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那些村庄——中河村
讲述人/范金发,83岁、张世忠,79岁、刘海潮,77岁
整理人/常博纯 车婧
村情简介
中河村,清光绪十年(年)建村,“文革”时曾更名四新村。有户,人,除汉族外有回族人,耕地亩。东至小东庄镇,西至四合庄村,南至小东庄镇,北至京山铁路。
村名的由来清朝末年,同治皇帝在位、慈禧太后掌权之际,朝廷在直隶兴修建筑,督办大臣选定现今中河村一带的土地作为窑址,专门炼烧土砖。为了顺利将烧好的砖及时运出,同时也为了更好地利用河运,朝廷调拨人马在今中河村附近挖掘了三条河道,并按照地理位置将其分别称作东河、中河和西河。
中河村所在地最早叫作张家官房。其实,张家官房的土地最初归一个吴姓官员所有,那时人们把此地叫作“官房”。所有租种这片土地的农民都要向吴家缴纳土地使用费。吴姓官员委派自己的表弟张振兴全权负责来往账目,因此,张振兴才是官房的实际掌管者。过了些年,因吴姓官员无暇顾及此处土地,彻底将其交给了张振兴,而后这里改叫“张家官房”。张家官房包括张家官房、前窑、后窑、邢家房台、范家台、新房子六个居民点。年,建行政村时,因为地处中河两岸,遂改名为中河村。
高沛田与中河小学高沛田(—年),祖籍河北省玉田县,为了生存,还是孩童的他背井离乡来到天津卫当学徒。经过多年的奋斗,高沛田积累下了些人脉和钱财,渐渐萌生另立门户的想法。当时华北大部分地区都已沦陷,时局动荡,人心不稳。天津作为华北地区的发达城市,虽然日军控制得很严,但经济发展、治安秩序等相比其他地方稍微稳定些,于是高沛田决定继续留在天津发展。
为避免与老东家做相同买卖产生竞争,高沛田打算在城郊找到一方宝地,择机发展。经过多番考察,他最后选定了现今中河村所在的区域。高沛田带着多年攒下来的八百块现大洋来到中河,掷下重金购入土地、修建房屋,这样的大手笔让当时的中河村人大为惊奇,留下了“八百块钱进排地”的说法。
安家落户到中河村的高沛田开始了自己的事业。可是等到自己的孩子该上学的时候,他发现中河村教育环境十分落后,整个村子只有一个小小的旧式私塾。为了给自己的子侄及邻人子弟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也为了推动第二故乡中河村更好地发展,高沛田决定自己出资请良师、建学舍,在村中开设小学。
高沛田的想法得到了附近一些人家的认可,纷纷表示愿意将自己的孩子送到这所学校,成为学校第一批就读的学生。虽然学生有了,但是授课的老师却不好找,因为当时中河一带还属于比较荒凉与落后的区域,市里很多受过教育的人都不愿意落户到这里任教。几经周折,高沛田从老家玉田请来一位名叫齐玉琛的老师。
年,中河小学正式开课。为了让中河小学迅速成为一所优秀的学校,在进行教学活动的同时,高沛田一方面逐渐完善校内的各项规章制度,另一方面注重营造中河小学的文化氛围。至今还有老人记得当年自己上学时学到的那些歌谣,如当年中河小学的校歌“津沽之垣,海河之滨,伟哉中河,第一中心……”;还有放学歌“放学了,站队走,纪律要遵守;过桥时,莫拥挤,小心掉河里……”除此之外,高沛田非常重视学校教师的教学质量,当得知秦老师的教学能力已经不能满足高年级的教学时,他从流芳台小学聘请禇怀智(字蕴之)老师,为高年级的学生上课。
兴办中河小学的同时,高沛田的生意越做越大,虽然主要从事粮食贸易,但他的买卖早已突破京津,覆盖到哈尔滨、青岛等地。在这种情况下,日本人为了表彰高沛田为地方教育做出的贡献和商业上的成功,于年任命他为中河一带的首任乡长。
年日本投降,当了不到一年时间乡长的高沛田被免职。虽然在国民党统治下,高沛田依然作为创始人管理着中河小学,但国民党当局从他手中夺走了实际控制权。此后,高沛田主要以经商为主,经营内容可以用“投机”二字来形容。他既和国民党当局保持着包括小学在内的多项事务联系,同时利用商人身份向解放区运送大量物资,其中甚至包括制作炸药的原料。
年春,高沛田因时局变化,将自己的厂房、住宅与土地,除部分赠予亲友,其余全部卖净,是年5月初,举家迁往上海。
中河小学的两首校歌年,在中河河西居住、原籍河北省玉田县的村民高沛田经商致富,为其子侄及邻人子弟延师创建中河小学,后生源大增。年日本投降后,高沛田任河北省天津县中河乡第一任乡长,他献出其房南东滨中河的48亩良田修建中河小学。
