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及京杭大运河,人们往往先想到杭州、扬州、苏州等江南古城。然而,在全长公里的京杭大运河所流经的十几个城市中,流经里程最长的城市却是沧州。
作为沧州的母亲河,大运河养育了两岸六个县的历代百姓,直到解放前沧州城里的居民还喝运河水,衍生了一种卖水的职业,叫“倒两筲”。
正月十六遛百病(过桥)、五月端午赛龙舟,七月十五放河灯……沧州的风俗里都深深嵌着大运河的影子。
石桥观灯
倒两筲
明清两代,每年都有大量的漕粮、煤炭、盐和瓷器途径大运河沧州段运往北京,南来北往的商船不仅为沧州带来了商贸的繁荣与兴旺,也为运河岸边的家园注入了新的文化元素。
盐运码头
枣市梵钟
沧州段大运河的文韵侠情
纪晓岚笔下“舟子渡孝子”的故事
勇渡孝子
先母张太夫人说:沧州有位姓田的轿夫,他母亲得了鼓胀病快要不行了。他听说景和镇有个医生有专治这种病的特效药,但距离家乡有一百多里。天还没亮,他便动身狂奔到景和镇,取药之后,夜幕降临,他又狂奔而回,累得气喘吁吁,精疲力竭。但这一天夜里卫河的河水暴涨,风急浪高,没有一只船敢渡他过河。他急得仰天长号,声泪俱下。众船家都非常哀怜他,但也无可奈何。
这时候,有一位船家倏地站起身来,一边解开系船的缆绳,一边招呼田某说:“只要上天有眼,是不会淹死你这个人的!来来!我送你过河!”
船家奋力划桨,那船横冲白浪,如离弦之箭,转眼之间便到达东岸。在场的人都叹息不已,合掌念佛。
先父姚安公说:“这位船家笃信孝道,比一般的儒生还要深挚啊。”
沧州尚武,对武术情有独钟。据史料记载,沧州民间武术源于春秋时代。隋代以后,大运河航运业兴起,运河穿沧州境内,连镇、泊头、兴济、青县等重要的码头,都成为大宗商品必经之地,各业相争,必须握有高强武技才可立足。沧州镖行、旅店、装运等相关行业因而发达兴盛起来。”
明末清初,沧州武术已经十分兴盛。彼时,沧州武师多从事镖行,为其赢得了“镖不喊沧”的名声。各地镖局为表示对沧州武术界的尊重,镖车经过沧州地面时,就扯下镖旗,悄然而过,不喊镖号,若在沧州喊镖,则有逞强之嫌。自此,沧州有了“武术之乡”的称号。
“大运河蕴育了武术,也衍生了‘侠义文化’。沧州上千年的尚武之风,使得沧州人自古以刚毅、勇敢、豪迈、直爽著称,素有‘武健泱泱乎有表海之雄风’之说。可以说,沧州人自古的侠肝义胆无不和运河、武术息息相关。可以说,侠义文化是沧州运河文化中最具特点的一个。
镖不喊沧
乾隆年间,一个镖师押镖船沿大运河过沧州,沿河看到两岸绿树丛荫,烟村疏落,一时兴起,喊了几声镖号。不曾想,这几声镖号惹怒了河西白家口的好汉李昆。李昆拳脚功夫极好,尤善弹弓,排行老五,人称“神弹子李五”。听到镖号声,李五疾步追赶,待追近时,射出一粒铁弹子把桅绳打断,桅杆上的镖旗飘然而落。镖师大吃一惊,知道遇见高手了。见李昆在岸边向他招手,示意船靠岸。不等船靠岸,李昆已飞身跳上甲板。拱手对镖师说,你既然敢在沧州喊镖,想必身怀绝技,我李昆想讨教两招。镖师也仗着艺高胆大,便与李昆较量起来。交手不过数招,李昆飞起一脚,把镖师踢落水中。等镖师爬上船,揖手叩拜,发誓“镖永不喊沧州”。
沧州的另一个“名片”,吴桥杂技的传承,也和运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小小铜锣圆悠悠,
学套把戏江湖走。
南京收了南京去,
北京收了北京游。
南北二京都不收,
条河两岸度春秋。
这是吴桥街头艺人中一首著名的“锣歌”,其中提到的“条河”就是民间对大运河的称谓。
“吴桥杂技的兴盛、发展与运河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这主要表现在,吴桥杂技艺人以运河流域为主要活动区域。明清以来,由于运河漕运发达,带动了沿河流域的经济发展,给吴桥艺人的杂技活动提供了优越的场所,吴桥杂技就在这里成长发育。
年逾七旬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王宝和至今记得小时候和父亲沿运河卖艺的情景:“大运河两岸做生意、做买卖的人比较多,都是流动的人。我们艺人不卖票,就是顺着运河演,运河两岸就是我们的市场和舞台。”
后来这些来自吴桥的杂技艺人们,通过运河走向世界,成就了杂技界“没有吴桥不成班”的佳话。
运河边上的园林
古代运河边上的园林都是私家园林,从元代李长卿的遐观亭,到明代刘生中的浣花洲,再到清初王公弼的帆园、戴明说的定园,蔡朴的蔡侍御园,刘焘的刘司马园……康熙、雍正时期的佟园,不一而足。如今,沧州的传统公园也都依傍运河,如人民公园、胜利公园、南湖公园、捷地御碑苑等等。
近年,市政府刚刚完成了运河景观带核心区域的建设,为沧州的大运河景观文化,又增添了一道靓丽风景。
文人墨客咏沧州
沧州的运河文化还包括江南塞北的文化人路过沧州留下的许多珍贵诗篇,这里只引用清代雍正时期著名诗人厉鹗的一首:
沧州
蜿蜿高城四面通,遥看飞鸟没长空。
绿堤槐柳清风外,比屋鱼盐落日中。
汉室望仙徒自苦,唐家横海为谁雄。
阅人只有沧波急,倚棹无言尽向东。
(《樊榭山房集·续集》卷七)
南运河风光
运河文化小知识-大运河贯通的功臣有沧州人
元代大运河的全线贯通(年)大功臣有二:一位是负责开凿通惠河(82公里)的郭守敬,一位是主持开凿会通河(公里)的马之贞,他俩堪称元代水利史上的双子座。他们都是河北人,郭守敬是邢台人,马之贞是沧州人。在当时的名气,马之贞甚至要比全才科学家郭守敬还要响亮!这是沧州人对于大运河最为骄傲的贡献。
郭守敬像
马之贞像
(资料来源:沧州区域文化研究所所长孙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