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我们获取更多
写在前面:
地名,是一个地方的专有名称。它承载着历史蕴涵,代表着当地人们的信仰和生活方式。村名作为表现地名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更值得我们去考证研究村名。它在表现本土文化的价值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只有去探求它的规律性特点,才能把握历史发展的趋向,研究其历史价值。
我们的家乡吴桥县,村名以“庄”与“屯”为最多,其他类别有“堤”、“洼”、“楼”、“堂”、“寺”、“庙”、“集”、“店”、“坊”、“铺”、“寨”等。至于其得名原因,有的是因“屯田”,有的是因坐落的地理环境,有的是因建筑物,有的是以村中有名望的人,其名称由来等等不一,各不相同。在上世纪80年代中的地名普查时有关部门作了一些调查与考证。后来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又有了一些新的见解和看法,在此基础上笔者经过整理、分类,略述于下。
“庄”这个地名中的统称名在我国各地是普遍存在的。
《中华大字典》释庄曰:田舍也。别墅也。还释为“草盛貌也”(草盛处是野外,田野之义)又解释为,凡乡野聚处皆曰“村庄”。在“乡”字条中说(乡)对城镇而言,城镇外皆曰乡也。由此可知庄字应为我国最普通而且最普遍的统称类地名。这类村名一般建立较早,但在吴桥境内也不完全是土著人的聚落。
“屯”字村名在吴桥境内为数颇多。据考这是与明初的“屯田”有关。明代的屯田分为“民屯”、“军屯”和“商屯”三类。吴桥“屯”字村名的形成大多与“民屯”及“军屯”有关,如“罗屯”、“迁民屯”之类。
在吴桥县境内有11个带“屯”的村庄,据考这些村名来源于明代大规模的移民屯田与军垦屯田。元末明初,连年战乱,鲁西北平原地区又处于战争中心,民众十亡七八,吴桥及周边县市就成了荒野无垠,人烟稀少的地方。明政府为了巩固政权,恢复生产,采取了大规模移民屯田及军队屯田的措施,对北方郡县的荒芜田地,召无田者垦辟,并免三年租赋。洪武二十五年二月,又诏告天下卫所军以十之七屯田。当时来吴桥的主要是军屯和民屯。这些屯田户初来吴桥的聚居处多为没房屋院落的荒地,因此带屯田色彩的地名便应运而生了。
吴桥县带“屯”字的村庄计有11个,大体分为两类。
民屯,如罗屯、范屯等,这些带姓氏的屯田点,多为移民或招募来的民屯点,民屯辖于地方,被编为里、甲。“里”为行政区划名称,长官称“里长”或“里正”,所以后来以各“里长”来命名村庄,冠以里长的姓氏,便成了“牛家屯”了。
军屯,属明代所设军屯点,归德州左卫管辖。分布在运河以东呈现南、北走向。到了清代军屯点逐渐被淘汰,改隶州、县,变为民屯,当时设在吴桥的军屯点有5处,因靠运河,为了便于“漕米”运输,所以仍保留为军屯。为了与民屯相区别,遂以数序为名,称为第四屯、第五屯、第六屯、第八屯和第九屯了。据《德县志》中记载:明洪武九年(),在德州一带设正卫屯所。其中第四屯、第五屯、第六屯在吴桥县域内,形成后来的第四屯、第五屯、第六屯等3个自然村。建文帝三年(),在德州以北设左所十屯,右所十屯,形成吴桥县域内的大第九、小第九、大第八、小第八等4个自然村。清光绪年间,大第九刘姓大地主家的宋姓佃户又单独成立了宋家院村。明永乐五年(),以安置“靖难之役”的官兵,扩大北方军粮供应,并为迁都北京做准备,在德州增设了德州左卫,史称“正左二卫”,使德州卫的规模扩大了一倍。在德州河东设立左卫屯所,以山东诸城的罗氏家族为主的一支,发展形成吴桥的罗屯村。
“堤”、“洼”类地名,是因村落位置的地理环境而得来。如城东的何家堤、城西的堤上郭、堤上刁、堤下刁均是因村座落在老黄河故道,或四女寺减河的堤崖上而得名。“洼”亦是如此,村落大多临沟渠而建,地势低洼,故有此称谓。如邢家洼、孟家洼等。
“楼”、“堂”类村名,则顾名思义即可看出是因建筑物而得名。因旧时经济不发达,各村中盖楼、盖高大房屋者较少,所以,个别村中的富裕之家,有此特殊之建筑便被人们仰慕。故尔愈传愈远,甚至将原来村名渐被遗忘,而以此“楼”、“堂”建筑物代之。这类村名如“杨家楼”、“赵家楼”、“王家楼”、“丁家门楼”、“姜家堂”、“三教堂”等即是。
“寺”、“庙”类村名,大多是以村中建有寺、庙或村落傍倚寺、庙而得名。如刘家寺、杨家寺、彭家寺、祁家寺、朱家寺、大悟寺、张朝寺、石佛寺。
“集”、“店”带有这类地名的村子多是规模较大,且经济亦较发达的村,是方圆数村、数十村的经济商品集散地。这类村多建有集贸市场,或是因市廛的店铺门面较多而得名,如于集、梁集、辛集。其他如双刘店、新镇店等不外此类情况。
“铺”亦可写作“舖”。这类村名是因古代的“铺递”得名。这类村大多建于古官道旁,村落靠近官道上的铺舍。铺递是古代官府用以传递文书、供传文书的公差人等换坐骑、歇息的处所。铺中有官方的管理人员,养有“走递马”、“走递驴”供差役换乘。古代有“(官道上)五里一小铺,十里一大铺”之说。光绪版《吴桥县志》对吴桥铺司是这样记载的:“县城西入景州境额设四铺:急遁铺,在县治西。官庄铺,即楼子铺,在城西十二里。吴作铺,即宋庄铺,在城西二十里,安陵铺,在城西三十里。县东入宁津境设两铺:大王铺,在城东十里。五孝铺,即沟店铺,城东十二里。”从记载来看,吴桥共有铺司六处,楼子铺、安陵、大王铺、安陵、沟店铺目前都有村落可指,至于急遁铺,县志语焉不详,不知所指。
其他也有因村中的名人而得村名的。较突出的有桑园镇的王指挥村,原叫大王村。清康熙年间,此地出了一个军队指挥官姓王,故改名王指挥。
“王庄”类村名,人们顾名思义多误为“姓氏命名”。但后经考证,此类地名应与明代的皇族王爷们的田庄有关,是一类特殊村名,而不是“姓氏命名”。
此外,亦有以村人官职命名的,如“马库吏”、“王库吏”。大概村中有人担任过管理仓库的小官,遂以此职命名。
关于村名的来历的考稽还有待进一步研讨,可以断言,随着有关资料的不断发现和挖掘,会进一步使村名的考释更加贴切和明晰。
摘自孙志强《吴桥村庄杂谱》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