年春,这所界于京山铁路与津塘公路之间用土坯建成的大四合院建成。西厢房为一、二年级教室和礼堂;正房西半部为三、四年级教室,中部为教员预备室(今称办公室),东半部为中河乡乡公所;东厢房为五、六年级教室和图书室;南屋学校大门以东为乡农业生产消费合作社以西为校印刷室与厨房。西跨院为师生宿舍。校门以南操场正北有升旗的旗杆,每天早晨全校师生要在操场上面北列队,在学校鼓号队奏乐伴奏下唱歌升旗;傍晚放学前再列队唱歌降旗。
操场有篮、排球场,单杠、双杠、秋千、沙坑等。教室内四壁洁白,电灯高悬,桌椅全新,门窗全镶玻璃,教室内光线明亮,全校6个年级6位班主任,还有一位教导主任,校长由乡长高沛田兼任,学校定为中河乡第一中心国民小学(小东庄小学为第二中心)。这与当时周围农村多为单人岗位,只有一位老师,教室仅有一个纸糊窗户、光线昏暗且多由学生自带高低不齐桌凳的大复式教学,连个操场也没有的学校形成鲜明对比。
初建新校,高沛田聘其同乡齐玉琛任教导主任,代理全面工作(因校长为乡长兼任,而乡长主要精力放在乡公所及其经营的企业上)。年春,改聘流芳台小学教师禇怀智接替齐的工作。禇主任毕业于沧州泊镇师范,博才多艺,治校有方,赠购了大量图书,定期让学生借阅并交流学习心得。夜晚,明亮的电灯照耀下,高年级上晚自习,妇女在识字班上课,学校昼夜充满了学习气氛。
年暑假,中河乡第一中心国民小学第一届高小毕业生全班13人毕业。下半年,禇主任等人编了一首校歌,词作者仅署名刘鸿钧。实际时任中河乡农业生产消费合作社主任的刘鸿钧是仁慈庄(今向阳村)人,只上过五年小学,文化程度并不高,歌词大部分是禇主任为其修改的。但禇为人谦逊,故词作者仅署刘名。曲作者是时年21岁的五年级班主任。校歌编成后立即印成歌片,发放于师生手中。音乐老师高贵庄(兼二年级班主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更名高超)踏着风琴教会大家。每当早晚升旗时,操场上百余名师生嘹亮的歌声与和谐的鼓号声常常吸引村民及行人驻足倾听。
由于学校不收任何费用(包括学杂费、住宿费、熥饭费等),当时东至四顷地(今东大侨村),南至海河,西至顾庄子、新立村,北至今金桥街道,各村的高年级学生都到此就读。有的村与学校相距12里,甚至山东省无棣县、河北省吴桥县也有来借读的高年级学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河乡第一中心小学更名为中河小学,改建为砖房,再以后又南迁到靠津塘公路,西邻中河村村委会的新楼房。年,中河小学教导主任程维洪请已退休12年、曾是中河小学第二届毕业生的傅鸣山编写中河小学校歌歌词。傅让程提供了该校新的校风与校训,写成新的歌词,学校又请爱好音乐的区工商局干部宗汇友谱曲,于是中河小学又唱起了新校歌。
小鲜灵霞在中河唱戏20世纪60年代初,我国遭遇三年困难时期,全国人民的生活标准进入了一个“低指标”时代。为了应对当时的局面,克服由于农作物减少造成的粮食危机,全国掀起“搞副食基地”的高潮。时任天津市黄河戏院的张团长也接到指示:到东丽区提供的土地里种植劳作。
划给黄河戏院的土地是四合庄一带原地主王洪彬家的地,一共有3亩。在张团长的带领下,包括小鲜灵霞在内的众多演员都来到了这里。小鲜灵霞原名赵雅琴,系评剧大师鲜灵霞的外甥女、亲传弟子,天津评剧院著名评剧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天津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无论是否会种田,到了东丽区,戏团演员们都被要求下田劳作,有时候如果有其他生产队忙不开需要帮忙,这些演员还会被借调出去帮忙。
一次,小鲜灵霞被借调到中河村帮助村民一起除草。长时间弯腰除草的劳动让大伙感到很疲劳,甚至在午休的时候也打不起精神。有村民提议让小鲜灵霞唱段评戏,给大家提提精神。此言一出,在场的所有人似乎都来了精神,兴致勃勃地看着也在休息的小鲜灵霞,满脸期待。
疲惫的小鲜灵霞看到村民期待的目光,不忍心拒绝,强打起精神为大伙来了一段自己最拿手的《牛郎织女》。小鲜灵霞优美的身段和婉转的腔调得到了全场的喝彩。听完后,大伙儿都觉得疲惫消散了不少,精神头也来了,又纷纷继续劳作。
从那之后只要有机会,爱上小鲜灵霞表演的村民便会在休息的时候,拜托小鲜灵霞唱上一段。村民们听多了,对《三月三》《木匠接亲》《蝴蝶杯》这些戏段都耳熟能详,大家对小鲜灵霞的表演念念不忘,至今还有很多人记得她表演时的神韵,记得她耳朵后面的那颗红痣。
