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能找到两年前的照片。以上两张已是年新年元旦拍的照片。)
此段南北走向的高架,向南经惠山遂道可直达太湖滨的南泉雪浪,往北可直达江阴,桥下的运河从常州,江阴,宜兴方向汇流延伸而来,平缓地向东流向市区。高架上风驰电掣的车流南来北往,桥下河中舟楫东西相联,各有各的繁忙。站在此处会有一种古今交融之感,东南方向传统城市标志的锡山、惠山在冬日暖阳下焕发出葱郁雄浑的光茫,让远眺的人也能感受到江南第一山的那份闲静幽远。贯通长江,运河,太湖的现代化都市大动脉奔腾不息,古芙蓉湖孕育的大运河流淌千年,在此汇聚。现代都市的高效便捷,让山水之间宁静淡雅的亨受与周边繁华都市的忙碌在此间交融变奏切换成为可能。过桥后拐向沿运河的吴桥西路继续向东走,这一段就是去年刚拓建完成的沿河景观大道,向东一直通往昔日老城北大门外的老北塘莲蓉桥,也是今日的散步目标。这一大段路以前被分割成好几段路名,随着城市道路的拓建,城市的拓展,这条大运河北岸联围道路估计将统一命名为北塘大街,一直向西下穿山北大桥后延伸北上与城市外围道路连接,成为锡澄一体化中的北延通道之一,这也许符合当初春申君"立北门塘"的初衷。而近年房地产开发意义上的"北门塘上“更具堪比古人的大手笔与远见。走在沿河景观步道上,半人高的混凝土驳岸挡墙并未遮挡俯看运河远眺青山的视线,这段河面我记得以前一直比较开阔,经前几年航道全程改造疏浚后,现在水中航行的船只比我小时候的要大得多。左侧是双向四车道及两侧慢车及人行道的新吴桥西路(已改称北塘大街),路北是由恒大房产开发的悦龙湾楼盘和那条北片大名顶顶的丽新路,不过那片现已成为一个大工地,过段时间再去溜达吧。走在绿化参差的小路上,去年底刚完成的绿化,冬日稀疏树叶下的暖阳让人有种庸懒之感,身旁是常绿的小灌木,枯黄的草皮中泛着点点绿色,驳岸边的柳条已开始吐绿,桃樱海棠等各种开花树木还未醒来,她们在这个风和日丽的江南冬日里养精蓄锐,等待来年开春,一展身姿,尽情绽放打扮这条滋养她们的母亲河。随着城市的长高,原来的老路已沦落为一条地势较低洼的小路,路边是低矮的沿河民居与店铺,有多条小巷通向北面的几家工厂及丽新路。近两年的施工,老路获得新生。拓建新路时还拆除了一座原丽新厂内民国风格的青砖小楼,据说在丽新路一边又异地重建了。路边沿河原是各类吊机码头,随着航道通航能力的提升,船舶吨位数、续航能力的都已今非昔比,所有的产业链生态也随之发生变化,不再匹配的码头堆栈设施早已拆除,加固改建成了厚重的运河防洪堤围堰。原先这一区域的繁华方式形态慢慢地在改变中。。。前方是一段河边供人休憩小座的中式通透小长廊,长廊内,面对运河,对岸运河西路边的垂柳与来往车辆,未有高楼遮挡缠绕的整座惠山全貌尽收眼帘,运河中每有大型船只经过,两边泛起的水波涟漪让人浮想翩翩,新完工的沿河道路偶有车辆经过,这一带昔日的繁华嘈杂已成当下的宁静冷清,可感受到不同时代城市发展的变迁。若干年后周边住宅小区完工后,人口的重新导入,城市区域业态功能的改变也许会让这里演变成繁华都市中宜居一角。从长廊起身而行,经过一处沿河泵站水房,在路的对面,新小区的售楼处已是人头攒动,虽然现在还只能看到如海市蜃楼般的沙盘示意或极尽华美的样板间,但对未来美好向往的热情在这个冬日暖阳下得到了很好的释放。转眼到吴桥下,对无锡人来说,吴桥是太熟悉不过了的一个地方,近百年来桥已与无锡这座城市相融合。我只想说的是,我这个年纪,虽未看到传说中的那座铁桥,但也看到过三座不同时期的吴桥,小时候是一座较窄的水泥桥,上世纪80年代的时候加宽过一次,现在这座是90年代中期重新建造的新吴桥,也不知多少次地从桥上经过。有多少无锡运河的风景,城市中心的繁华都是从吴桥这边俯瞰取景而来。
据说最早的吴桥是一座如上海外白渡桥的铁架桥,在历史档案和当年留下的照片中可以找到当时吴桥的原貌和她与这座城市渊源的记述。城市发展中桥的作用再怎么夸大都不为过,直到现在都要感念那位在此运河上架桥的先贤,心怀苍生的恻隐,又不失儿女情长的真性情,无锡人没有忘记这位异乡人的"情义",以他的姓氏命名了吴桥,据说他的木主牌位也被供奉在惠山的尊贤祠丞德祠。穿过桥洞,右侧前方是一段宽阔的运河水面,水面中央就是有着千百年历史的黄埠墩,在前方不远处河边的米市牌坊下,一块巨石上刻着〈江南运河无锡城区段介绍〉,记述着这里的历史:春秋时代(公元前),吴王夫差令开凿此段运河(古运河),隋代初期(公元年)开凿东北支运河(老运河),形成无锡"环城水道龟背一城"的城市格局。