用“水宽山远烟岚迥,柳岸萦回在碧流”;“逐波云彩参差远,背日岚光隐见深”等诗句来赞美它的壮阔幽静的风光。芙蓉湖中心: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黄埠墩
芙蓉湖是一个浅湖盆的湖泊,低洼沼泽连绵数十里。历史上,吴地百姓不断地治理、改造芙蓉湖。战国时期,楚国春申君黄歇封于江东,即成为治湖第一人,他“治以为陂(河岸),立无锡塘(不是水塘,指堤岸)。”但直到北宋时,北塘一带仍是芦苇丛生的沼泽地,又经宋、元、明几代治理,北塘才露出水面。又因围湖造田,以至芙蓉湖缩减为北门外京杭大运河的一段及各个塘河,名为北门塘,简称北塘。早期的北塘风貌
北塘较为典型的历史建筑:接官亭,距今有五百多年的历史,明弘治七年()的《无锡县治图》中就已有记载,到清乾隆年间,为了迎接皇帝南巡,从接官亭至莲蓉桥的里街筑成了长条青石板街道,路宽不足2米,接官亭也一度改称为接驾亭。至光绪元年(),北塘沿河的石条驳岸竣工。到了民国3年(),由北塘的工商巨子蔡缄三倡议并捐资银元,将北塘街筑成了弹石路(江阴巷口至莲蓉桥约50米的一段仍为石板路)。这是无锡最早的弹石路之一,至上世纪40年代后期,这条街被正式定名为“北塘大街”。就是这样一个历史悠久、充满繁华过往的北塘,也曾遭受过两次毁灭性的打击。第一次是咸丰十年()四月初十,清军与太平军在此短兵相接战斗持续三天,打得异常惨烈,房屋被毁,积尸成山。第二次是抗日战争时期,年11月25日,无锡沦陷。中国军队放弃锡澄线,一部分沿沪宁铁路向无锡西郊及常州方向撤退。11月27日,撤至无锡西郊的中国军队与日军西进部队遭遇,在锡城西郊吴桥、蓉湖庄、惠山一线发生血战。中国将士浴血奋战。28日凌晨,我军不支,全盘撤离无锡、放弃常州,撤往南京。从此无锡全面沦陷,次日常州失陷。11月28日,在无锡“西郊血战”中受到重创的日军,在锡城先行纵火报复泄愤,屠杀无辜。日军烧杀暴行持续二十天,三里桥、北大街、大市桥、通运桥、亭子桥、南长街等繁华街市遭严重毁损。日军在老北门、吴桥等处纵火,整条北塘大街化为灰烬。民国27年()春,居民陆续回城,在废墟上重建北塘大街。里街和外街都缩进2米,里街为石子路,外街用65青砖纵砌而成。道路两旁的房屋,大多用旧砖旧木料建成,一般是一楼一底的裙板房,很少有三层的房屋,是典型的民国时代的风格。无锡年4月解放后,以北塘大街北大街为中心,成立了北塘区。以后的几十年间,几经扩大改造,但北塘大街的格局基本还是老样子。直至改革开放后,旧街道拆除,里街和外街才并成一条宽阔的柏油路。北塘,这样一条千年古街,一处处街巷里弄,还走出了一批有名望的人物。民国17年任国民政府工商部商业司司长张轶欧、中共福建南平工委妇女部长蔡翔云‘无锡米豆业同业公会主席赵子新、东京大学中国文学系讲师、教育家陶晶孙、中央美院、中央工艺美院教授、画家张光宇、茂新面粉厂总工程师-建国后被粮食部聘为工程师的李风哕,画家、同忆布厂经理曹涵美,画家张正宇,庆丰厂总工程师、厂长、无锡市副市长、政协副主席、工商联主任委员范谷泉,教育家、作家、农工民主党上海市委员会常务委员祝世康,书法家钱玉麟,画家蔡光甫等等,都是北塘人。建国后,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到六十年代,北塘老街在贯彻统购统销政策,促进城乡物资交流、繁荣城区经济方面仍发挥了不小的作用,仍是无锡粮油、蔬菜种子、南北山货、土特产、酿造酱酒、陶器等货物集散地。一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为改善市中心至北塘、吴桥地区的交通,北塘将沿河过街棚和西边街面房全部拆除,建成宽阔的大马路。十分遗憾的是,马路虽然变宽了,但许多珍贵的历史遗存也已不在,也拆掉了商市和人气,冷落了多个年头。曾被誉为“小外滩”、“无锡华尔街”的莲蓉桥墩竹场巷也好,一度繁华至极的老北塘也罢,仿佛都在历史的年轮中渐渐褪去了颜色,03
蔡家弄、北泗路、大河池