荒年过后,小鲜灵霞离开了东丽区,但村民们一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中河村开始了漫长的奋斗路,在一次次与时俱进的改革中,创造出一个又一个辉煌成绩。
年,在党的号召下,中河村的村民纷纷带地入组,成立起农村互助组,期望能在大伙的同心协力下创产创收。后来,为了更好地实现创产创收的农业目标,中河村互助组经历了几次改建重组:年改组重建成中河村农村初级合作社;年与临近的四合庄、新兴村合并,共同重组为四合庄高级合作社;年再次升级改组为新立村人民公社。为了庆祝新立村人民公社的成立,当时东丽区政府出资邀请有马连良等名角的北京京剧团来津,在四合庄文化馆架戏台唱了好几天戏。
人民公社成立后,社民们的劳动激情更加高涨。为了创产创收,公社领导在新立村内选定了一片试验田,一边为提升亩产量进行优化耕种技术等改革工作,一边号召中河村等村子里的青壮年来试验田志愿劳动。功夫不负有心人,这片试验田最后获得了喜人的亩产成绩,还因此得到毛主席等国家领导人的视察表彰,至今中河村村民提到这件事仍满脸骄傲与自豪。
年年底,中河村从新立村人民公社分出,成立中河大队,开始走上自主发展的致富路。一方面,中河大队的村民继续以农为本,认真耕种水稻、麦子、蔬菜等农作物;另一方面,在村干部的带领下,村集体出资积极建设发展村企业。年,中河村集体出资建立了机械加工厂,作为当时业绩名列东丽区第一的村企业,它不仅吸收了许多中河村村民为工厂员工,还为国家和政府创造了大笔的税收收入。
年,中河村与天津外贸公司合作成立绒毛加工厂,生产鸡毛掸子等家居生活用具,远销欧美等国家,为国家和村子赚得了丰厚的外汇收入。
年,中河村集资成立皮毛加工厂,吸收村中的女性村民为职工,通过对动物皮毛等进行粗加工,为国内制衣工厂出产高品质的制衣原材料。同时,村领导还积极与铁路局进行合作,组织村民进行劳务输出,以增加村民的收入。
经过一系列村企业的建立与多方项目合作,中河村成为东丽区内率先富起来的新农村,更成为东丽区第一个买上汽车的村集体。但村民们并没有满足于现状,而是继续奋发前进,创造新的财富。有经济头脑的村干部在集体资金充足的前提下,重金购入了解放牌等多辆名牌汽车,在东丽区内率先成立了汽车队。汽车队的成立不仅让村民在进行挖河道等义务劳动时出行更便利,还通过跑运输等项目为中河村拓展了新的收入来源。
80年代,受市场经济的冲击,村企业慢慢出现衰落迹象。村干部当机立断,将这些企业分割拍卖,获得回笼资金,为新的发展规划做好资本积累。
面对新的市场需求,村干部带领中河村村民们一起积极探寻新的发家致富路。随着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天津市内对于蔬菜的需求量也急剧增加。因此,在政府政策支持和技术扶持下,村民们将精力再次投放到农田耕种上,积极种植娃娃菜等蔬菜,收获后运到市内销售。此外村领导决定,将集体所拥有的运输队公车拍卖给个人,鼓励个人自行组织车队,发挥个人聪明才智开展业务,积极创收,增加收入。因此,在别的村还在为村企业发展困境而忧虑发愁的时候,中河村已率先完成自我改革与自我提升,继续行走在发家致富路上。
随着时代的发展,到了90年代末,中河村的蔬菜种植业与个体运输队的发展也出现了衰颓趋势。面对新的发展困境,村干部在组织村民进行外出学习调研和实地考察后,通过村民大会投票集体决定,再次对村集体经营模式进行调整和改革:通过银行贷款等方式集资,在村集体的土地上建造厂房,积极引进外资企业,以收取租金的方式增加村子的集体收入。经过一系列的工作和努力,中河村成功引入中国台湾、韩国等企业,每年通过租赁厂房所获得的收入高达万元,中河村在发展困境中再次找到了新的发展道路。
更值得一提的是,中河村将收入全部用于村建设,村中陆续修建了中河村幼儿园、中河小学新校区,为中河村村民的子女提供优质的义务教育服务;村民福利体系建设不断完善,发放老年福利金、组织村民集体旅游等措施,让每一个村民都享受到村集体的温暖。
中河村通过改革摆脱了一次又一次的发展困境,坚定地走在发家致富路上,走向光明而美好的未来。
内容来源:《正在消失的村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