逝者如斯,历史的浪花淘尽了王朝的恩怨情仇,当今既没有了一方霸主,也没有了雄风王者;我们在追求团结、奋进、和谐、平等,我们同样应该独守那份恬然与空明,用每一句话没一种表情向人们昭示谅解,协同人们用谅解交往。
满清初期,为了瓦解汉人反抗的精神,表面上对汉人那是不遗余力的封赏,光封王的就有五个,其他如公侯伯子男更是数不胜数;但是这个封赏中的含金量究竟有多少,估计只有当事人才知道了。清朝共封了五个汉人为王,他们的下场都是怎么样?其实都不妙。
康熙年间,尚可喜晋封为平南亲王。在三藩之乱的时候,被满清封为镇南王的尚之信联合吴三桂起兵,发兵围困其父尚可喜的府邸。很可能是被儿子给气着了,没过多久,尚可喜在广州薨逝,享年73岁。在得知尚可喜去世的消息后,康熙皇帝给谥曰“敬”。和吴三桂,尚可喜一样,耿仲明也是清初三藩之一。
吴三桂
吴周政权建立者吴周太祖。锦州总兵吴襄之子,祖大寿外甥。以父荫袭军官。明崇祯时为辽东总兵,封平西伯,镇守山海关,后封汉中王,济王。年投降清朝,引清军入关,被封为平西王。年杀南明永历帝,年叛清,发动三藩之乱,并于年农历八月十七夜病死。
吴三桂在明崇祯时为辽东总兵,封平西伯,镇守山海关,后封汉中王,济王(被崇祯封)。年投降清朝引清军入关,年3月22日山海关之战,吴军被李自成义军打败,吴三桂求救于多尔衮,在一片石战役中联手大败李自成,被清军封为平西王。康熙元年(),吴三桂杀南明永历帝于昆明,晋封为平西亲王,兼辖贵州省,永镇云贵,为三藩之首。
孔有德
孔有德原是毛文龙的部下。年,孔有德背叛了明朝,投靠了清朝。年,皇太极正式建立清朝时,将孔有德封为恭顺王。
顺治三年(年)授平南大将军,进攻南明永历政权。顺治四年(年),会同清军破桂林,收捕张同敞、瞿式耜、靖江王朱亨歅等,瞿式耜、张同敞在桂林风洞山仙鹤岭下被杀,靖江王朱亨歅在西门外民房中被缢死。顺治五年(年),改封定南王,出征广西。
顺治九年,西宁王李定国率东路军收复湖南大部,并南下广西,直趋桂林,清定南王孔有德亲自率军前往兴安县严关,扼险拒守,明军以象阵大破清军,取得严关大战的胜利。孔有德狼狈奔回桂林,下令紧闭城门,惶惶不可终日。七月初一,孔有德又败,只身逃回桂林城。李定国乘胜追至桂林,将城包围。七月初四,明军登云梯攻城,孔有德额头已中一箭,他自知走投无路,便手刃爱姬,自焚而死,仅有一女孔四贞逃脱。
耿仲明
孔有德曾是辽东海盗,后投效毛文龙,与尚可喜被称为“山东三矿徒”,毛文龙后为袁崇焕所杀,其旧部由副将陈继盛统辖,不久,参将刘兴治在皮岛叛乱,杀陈继盛等十余人,总兵黄龙随即赴皮岛镇压。天聪七年(年),孔有德、耿仲明不服黄龙统辖,率部来投登莱巡抚孙元化。
崇祯四年()八月,皇太极率清兵攻大凌河城(今辽宁锦县),祖大寿围于城内。孙元化急令孔有德以八百骑赶赴前线增援,然登州辽东兵与山东兵素不和,孔有德抵达吴桥时,因遇大雨春雪,部队给养不足,士兵抢劫哗变。孔有德在登州发动吴桥兵变,自号都元帅,孙元化忠于朝廷不愿称王,孔有德放他逃离登州。明朝派兵镇压后,投降后金。
崇德八年()年封怀顺王,隶汉军正黄旗。顺治元年(年)随清兵入关,从清将多铎入陕西,镇压民变队伍,又下江南,入湖南。顺治五年(年)十二月,多尔衮召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从辽东入京。顺治六年(年)改封靖南王,与吴三桂、尚可喜合称清初三藩,清刑部查获耿仲明属下魏国贤私自收留、隐匿逃人,十一月二十七日,在南下征广州途中,畏罪自缢于江西吉安。
尚可喜
年(天聪八年)举义,弃明归顺后金;年率部起义,弃明投金,因战功显赫,部队被封为“天助兵”;年,尚可喜随摄政王多尔衮入关;年挥师湖北;年出征湖广;年尚可喜被封为平南王,赐金册、金印;年末,吴三桂于云南起兵反清,耿精忠举兵响应。
吴三桂致书尚可喜,劝其反清。尚可喜将吴三桂的劝反书呈报给朝廷,以表忠心;年,朝廷加封尚可喜为平南敬亲王;年2月,尚可喜儿子尚之信参加了反清,尚可喜被软禁,尚可喜在广州忧愤成疾而死,时年73岁。
孙可望
公元年(永历六年,顺治九年),孙可望迎永明王朱由榔(即永历帝)入贵州安隆所,改安隆所为安龙府。此为永明入安龙之始。公元年(永历四年、顺治八年)三月初六,南明将领孙可望杀害了明桂王朝廷的18个大臣,史称“十八先生之狱”。
“十八先生之狱”这一事件还得从公元年(永历六年,顺治九年)冬说起。孙可望派人把永历皇帝朱由榔接到他自己的势力范围——贵州安隆所,改名安龙府,作为南明的行在,以达到挟天子以令诸侯之目的。孙可望在贵阳设立了内阁六部,建立太庙和社稷,制订朝仪。他名义上是建立南明永历王朝的秩序,实质上是为将来的篡位做准备。
孙可望受封秦王已经是永历朝的事情,是在年(永历元年)以后。而根据明史秦王传的记载最后一代秦王叫朱存枢,在崇祯十七年(年)李自成攻破西安后就投降了,朱姓秦王的封号也就没有了。
微军事
报道世界军事资讯、分析全球安全战略、追踪武器最新动态、深入解读战史战例
读古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