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修炼60年,练就缩骨功,三台摄像机

我国杂技艺术已有多年的历史,在汉代时称“百戏”,隋唐时期叫“散乐”,唐宋之后为了区别于其他歌舞、杂剧,因此称杂技,现今各类让人惊叹的杂技表演大部分在古时已经出现。《列子·说符》中记载了战国前期民间出现有在空中掷投五剑、七剑的表演;《西宗赋》里则讲述了汉朝时期跳剑丸、走绳索、爬高竿的杂技表演;发展至宋朝时期,宋朝经济繁荣,诗词歌赋,杂技表演等更为丰富,那时,便出现了表演者挑一担水在绳索上行走的绝技。清末时期,因此北京永定门繁华热闹,逐渐形成为民间艺人表演各种绝技的地方,出现了“天桥八大怪”,虽然说是“八”,但让人称奇的并不只有8人,有人曾对此做过统计,清末至解放初期,相继在天桥卖艺的杂技、武术、曲艺等民间艺人达到了五、六百人。这些民间艺人都是真正有本事的,身怀绝技、技艺超群,完全称得上是他们那个行业中最为出色的,第一代“八大怪”大约出现在清咸丰、同治、光绪三朝,其中有位绰号为“穷不怕”的,他的真名叫朱绍文,是一个没有中举的秀才,曾学过京剧。为了生计,朱绍文在天桥(北京永定门)开始表演,先是唱京剧花脸,而在这里进行表演的每一个人都清楚,观众都喜欢新鲜的东西,要有特色,才会有人捧场,朱绍文扮相念打也很有创新,因此遭到了嫉妒。后来朱绍文就给其名为“穷不怕”,改行说相声,自编自唱的曲目有:《千字文》、《睡梦长》、《过新年》等,而朱绍文表演时总是要以白沙子撒成字形,便撒边讲字句中的道理,因此又吸引了许多的观众,朱绍文的相声也被列为当时“天桥八大怪”之手。还有就是“缩骨功”,当时该项表演称“卸索”,民国时期,河北吴桥县杨家寺乡乜庄人王玉林带着妻儿到了北平,本就以卖艺为生,后也在天桥卖艺,是当时“天桥八大怪”之一的“卸索大王”,而王玉林也不单单只会缩骨功,还会深喉纫针术、水流星、飞叉等各种绝活。很多人对“缩骨功”的了解是在无效小说中,比如《倚天屠龙记》中,张无忌因为习得缩骨功,躲过了朱长龄的追杀。不过在那年代,大家学习奇门绝学,都是为了谋生活,因此特别能下苦功夫,而王玉林也将自己的一身绝学传给了儿子王福寿,王福寿的儿子王宝合6岁的时候,也便跟着父亲学习各项杂技绝活。王宝合在学习时非常认真,即使学习杂技有着常人难以想象的辛苦,但是王宝合坚持了下来,而且勤于练习,悟性也高,至今王宝合已成我国缩骨功唯一传人,修炼有60年。从王宝林传到王宝合,也是一代人要比一代人的表演更为出色,因为前一代人摸索出来的东西传授给下一代时,下一代人会走些歪路,也就能在原基础上更上一层楼。最初是为了讨生活,但人们的生活富了,以前的绝学也就逐渐失传,同时这些表演也成为了人们口中津津乐道的艺术。年,王宝合因表演“三仙归洞”出名,后来王宝合回忆这段往事,说道,当时他所表演的并没有什么特别,因为在他接触到的杂技世界里,确实算不上什么,王宝合也感叹时代不一样了。王宝合出名后依然在各地进行表演,甚至还到了国外很多地方进行表演。在年时,王宝合在三台摄像机的拍摄下进行了表演,但即使是对其的表演进行慢放,却也没能找出破绽,了解其中奥妙,王宝合也因此被尊为吴桥“江湖八大怪”之首。如今王宝合的弟子不少,得他真传的是他的儿子王立刚,不过由于练习缩骨功要从小练起,要狠练,异常辛苦,人们的生活富了,也几乎没有人能忍受得住练习缩骨功的痛苦,王宝合也惋惜道:“只是可惜了‘缩骨功’,没人能下得了我那样的辛苦,就要面临失传了。”在武侠小说中,各路英雄都有自己的独门武功,这些武功十分神幻,许多人都认为它们只存在于小说,但如果去了解我国杂技、武术的历史,其实真实存在过的比它们更为传奇,不过练习过程也更为曲折,基本都是要从小学起,刻苦练习,并不是靠捡到武功秘籍就能够学会的。不过从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清末民初底层人民的生活处境,为了生活并不容易,如今的艺术表演上也依然是百花齐放,各具特色,那么你是接受“缩骨功”就此失传,还是认为“缩骨功”就存在于传说中更好?他修炼60年,练就“缩骨功”,三台摄像机下没露出破绽


转载请注明:http://www.wubaozx.com/wqxxw/129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