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吴桥村庄杂谈吴桥最早创办的民办高等小

北京看白癜风好点的医院 http://m.39.net/news/ylzx/bjzkhbzy/

在宣惠河西岸,有一个口人16个姓氏的村庄——前张家洼。明永乐18年(年),张氏由山东即墨县迁此定居,因此处低洼,故取村名张家洼。以后因村子人口增加,分为前后两村,该村位于前,故称前张家洼。

清朝晚期,村里有个大财主,姓张,人称“三老爷”,家大业大,四面土地都是他家的。村子周围有三米高的围墙,东西长米,留有东、西、南三个大门,墙外有护墙沟,门外有砖桥。围墙内,东半部是“三老爷”的地方,长约米,三个胡同,四通八达,其中1个胡同住着家丁、雇工,有牲口棚。“三老爷”住的大院,进门是一面大青石的影壁墙,宽约五米,高三米,雕刻着二龙嬉珠图案,精美绝伦。解放后,这个影壁墙埋在张家洼砖厂烟囱下。村东头北侧,有两块上马石。以前,家人出门,男骑马,女坐轿,男女穿衣打扮,都是清朝的时尚服饰。他家中藏有金银财宝,备有枪支,有人看到过他家的枪池子,约有1米半深。村外东南角米,种有20亩的花园。村北三里有个小洼,是张家的菜园。

“三老爷”膝下有六子,老四叫张继环,老六叫张继连。“三老爷”是一跺蹬脚四村乱颤的人物,人们都知道他家与晚清名臣张之洞是亲戚,凭借着这种关系,使其日子过的家大业大名声大势力更大,上下官府都敬他三分。

张之洞的一生除了举办洋务运动以外,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发展教育,为晚清及至中国的新型教育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他积极动员家拥万贯的“三老爷”,积德行善,眼光放远,学堂创办。果然,“三老爷”于光绪二十五年(),在村东建起一所私塾,招收本村及附近村的学生,桌案器具皆系自置,不收学费,此义举受到官府及乡亲们称赞。

清光绪二十九年(),知县张凤台将城内澜阳书院改名为吴桥县第一高等小学堂,年,把张家洼村塾改为第二高等小学堂,第三高等小学堂建在孙公庙(年划于山东省陵县,现属陵城区)。年民国建立,高等小学堂改称高级小学校(简称高小)。至年,全县高级小学仍是3所,除城关高级小学外,其余均系民办。“三老爷”是吴桥县内民办学校的先驱。年,吴桥解放后,党和政府整顿旧学校,前洼高小随之撤销。这所学校办学45年期间,培养了几百名学生成为有用人才。学校旧址现尚在,已改建成民房。

“三老爷”办的第二件大事是改河道。清同治十年(),吴桥知县石学阶奉命疏浚宣惠河,因“三老爷”有权有势又有钱,把这一工程交于他办理。他请人勘察地形,觉得原河偏西,离运河太近,而东部村庄排水不畅,就硬是改了修河方案,把宣惠河东移六里地,在前洼村东经过,直到水波才与原河拐弯处接通,河道调直了,加深加宽了,从而解决了排水问题。

第三件大事是办集市,在前张家洼村设立了集市,逢一排六赶集,方便了周围十里八乡的村民。

前张洼一个中等村,竟有三家大财主,除了“三老爷”外,还有“二地主”哥儿俩,兄张维勇在道南住,称前光和,弟张维元在道北住,称后光和。他们家在桑园开办的“天和酱菜园”,颇有名气。解放时,家里年轻人都跟着共产党的部队走了,这老弟兄俩留在了本村。再说“三地主”哥儿仨,他们是张文起、张文凡、张文芹,住村西头道北胡同,有50亩地,30来人。他们在桑园开有“福生祥”副食店,红白糖、酱油醋、盐等,都从东光进货。张文起的儿子后来在黑龙江某煤矿当矿长,90多岁故去,张文凡的孩子在淄博,张文芹只有一个女儿,在本村,有一子一女。

解放时,“三老爷”的子女们多数都跟共产党部队走了,其四子张继环由于种种原因,“四十天运动”时被枪毙,埋葬在20亩花园里。其妻陪女儿张凤存(现已80岁)在西丁庄生活多年,死在这里,并在此出殡。正是:

前张家洼不平凡,有句实话四方传。

“一京二卫三张洼”,荣耀之地亮千年。

前张家洼村有两位革命烈士:年生,年在黄骅县牺牲的民兵孙宝彦。年5月生,年4月参军,年4月牺牲的战士孙茂雨。他们为党为国为民,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转载请注明:http://www.wubaozx.com/wqxxw/12713.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