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自我介绍:
Hrb,92年,湖南人。从小对书就有占有欲,很小的时候,曾拿俄罗斯方块游戏机跟一位小哥哥换了一本小学教科书——《社会》第3册,还曾多次潜入亲戚家里偷书把书带回家。
到小伙伴家玩,他们都会把自己的书拿给我看。一旦手里有几块钱,我便会想买下同龄人手里的旧书,同义词近义词成语词典我都买过。
小时候看的书很多元,像《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伊索寓言》、《天方夜谭》、《上下五千年》、《大不列颠少儿百科》、《兽类世界》等,也喜欢看《狮子王》、《忍者神龟》、《足球小子》这种漫画书。现在看的却是《运营之光》、《从点子到产品》等,年龄越大看的书越无趣。
一梦十二年,转眼到大学,大学是片新天地。大一去听党课,老师情绪高昂用抑扬顿挫的语气说国家之所以出现这么多问题,是因为正处在中产收入陷阱这个当口。外敌环视哪,先辈高尚哪。那时的我赶紧在QQ空间发条说说:我要是早点能入党就好了。
之后寒假花了一千块钱报了一个叫点亮英语的培训班,去了之后才知道它的逻辑:助教到高校组织英语晨读(免费)→师傅Mntr亲自授课(¥)→想成功发财的加入名额有限的点亮团队吧(¥0)。
每天课程包括但不限于:集体高声朗读+新奇的活动互动+励志视频洗脑+师傅忆苦炫富谈情怀+每日课程感受。对了,我还吞过火呢(在一个“超越自己”的集体活动)。“如果我不能,我就一定要!如果我一定要,我就一定能!”是墙上的标语。
有意思的是,Mntr讲课时分享了一段他被请去喝茶的经历。有一次他去株洲进行大型讲课,结果被警察怼住。外国搞颜色革命,国内对大型集会很敏感,也管的很严。国安局的同志审了他一夜,他憋出了一句话:我虽然对党有些看法,但我是支持党的领导的。待了一晚他就出来了。他说永远都不会忘记那一晚,坐着一个晚上,连个被子都没有。
12年学会了翻墙,除了注册Gmail、FB、Twittr,还看了一些轮子的东西。宣传品都很煽情,有一种悲情元素。正是对这个很敏感,所以有一次我表弟说街上有人塞给他一张光盘时,我一眼就认出是什么。
离开学校,在广州找工作的时候,曾经去看望一个深圳的表舅。他花了3万块加入克缇(一个直销的名字),他曾带我去听过一位老师的演讲,直销行业也与时俱进,老师出口闭口就是“互联网+”,“万众创业,大众创新”,还有一个反问句“你们说是不是呀?你们说对不对呀?”下面的学员只有一个说法“是”“对”。
后来我的房东又加入安利(另一个直销的名字),客厅摆满了安利的保健品。房东一有机会,亦或是任何他觉得该打广告的时刻,他都说自家的产品好,还会为你算一笔账,“你一支牙膏用多久?才一个月对不对?我这只牙膏可以用一年,它只需要挤一点点。”
不过,印象最深的经历还是大学一位跟学生关系还不错的米姓老师强制在暑假给我们加课的故事。该老师是市传统文化协会的副会长,迫于淫威(闲的无聊)抱着好奇心上了课。
这是我第一次接触《弟子规》。课前吃饭前要念感恩词,上课放《圣贤教育改变命运》视频。(放视频就放视频吧,最可气的是视频放一句,老师就按一下暂停,自己强行解释一下。)结课后是要写感悟的,没错,就像爱新觉罗·溥仪写自己被社会主义改造成功了一样。
这就是我的一些经历。以下是正文。
《弟子规》从来就是文化糟粕。自清朝以来,它就是忠君事上的宣传品。
一
先说说《弟子规》成书的朝代背景清朝。清朝是中国历史上君主专制最黑暗最变态遗毒至今的一段时期。很多政治、思想、文化的遗产今天还在。明代后期的君权有一定的松懈,而清朝又把君主专制推向了最高峰。
抛开早期征服过程中的“嘉定三屠”、“扬州十日”和晚期的割地赔款、丧权辱国不说,就单说思想文化方面。
满清入关,在征服过程中以“不从者斩”为手段,强令其统治下的全国各民族,改剃满洲发型,改穿满洲服饰。“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
我们祖先的服饰本来是束发右衽,为了活命丸子头剃成“金钱鼠尾”式的发型,表示我是顺民。辫子戏,僵尸服就是这么来的。现在有些人还自以为是,洋洋得意觉得少数民族都汉化了,岂不知你早就被满化。汉人在清朝没地位,铁桶江山一般的大牢笼里的奴才而已。
清朝自恃军事实力强大,以“天朝上邦”自居,乾隆帝曾说过:“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长期关闭国门,严格限制国人对外交往。乾隆二十二年(年),清政府下令除广州一地外,停止一切对外贸易。清政府彻底奉行起闭关锁国政策。中国人学习外国的通道被堵死。
自大带来固步自封,清朝上下对世界的认识都发生了严重倒退。明朝的时候利玛窦已经把世界地图和地球仪带到了中国,可年后,当英国派使者来广州通商的时候,广州官员都不知道世界上还有个英国,怎么从来不来进过贡呢?
