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河北鬼手王保合用3个球俩碗,赢走

年,王保合78岁,这是他苦练杂技的第71年。

年,王保合靠着一手神乎其神的“三仙归洞”技法一炮而红,至今长盛不衰。

年,王保合在霍英东面前表演“鬼手”绝技,霍英东愿赌服输,王保合成功赢走3亿元,这些钱他分毫不取。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鬼手王保合的成功绝非偶然,他的走红靠技艺,更依仗于他正直的品性。

苦练技艺

河北省吴桥县,“天下杂技第一乡”,中国杂技发源地之一,杂技历史可追溯至年前,这里聚集了无数杂技艺人,其中有很多都是世代相传的杂技世家。

年,王保合出生吴桥县聂庄村的一个杂技世家,他的祖父王玉林和父亲王福寿都是杂技艺人。

在王保合未出生前,王家父子就在北京江湖艺人聚集的天桥“撂地”,王玉林号称“卸索大王”,“卸索”就是“缩骨功”,凭借这项绝技,王玉林赢得了无数掌声和赞誉,被当时的群众列入“天桥八大怪”之一。

王福寿的拿手绝活是“深喉仞针术”,他能同时将数枚银针吞到咽喉处,再将打好结的棉线吞入,片刻后,棉线从口中伸出,数枚银针已然仞在线上。

王保合自打在娘胎里就由长辈决定“学杂技”,3岁没了娘,长到6岁,祖父发话了,“从明儿起就跟着我学‘卸索’。”孩童时期身体柔韧度高,是艺人学“缩骨功”的大好时期。

从开始练习的第一天开始,王保合就知道事情不妙,从早到晚,他的哭喊声传偏了整条街。玩闹惯了的孩子从没见过大人如此严肃的面孔,长辈对学杂技的孩子要求十分严苛,稍一偷懒,就要受罚。

那些年里,王保合受尽苦楚,练功都是在露天,寒冬腊月,手脚冻得肿起老高,还是要一刻不懈怠地练习翻跟头、耍流星等各种杂技技能。

七月酷暑,顶着大太阳汗流浃背的练功,一套功练下来,整个人像是从水里捞出来的,累到一头栽倒,再也不想站起来。因为常年累月在露天练功,王保合早早就落下了阴天下雨浑身疼的毛病。

6岁学艺,8岁登台,王保合跟在长辈身后在全国各地颠沛流离。他学着他们敲响小小的铜锣,撂地摊,耍杂技。

后来王保合对记者回忆道:“那时四海卖艺全靠两条腿,肩挑担、手推车,带着简单道具,沿着大运河边走边演。”

长辈将拿手绝活传给了王保合,“缩骨功”是其实就是使肩关节形成习惯性脱臼,再将其他部位的骨头错位收缩,达到缩小身体的目的。“深喉仞针术”是通过肌肉运动,将线仞在针上。

这两项技艺绝妙但也危险,稍有不慎,就会对人体造成极大的伤害,或内脏下移受伤或刺伤咽喉,王保合用了整整7年时间,才学会了这两项绝技。

此后誉满全国的“三仙归洞”是父亲王福寿传授给王保合的,那时候王保合已经30多岁,掌握了许多精妙的技艺,但他并没有瞧不起这个“小戏法”。

他以对待“缩骨功”等其他“大戏法”的专注度刻苦练习“三仙归洞”,终于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多年后“小戏法”成就了“大事业”,王保合带着他的“三仙归洞”名扬天下。

“三仙归洞”中的“三仙”指的是三个球,再加两个碗,一根筷子,就是这个中国传统戏法的全部道具。

艺人利用快速变换的巧妙手法,使得三个球在两个碗之间来回变换。

王保合将这个“小戏法”的练到了极致,达到三台摄像机同时录播后慢放,也看不出任何破绽的惊人地步。

从8岁登台开始,王保合不但在技艺方面精益求精,也一直在琢磨如何吸引观众。

他自创了一套“三合一”表演方式,即杂技的技艺加上说相声的“口”再加类似于“忽悠”的方式,在表演中三者融合,与现场观众交流,将表演气氛推到顶点。

“鬼手”名扬天下

王保合的表演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wubaozx.com/wqxys/144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