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的位置: 吴桥县 >> 吴桥县文化 >> 宁津特色美食

宁津特色美食

一、长官包子

长官包子是宁津县长官镇特有的风味名吃,成名于清道光年间,有多年的历史。其特点是:面白薄皮,肉多馅肥,油汁不溢,味浓香而不烈,馅鲜肥而不腻,不反胃,不膻腥。长官包子用料考究,制作精细,用隔年羊,剔净筋骨,剁至细而不泥,以小磨香油调馅,配葱姜末、花椒水和上等酱油等调料。发面稍嫩,入口软而不粘,兜馅不渍,上捏十八褶,熟后宛如菊花盛开,形、色、味俱佳,实为大快朵颐之上品。

二、大柳面

大柳面因最初发源于宁津县大柳镇故名。大柳面创始于清代,流传至今已有多年的历史。其特点是:细如粉丝,条长数尺,梳而不乱,色如嫩柳,滑爽可口,软而有力,成于碗内,状如弓弦,素有“弓弦面”、“金丝缠碗”的美誉。大柳面调卤讲究,营养丰富,易于消化,老少皆宜,温食凉用,皆为美食。

大柳面的制作工艺非常特别。以精粉为原料,据不同的季节变化加适量的碱、盐。冬季用温水和面,夏季用冷水和面。面和好后醒面据温度的不同而有所变化,然后擀成薄片、切条。擀面时醭面以细米面为佳。切条时,讲究刀功,要轻按快切,寸面十刀,切成后撒开如网,搭杆如丝,手缠成缕。下锅时,手持面条如提纲撒网,扇面状下至开水锅中,开锅后挑翻一滚,迅速捞出,这样溜煮,虽细如粉丝,但韧而不断,缕分条析,筋软光滑。

大柳面的面卤亦十分讲究。其面卤有“炸酱、肉卤、麻酱”三种,因此大柳面也就分为“炸酱面、肉卤面、麻酱面”三种。炸酱的制作是取豆酱、香油各半调拌均匀,加入适量花椒、大料,文火炙熬,直至豆酱酥散成粒。肉卤的主要调料是肉丁卤汁,并配以绿豆芽,青豆和香椿。麻酱的配料是芝麻酱、香椿芽、黄瓜丝、蒜泥、香醋等。

三、保店驴肉

据传,清朝嘉庆年间,自现在的山东乐陵经宁津至河北的吴桥,有一条重要的邮路,往来的邮差很多,保店就是这条邮路上的一个重要驿站。过往的邮差经过保店,都要放下邮件,停下来歇脚,在保店的酒馆里要上一壶老酒,几盘猪羊杂碎,喝酒暖身解乏。久而久之,邮差们对保店酒馆里单调的菜肴感到厌倦了,但保店人只会做猪羊杂碎之类,实在做不出别的稀罕东西来留住这些常客,心里十分着急。那年冬天,地面上结成了坚硬光滑的地皮甲。当时,李守恒的高祖养了一头毛驴,平日里全靠它下地干活,是家中的宝贝疙瘩。不料,这头毛驴在滑溜溜的地上行走时摔断了腿,久治不愈,成了一头废驴。李高祖心一横,将驴杀掉,炖了一锅香喷喷的驴肉。开酒店的老板得知后,如获至宝,从李高祖手里买去,请邮差们品尝。邮差吃过后,连声称道味美无比。从此,当地人不再把毛驴只当做畜力饲养,逐渐成了一道美食。李守恒的高祖也改行干起了宰杀毛驴制作熟肉的行当,从此代代相传。然而,真正让保店驴肉声名远扬的,竟是当地的武林豪杰。在当地,自古就有“宁吴二县出刁民”的说法,这里的“刁民”,并不是泼皮无赖,而是封建官衙对习武百姓的蔑称,意思是指宁津和吴桥二县练武术、耍杂技的人很多。其中,保店有名的武林高手,人称“南拳李”。据说,“南拳李”在保店开有武馆,门下弟子成百上千。当时,河北沧州有个自称“北脚王”的人心里不服,便前来叫阵比武。二人商定不动手过招,只表表功夫。于是,二人与众多看客一起来到一片杨树林中,“北脚王”挺身抬脚,将一棵碗口粗的白杨树拦腰踢断,众人齐声叫好。随后,“南拳王”走到一棵略小的树前,双拳缓缓向树推去,只见这棵树未见动静,树后几步远的另一棵比“北脚王”踢断的树更粗大的杨树,却被一下子击断。见此情景,“北脚王”自愧功力不如。后来,武林中人请教“南拳王”何以有此神功,“南拳王”道,这全得益于保店驴肉,保店驴肉不仅美味可口,常吃驴肉,还有利于舒筋活络,打通七穴八脉。从此,宁津四处闯荡江湖、习武卖艺的人为强壮筋骨,便常食驴肉,并将此说和保店驴肉一起,带到四面八方。这是一个美丽的传说,保店驴肉的成名,诚然与宁津武术杂技艺人的传播有关,但它能吸引住众人之口,并成为清朝宫廷的贡品,最根本的是依靠它的美味可口。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wubaozx.com/wqxwh/8686.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