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底子的嘉兴城里有许许多多的桥。从众安桥往北十多米,就是望吴桥。
望吴桥,是北门市河上,从南到北的最后一座桥。市河水从桥下往北流,流入大运河。望吴桥是一座水泥平桥。这座桥在环城路上,与路面一样平。它以前的位置大致在现在的环城路和建国路交叉口的东南角上。嘉兴是座水城,东西南北都各有城门和水关。年,嘉兴城墙拆除,城墙成了环城马路,于是在原先的水关处,造了这座桥。从前,嘉兴的北门名为望吴门,桥也名为望吴桥。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望吴桥一带很是热闹。望吴桥东堍的南面,是望吴楼茶馆,每日清晨楼上楼下茶客盈门。望吴楼西墙边的石板小路,靠着市河,往南可走到众安桥。望吴楼往东,医院了。望吴楼对面的环城路上,往东,当时是中国人民银行,有好几个开间,很是气派。银行院子里,有两棵又粗又高的银杏树,现在,还矗立在原地。银行院墙东边,有条小弄堂,往里走,医院的宿舍;小弄东边,是当时嘉兴仅有的几家国营菜场之一,北门菜场。望吴桥西堍,在环城路和建国路的南转弯角上,是当时的烟糖公司,这家店得走上几级台阶才能进入里面,北面和西面是宽大的玻璃窗,里面糖果烟酒琳琅满目,十分气派。这家烟糖公司的对面,即环城路与建国路交叉口的东北转弯角处,是纶华布店,这,也是嘉兴的老字号了。建国路上,和纶华布店一并排的是有名的一乐园餐馆,这一乐园已经在丽桥的南坡边了。隔河与丽桥北坡的陆稿荐相对。隔建国路,与同在北坡(西侧)的九洲理发店相对。和九洲理发店并排的,还有著名药店童天成。建国路环城路交叉的十字路的西北转弯角,是当时嘉兴最大最气派的第一百货商店,在建国路一侧,有五开间门面,四层楼。楼上的窗框很有特色,暗红近似咖啡色和灰白色相间,顶高的窗户顶上是拱形的,很有点外国味道,它和正春和的门面在建国路一批两层楼破破烂烂的旧式房子中,显得格外引人注目。中百公司西侧,坐北朝南的环城路上,上世纪五十年代,嘉兴汽车站曾在那儿。后来,市防痨协会也在那里“驻”过几年。随着建国路的拓宽,华庭街的建成,有着陡坡的丽桥改建成与路面一样平的廊桥,中百公司、一乐园、童天成、纶华布店,当然还有望吴桥,都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昔日樊公弄
嘉兴市区的梧桐树街(县后街)和勤俭路之间,有一段彩虹街横贯其中。彩虹街西侧,从梧桐树街这头算起,六十米左右,即是昔日樊公弄所在。樊公弄的北头有座樊公桥。桥很小,南北向,横跨在郑家埭河上。桥,石板铺成,长不过两米,宽不超出一米五。原先,河上有过一座小小的保安桥,后来桥圮塌,从梧桐树街到郑家埭,居民出行很不方便,清康熙二十九年()知县樊咸重,亲自勘察,申报朝廷拨下银两修了这座保安桥,因此老百姓称它为樊公桥,小弄则称为樊公弄。这条樊公弄不但短,而且窄,路面全由石板铺成。两旁高墙,更显得弄的狭窄。两旁高围墙里,各有三埭房屋,每一埭房子居民进出,只是一扇朝着弄里开得不大的门。但从门里望进去,都是两层楼房,并排有好几个门面,窗明几净,庭院里地面有的是石板,有的是水泥。走在樊公弄里,很安静,只听得自己的脚步声。弄口的电线杆上,有一盏路灯,夜晚路过时,小弄越发显得深邃。