从前,胜利门至莲蓉桥,叫北大街,在无锡人心目中,是名闻遐尔的繁华地段。而北塘老街,是指从莲蓉桥左转弯,即大桥下竹场巷至三里桥这一段古运河畔的老街,地图上称北塘大街,全长三华里。古时的北塘老街,两侧房屋鳞次栉比,密密麻麻,为高低错落,白墙灰瓦的江南民居,大多为一、两层的房子,加一矮脚阁楼,底层为店面房,推槽板门,楼上为住户,木裙板,木格玻璃窗。老北塘,也许是真的老了,从前热闹的码头都已老去,不再有航船停泊;这一段运河也已老去,不再有航船通行。剩下的,只有微波荡漾的河水,抚摸着斑驳的石头,我甚至能听见它轻轻的呼吸的孱弱的叹息,可能它真的已经陷入深眠,只有在无垠的梦中回味着昔日的岁月留痕。那时的北塘大街,可以在各店铺的推造板上捉蚱蜢、可以在下雨之前在河滩附近抓蜻蜓,祝栈弄附近还有一家味道佳绝的西泰祥油蔴店,泡开水就在祝栈弄里的老虎灶,那时的三里桥河码头,到处都是用木棒敲打衣物的可爱母亲们......那时,还有三里桥、志强路幼儿院、积余街、四中、九中、北泗路、大河池菜场、蔡家弄、吴桥堍的第八百货商店、造纸厂、医院东侧的医疗器械商店......在北圹大街头上还有一家老三真肉店,它的店面朝南,店的右面是家银行,店的左面就是老状元楼,老三真店的右钭对面是一家粮米店,靠老三真一面还有香记面店......那时,北塘老街是一幅活生生的江南水乡图---可取名为无锡码头,更是现实版的《清明上河图》,浓浓的历史文化气息,回味无穷。那时,也只是那时了。04
老城复兴,未来可期
当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现代与过往相交融,曾经喧盛一时的北塘,也在慢慢失去了原有的颜色。不过好在幸运的是,北塘近年来的发展,还算满意。年9月28日,无锡第一轮快速内环建设划上了圆满的句号,纵贯全市的交通大动脉,于北塘中心穿越而过;年11月,新山北大桥南北辅道桥通车,曾经陪伴无锡人30年的老桥成为了历史;年8月,江海西路快速化改造西段高架提前通车,新山北大桥合龙,北塘区的交通能级再上新台阶;起于惠山城铁站、止于硕放机场站的无锡地铁三号线也正在抓紧建设当中,预计年建成通车,北塘理所当然的再次享受到了这次红利......年,可以说是北塘历史上最浓墨重彩的一年。这一年,北塘区与崇安区、南长区合并为梁溪区,从北塘区到梁溪区,跨越60年的风云变幻,新时期无锡主城梁溪格局显现,沉淀在北塘故地的荣耀与传奇,在历史与传承、现代与创新中以更鲜活的姿态得以复兴。老城的新风采,总是在涅槃后才分外靓丽。就在今年7月5日,无锡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发布《无锡市中心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城中-北塘-山北-惠龙管理单元动态更新批前公示》,北塘片区的发展再次迎来新台阶。如果说从前的北塘让很多人不甚满意,至少现在看来,北塘担得起“未来可期”。如今北塘被列为梁溪主城重点开发建设,知名开发商不断涌入,棚改项目道路改建项目、教育用地项目等紧锣密鼓的施工中,现在看来在给北塘1-2年的时间,将会绽放全新的北塘。也将会担当传承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无锡。
缅怀也好,不舍也罢,我还是可以看见北塘憋着的那股劲儿,一股想要改变自己、重归往日辉煌的不傲之气。海兽之子中有这样一句话:所有发光的东西,都是希望被看见的。如今,我看见了北塘,你呢?注:本文相关内容及图片来源于北塘宣传、无锡市图书馆、席建南、无锡吴文化、无锡闲话、无锡史志、全媒体传播、东林书院、雨晶儿工作室等,版权属于原作者,侵权联系必删。本文部分参考文献:《北塘区志》无锡市北塘区地方志办公室编《北塘文史资料.第一辑》政协无锡市北塘区委员会编《北塘老街巷》顾豫苏主编《北塘区志.上中下卷》北塘区地方志编纂领导小组编《北塘老无锡无锡新北塘》聚文汇《无锡历史概览》文风幽默《无锡文脉演变的历史轨迹》维普网《历史名城:无锡(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丛书)》徐耀新《阅读运河》胡其伟、周晨、姜浩《运河的桨声》红孩友情链接:无锡闲话、无锡史志、全媒体传播、无锡吴文化、北塘宣传、雨晶儿工作室-END-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