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记忆姜书奎愿效马援裹尸还

姜书奎(.10—.11),曾用名蒋开新,今河北东光县于桥乡姜庄人,革命烈士,东光县立第三高小毕业。年9月,他在东光县教导队接受军政培训,训练结束后任东光县抗日二区民政助理,不久改任县抗日民主政府武装科长。年12月23日,他被调任抗日一区区长。年11月,在突围中受伤,因流血过多而牺牲。

姜书奎出生于贫苦农民家庭,生活的磨难,造就了他坚强的性格。日军侵占东光的枪炮声打破了他平静的生活和教书育人的美好梦想。共产党的抗日救亡主张和行动使他在迷茫中看到了光明和希望,他毅然走上民族解放的道路,直至流尽最后一滴血牺牲。

(姜书奎烈士遗像)少年励志

姜书奎的家庭虽然贫穷,但父亲还是苦巴苦结地供他读书。从完小到高小,聪慧的他各门功课皆为上等。学生时代,他将文天祥的《正气歌》、岳飞的《满江红》、史可法的《答多尔衮书》三篇名作背得滚瓜烂熟,心中每每以民族英雄为偶像,以“精忠报国”自勉自励。从东郭桥第三高小毕业后,因家庭条件的限制他没有续读初中,而是回村当了一名小学教员。七七事变后,日军沿津浦铁路自天津向南步步推进,家乡东光很快沦陷。他先是对国民党二十九军誓死御敌的民族精神击节赞赏,后对国民党四十军庞炳勋部节节败退的无能表现悲愤交加。

投笔从戎

日军占据东光后,国民党县政府工作人员作鸟兽散,逃得无影无踪。日军扶持下的维持会和伪县政府打着维持社会治安的幌子,到处搜集抗日情报,逮捕抗日人士,当起了日本人的走狗。以地主、乡绅为首领,以“抗日守望”为宗旨而建立起来的农村民团,各自为政,一盘散沙。目睹这些情况,姜书奎忧心如焚。年8月中旬,东光县抗日民主政府创始人石景芳到姜庄召开群众参政参战动员大会,姜书奎受到很大启发。他清醒认识到“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毅然辞去教员职业,投笔从戎,踏上抗日救亡的征程。这年他23岁。年9月上旬,姜书奎参加了县战委会在李相村举办的军政训练大队,这是东光县抗日民主政府为培养军政干部而举办的短期培训班。培训结束后,姜书奎被委派到以郑家集为活动中心的二区任民政助理,不久改任县抗日民主政府武装科长,成为县长石景芳的军事参谋。

更名“开新”年初冬,东光县抗日民主政府决定开辟抗日一区。区域位置大约在县城至连镇、于集一带。这一带西临津浦铁路和大运河,有日军重兵把守;南为吴桥县国民党“二路”占领区,顽匪不断向北越界滋事,与八路军摩擦不断。加之这一带村庄“一贯道”等封建迷信组织和“新民会”等汉奸反动组织活动猖獗,妖言惑众,一区俨然是“龙潭虎穴”之地。鉴于一区的复杂性和开辟工作的重要性,中共东光县委、县抗日民主政府经认真研究,最后遴选有文化、有头脑、有军事斗争经验的姜书奎出任区长。他深知自己身上的担子有多重,道路有多艰险。但他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在接受任命后,特意更名“蒋开新”,意思是即将到新的岗位开辟抗日新局面。孙会通主编的《东光抗战岁月》是这样描写姜书奎出征时的场景:“初冬的夜晚,寒风逼人,姜书奎带上心爱的驳壳枪,带领勤务员王连芳、武装助理沈春雁一起离开了当时县政府驻地大高台村,满怀豪情奔赴新的战场。” 为了这次出征,姜书奎还作诗一首,抒发抗日情怀:芦沟烽烟飞满天,神州陆沉倍伤惨。投笔疆场战倭寇,从戎蛇窟斗敌顽。枪林弹雨何所惧,刀光剑影只等闲。此去虎穴开新区,愿效马援裹尸还。开创新局一区原为敌占区,几乎没有我党的立足之地。为开好局,起好步,姜书奎恩威兼施,连续烧了“三把火”:一是建立统一战线。姜书奎亲自拜访于集一带的于培俊、靳荣轩、冯春涛、梁景浩等开明乡绅,约请他们出来参与组建中心乡。“爱护村”的保长也被列为团结争取的对象,如王校店村的王相平、李树村的李风祥等,皆成为“两面村长”。另外,在日伪组织中秘密培养和安插了八路军的“卧底”。二是建立抗日武装。区公所通过大树陈庄陈光喜等知名人士,从敌占区购买了手枪、子弹,很快建立起一支活跃在敌、伪、顽心脏的区小队,分为步枪、手枪两个班。三是开展缉私。一区大部分村庄盛产棉花,有的通敌分子偷偷往敌占区倒卖棉花,走私资敌。姜书奎明确指出,八路军不仅要打日军、除汉奸,还要开展缉私,保护区内重要战略资源。缉私队在宣惠河边的一次行动就缴获了大批棉花。被捕获救年秋的一个晚上,国民党“二路”驻吴桥县徐连九村的三大队和驻东光县孙家寺村的六大队分别包围了小屯、于集两村,抓捕了姜书奎。面对顽敌的严刑拷打,姜书奎毫不畏惧,表现出一名抗日干部的铮铮铁骨。一分区政委陈德获悉后,向冀鲁边区党委作了汇报。经区党委与“二路”总头目反复交涉,姜书奎终于获救。年11月22日夜间11点,这伙顽敌被我边区八路军大部队全歼,敌酋张国基被俘,这为姜书奎解除了一个心头大患。在战斗中,一区的区小队和党政干部被委派到各参战部队作向导,大家冲锋在前,表现出色。英勇牺牲歼灭“二路”的次日夜晚,日伪军从叛徒那里得知,一区区长正在王新建村召开秘密会议,便出动30余人进村抓捕。此时的边区部队已全部撤离东光。在村内开会的只有区长和区里几名搞民运的干部、战士,议题是研究如何搜查“二路”在被歼灭前埋藏的武器弹药。会议开到深夜2点多才结束,姜书奎单独住在村子南部临街的一个堡垒户家里。拂晓时分,忽然村西响起两声清脆的枪声。听到枪声,他意识到敌情出现,快步冲出院门,正好与街上的两个敌人打了个照面。他抬手就是两枪,对面的敌人撒腿跑向近处的一个猪舍处隐蔽。这时,一些关心抗日干部的村民纷纷朝这边跑来。姜书奎趁着一时的混乱飞速钻进胡同,连翻几家院墙,直向村东通往庞庄的交通沟跑去。敌人紧追不舍,姜书奎边打边退,在快要接近交通沟时,不幸腹部中弹。正在交通沟藏身的邵姓干部看到区长负伤,马上赶来接应,把他背到庞庄一个老百姓家的磨房里。因流血过多,姜书奎不幸牺牲,时年25岁,践诺了他那句“愿效马援裹尸还”的铮铮誓言。

(图片除姜书奎烈士遗像外,其余来自网络)

来源:今日头条《红色收藏研究》扫码


转载请注明:http://www.wubaozx.com/wqxys/104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