弄里的居民,从前也大多在郑家埭河里洗东西。后来,在梧桐树街上正对着樊公弄,装了个公共自来水龙头。很长一段时间,这自来水龙头,供给弄里部份居民饮用和洗涤。樊公弄里,有我父亲的一位朋友,余叔雄。余先生瘦长条子,长得很清秀。我见到过他的两个儿子,都比我大。其中一位,比我大十多岁吧,是名牌大学高材生,清华还是复旦?我记不清了,也是文静清秀的高个子。最近,看到一篇文章上写着,余先生是嘉兴地区私营广播电台的先行者。年9月15日,他创办的嘉兴久大广播电台正式对外开播。年“七七事变”后,余先生将电台无偿借给嘉兴民众教育馆作抗日宣传之用。当年11月5日,日军登陆金山卫后,为了不让电台落入敌伪之手,余先生亲手砸碎电台一切设施,带着全家到安徽老家避难。余先生的举动,表现了中国人的骨气!我的启蒙老师,也住在樊公弄里。她姓张,胖胖的。年春,我到新马路小学读书,当时,幼稚班(幼儿园)都附设在小学里,张老师就是幼稚班老师。当年9月,我就上一年级了。张老师虽然只教了我半年,但她和蔼可亲,待我们如子女一般。所以,一直到现在,我还是想起她,感激她。尽管小小的樊公弄消失了,但我相信,当时居住在这里的人们,一定忘不了那宁静美好的时光。杨柳湾
嘉兴老城区(环城路以内)有许多小街小弄,这些街弄的名称里,有四条小街冠以树名,杨柳湾就是其中的一条。杨柳湾路在斜西街的南面。每当我路过杨柳湾路时,脑海中总会浮现出六、七十年前的情景。年,我还是个学龄前儿童。记忆中是秋天,一天,父亲带着我,走到中山路,又从中山厅(现在的戴梦得大厦)那儿,走进市心弄(禾兴路西侧),往南走,来到西侧的一条小路,这条小路的南边是一条宽四米左右的小河,河对岸也有一条窄窄的石板路,小河两岸都种了柳树。记得父亲拉着我的手,一直往西走,来到一个地方,这地方原是一个空白场,现在竖起了一个高高的用竹子搭成的牌楼,上面缀满松柏枝,顶上插了好多彩旗,牌楼上还有一个个大圆匾,上面写着一个个字。场里不时传来锣鼓声。父亲告诉我,这里在举行“嘉兴市第一届城乡物资交流大会”。我们到里面看了一圈,人很多,很热闹,但具体有些什么,记不起来了。出了大门,我看向河对面,不宽的石板路边上是高高的院墙,那边高墙上有一个朝北的墙门,砖砌的门头,大门紧闭。小路上有一个人往西而去的背影,河边的垂柳随着微风摆动……这些,竟一直留在我的脑海中。年秋,我到嘉兴师专就学。师专一年后就变成嘉兴师范,两年后嘉兴师范撤办,剩下两个班併入平湖师范,这里成了嘉兴一中。现在是嘉兴市实验初级中学了。在嘉兴师范读书的两年里,每周周六回家、周日下午返校,我都从市心弄走到杨柳湾路,因为学校的后门囗有一座木桥,走过木桥进入学校就是宿舍,这样可以少走许多路。那时,我才知道小河北岸那条路叫徐家埭。至于徐家埭是怎样的,当时毕竟太年轻,没有留意,记忆中唯有一条不宽的、岸边种着柳树的河,还有河上对着学校后门的那座木桥。最近,我仔细看了年的嘉兴地图,又请教了黄国华老师,才知道当年小河南边那条窄窄的石板路叫金明寺埭。如今,走在杨柳湾路上,小河早就没了,成了平坦的路面。路的两旁是高高的居民住宅楼,只有那路两旁的垂柳,实验初级中学紧闭的后门,以及中学围墙里当时作为教师宿舍的灰砖砌成的二层楼,勾起我朦胧而又清晰的回忆。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