清乾隆编纂四库全书时销毁了对大清不利的书籍总数,据统计为一万三千六百卷。除了焚毁书籍,大清还系统的对明代档案进行了销毁。《四库全书》的编修可以说是全国图书都要进献检查,不仅不利于大清的文献被禁毁,连前人涉及契丹、女真、蒙古、辽金元的文字都要进行篡改。
比如岳飞《满江红》名句“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胡虏”、“匈奴”在清代是犯忌的。于是《四库全书》馆臣把它改为“壮志饥餐飞食肉,笑谈欲洒盈腔血”。吴晗说“清人纂修《四库全书》而古书亡矣!”修四库全书跟秦始皇焚书坑儒、项羽烧阿旁宫、“文化大革命”称得上中国文化史的四大灾难。(我严谨的打上了引号。)
顺治帝施文字狱7次,康熙帝施文字狱20多次,雍正帝施文字狱20多次,乾隆帝施文字狱多次。国内思想界没人敢出声,更别提学习外国了。清朝皇帝个个都很勤勉,实质上呢,民贼独夫,专制独断,觉得皇帝也要管思想,不让除皇帝以外的其他人说话。
文字狱使广大文人学者为了逃避现实,埋头于故纸堆中作考据学问。摧残人才,禁锢思想,清代文字狱导致中国思想文化出现万马齐喑的局面,文化的沙漠,无自由之思想,无独立之人格。
《弟子规》就是在这种政治高压,思想钳制的环境下写成和修订的。
再来看看这本书的作者和编订者的经历背景。
生于清代顺治年间,卒于雍正年间。科举不中后,就放弃了仕进之途,平生只考中秀才(最高学历,而明清时得到秀才资格,是进入士大夫阶层的最低门坎。成为秀才即代表有了「功名」在身,在地方上受到一定的尊重。《儒林外史》中有提到,范进中举之前是个人人鄙视的酸丁秀才,中了举人就立即翻身成了老爷),主要活动是教书。他根据传统对童蒙的要求,也结合自己的教书实践,写成了《训蒙文》。
修订改编《训蒙文》,并改名《弟子规》。(《训蒙文》意思是给孩童看的,改名《弟子规》,意即所有自认是圣贤的弟子的人都可以看。)清朝乾隆辛卯科副榜,翻译成白话:被录取进了清朝乾隆三十六年(农历辛卯年)科举考试乡试的副榜。副榜:一种不同于正式录取的榜示,即于正式录取的正榜外,再选若干人列为副榜。
一言以蔽之,《弟子规》的作者和编订者两人名不见经传,更不是什么大儒名士。
二
事实上《弟子规》在历史上也从来没有流行过。
台湾师范大学的刘雅苓同学在她的硕士论文里比对了各家的观点,大致确定李毓秀生于顺治四年()、卒于雍正七年()。东北师范大学的周明杰同学在他的硕士论文里罗列了大陆馆藏的《弟子规》的十二个版本,其中最早的一个刊刻于咸丰六年(),而刘雅苓同学在台湾收集到了四个版本,最早的一个刊刻于同治五年()。
这告诉我们两点:
第一,《弟子规》在作者死后一百多年才被人们注意到;第二,《弟子规》的出版其实是在鸦片战争之后,是近代的事。
所以说古人从小读《弟子规》是不合适的。还有另外两条文献说明它真的没有很广为流传。
1.《清史稿·劳乃宣传》中提到:“劳乃宣,字玉初,浙江桐乡人。同治十年进士,……任吴桥,创里塾,农事毕,令民入塾,授以弟子规、小学内篇、圣谕广训诸书,岁尽始罢”。
2.年3月,发表在《天津师院学报》上的批判文章《弟子规宣扬了什么》提到:“弟子规编成后,因其通俗易懂,易于背诵,清代末年有的地方官府还将其定为私塾、义学的必读教材,甚至作为‘劝善’书籍,在祠堂、茶馆、书馆中进行宣讲。”
这两条文献对照,告诉我们,《弟子规》在最初的使用环境是祠堂、茶馆、书馆,使用对象是干完农活的成年人。
这又解释了我的两个疑惑:
第一,为什么我看过的所有清代诗人的自传都说自己是从论语、诗经、唐诗开蒙的?答:因为《弟子规》的适用范围是社会下层;
第二,为什么《弟子规》里面对儿童的童真童趣没有一点欣赏的意味?答:因为它本来就不是专门写给儿童的。
(以上四点是江南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黄晓丹的观点)
我们今天翻开《弟子规》,有一种听起来很有道理的感觉,觉得说的都对。再加上开头有句“弟子规,圣人训”垫底,好像没人能反驳了。其实细细读它的每一条,似是而非,要Hrb说根本就是披着儒学外衣的一整套忠君事上的礼教宣传品。
《弟子规》内容上采用《论语》“学而篇”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文义,以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编撰而成。
也就是说它是清代秀才李毓秀根据自己的认知和朝廷的意识形态,通过对一千多年前儒家经典《论语》中“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两句话的重新解释而写出来的小册子。
现在所谓的成功学大师也会利用一千多年前的佛经、易经包装自己的理论来牟利,没什么稀奇。只不过成功学大师赚钱终究会被揭穿,这种傍圣人的大腿被奉为经典的小册子像皇帝的新衣,蒙蔽人心,误人子弟,而且不是一代两代人。
全文贯穿着对父母无条件的服从(入则孝篇),等级分明的尊卑顺序(出则悌篇),锁住人的自由天性(谨篇)的思想,道德指导成功的妄念,还有一些人情世故。这里就不赘述了,自己去看。
说到对父母无条件的服从,《弟子规》还暗含了《二十四孝》中(汉文帝)亲尝汤药、(黄香)扇枕温衾、(郯子)鹿乳奉亲、(王祥)卧冰求鲤等典故。无论现代人怎么解读,《弟子规》都逃不了愚孝的影子。
还有,《弟子规》里还充斥了受虐狂的倾向,即希望以自残的方式证明我爱你的倾向。
中国人很少亲口说:我爱你。中国人嘴上是说不出口,却希望对方用自残来表达爱,这也是广泛的一种现象:
喝酒的时候,一定要喝到难受得要吐,别人才觉得你有诚意够哥们。
女生总是提这样的问题:我和你妈妈掉水里了,你先救谁?
大学里男追女,要摆了朵玫瑰或者心型蜡烛,还在宿舍外等几个小时,还要无数人围观。
古代24孝的故事就更变态了,什么卖身葬父,为父尝粪。
自残表达爱,是中国传统的糟粕。当代仍有很多女性男性认同这种做法,就是要用这种折磨人的肉体、尊严的方式来体现爱。这就解释了为什么现代人对《弟子规》会有一种似曾相识又感到不适的感觉。
因为《弟子规》是教人以不平等的姿态面对长辈上级,以妥协求和睦,以自虐求安人。所有这些,都冠以“爱”的名义。都是为了你好!还不是为了你好!
如果《弟子规》仅仅是李毓秀一个人对自己的道德行为要求,我无话可说,对古人不能求全苛责,对别人的道德更不能指手划脚。可是现代社会还有人要拿它教化民众的话,我可能会骂傻逼了。
三
年9月6日,海南省首开传统文化改造犯人的先河,服刑人员每日诵读和领悟《弟子规》、《了凡四训》、《太上感应篇》,“学一句,做一句”,潜移默化学会为人。
广州地铁7号线大学城南站的文化墙以“白色大理石雕刻光面+粗糙面”的形式,把《弟子规》在文化墙上面立体呈现。
更有数不清的教育机构,个人,企业甚至是公共管理者都在大力推广《弟子规》。
为什么《弟子规》成了流行的国学教材呢?
四书五经这些儒学经典不读,课本中精选的古文古诗歌不读,就偏爱《弟子规》?因为前者门槛太高,普通民众理解不了。《弟子规》远没达到国学的高度,但朗朗上口,喜闻乐见,传播力大。
我动了一下我的小脑瓜,深究原因如下:
1.总有人对现状不满。总有人想包治百病。《弟子规》在大陆的流行,要归功于净空法师。4年,净空的“庐江文化教育中心”在江西庐江汤池奠基,6年开始对外招生。到8年解散之间,总共耗资2亿。
其号称仅仅读弟子规就可以使犯罪率降低、离婚率降低、外出打工的人回归乡土、婆媳不吵架以及夜不闭户。这个理想也吸引了大量寻求心灵寄托的现代人,在06-08年之间,大量的白领辞去工作从北上广奔赴汤池。
庄子曰:圣人不死,大盗不止。从古至今,不知道有多少人借着圣人的名头骗财骗色骗名。有些现代人就是不愿意放弃脑海中意淫的那个遥远的古典的伟光正的圣人,妄念挥之不去。其实多读书,行万里,会牛人,增长见识,是你应对这个快速变化世界的最好的方法。
2.社会环境宽松,加上互联网发展提供了更高效便利的平台,各种价值观真的称得上千帆并进,万马奔腾。其中就包括《弟子规》。但请记住一点,所有的媒体,哪怕是一篇昆明治疗儿童白癜风治白癜风最有效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