元明清时期(公元13一19世纪),运河漕运促进无锡布码头、米市的形成和发展,沿河粮行堆栈密布,船墙桅杆高耸。民国时期(公元20世纪),江南运河发达的航运功能,造就了无锡民族工商业的崛起,形成了无锡城"千年文明,百年辉煌"的历史特色。年实施运河改道工程,新开凿黄埠墩至下甸桥的绕城运河,江南无锡城区段运河改为城市的景观与排水河道。文字不长,向人诉说着千百年来这一区域的历史,变迁的城市空间。站在牌坊下,隔河相望水中心的黄埠墩,新运河中远去的船只,远眺锡山,惠山,遥想龙头河尽头与此相应的"人杰地录"牌坊,足可以让人有忆往昔的感慨,发思古之幽情。思绪中,有个住在附近的少年,会在某个放松的周日,约上小伙伴,去解放电影院看电影,吃桥头的小笼包与馄饨,蹲着看船用品店伙计熟练地制作竹子船稿,看街边的小人书。。。无忧无虑尽情享受自己初始的人生。沿路河边停靠着南来北往的名式船只,不似现在的庞然大物,他们似乎天生就是与沿河鳞次栉比的各种商铺相伴而生,南北货店,瓷器杂货店,布店,裁缝店,照相馆,水果铺,澡堂,小客栈,修笔摊,牙医摊。。。人来人往的拥挤,嘈杂场景中,流露出个自的欢娱和悠闲。当年无忧少年就生活在家乡的运河画卷中。打开长长的画卷。从春秋夫差伐齐,疏治芙蓉湖开始。战国春申君黄歇封于江东,以古吴墟为都邑,在惠山筑古陵道,疏凌芙蓉湖,立无锡塘(治湖立塘),黄埠墩由此得名(另一说是因宋时黄姓商人得名)。此后历朝历代不断的疏浚,隋唐时代运河定名。民族英雄文天祥,名臣海瑞,清帝康熙乾隆,"两帝两相一青天“在仅几百平方米的小墩跨时空相遇的传奇。更有千百年来黄鳝精的民间叙事表达方式,使小墩名扬天下。近百年来几度毁废兴建的墩上建筑,更是张显成就了作为中流砥柱式的天然地理坐标黄埠墩在千百年历史长河中的标志意义,其涵盖与积淀着的军事,政治,民生各方面厚重历史文化背景,铺就了此中心周边区域发展的底韵。。。千百年来,开创时代的领袖,引风气之先的诸前贤,团队组织的引领者,为个人幸福前程的探寻者,汇聚在此,尽着彼此的努力与坚守,传承与奋进中让小墩成为一种精神象征。有"天关"之称的小墩,目睹并伴随着近代百年工商名城的崛起。“一颗明珠半规浮玉"。善待珍惜这块水中方园福地。天高云淡,风清气爽的今天,中年散步至此,暂时抛开历史的厚重,追寻着某种偷闲的轻松与可能的回归,既便已找不到昔日电影院,桥头那家有升降机的小笼馄饨店也成一种遥远味道的记忆。看着那些在此处沿岸已无处安身的远航大船,遥想着天涯各方的儿时玩伴。。。现如今,过于便捷的交通反而减少了很多滞留接触的机会,没有了船只停靠的北塘,丧失了一条与外界联络的通道,那些一扇扇涌向繁华的各式交流之门已被关闭拆解,缺少了来自不同背景的交换与交流,没有了彼此的碰撞,寂寥取代了众声喧哗,也就不再会有与激荡相伴的火花,区域落寂已是必然,慢慢地仅成为城市中安静一隅的边缘存在。。。但愿新时代中在此会有另一扇扇的门重新打开。。。也许当下的宁静,紧靠中心而成落暮的边缘,正是这一区域在历经沧桑后的另一种选择与梦想。河边夕阳中喝茶闲聊的中老年人,收音机中点播的当你老了,成了眼前与周边最为契合的背景。多少人在思考与探讨,让这一区域安静下来的原因何在?(区域的繁荣与落寂是否有着不可名状的相同原因?自然地理环境,开放式自由的向往与竞逐,激情豪迈中个体与集体的行为方式,技术的进步更新,产业革命的激荡,资本力量的影响,权力好恶的选择。。。)又有多少人回想着她的曾经,祁盼着她重新繁华。。。望着现今还算宽阔水面中的小墩,同样也无法回到那个烟波浩渺的芙蓉烟雨时代。倒是几年前一个早春,烟雨朦胧的下午,在朋友沿河家中客厅的阳台上,两人茶叙闲聊,俯看烟雨中的河心小墩,远眺若隐若现的山峦,翻出诗集,李绅的〈却(郤)望芙蓉湖〉有"水宽山远烟岚迥,柳岸萦回在碧流。清昼不风凫雁少,却疑初梦镜湖秋"句,感叹与诗人那个时代山水所见的通感。。。羡慕着朋友择居眼光的高明,朋友说正是对故土山水的迷恋,才有此选择。共同希望着周边风景不要再生长出都市密集森林般的楼宇,奢望着水宽处柳树下遥望远山烟雨,能否保留得往极目所至的一片城市湿地,不枉北塘的这一片好山水。。。沿着河岸,经过新老运河分流交汇处形成的新河尖,新运河承载着时代的大船向南而去。。。这一侧是通向城区走向的老运河一边。新三里桥已于年前竣工,对岸是至惠山烧香浜的河口,右前方已是江尖水利枢纽的堤坝,现代化可升降开合的堤坝调节着主城区的水位,消解着水患,被切断后再无波澜的运河,彻底改变了此区域的气运。昔日的蓉湖楼早已湮没,无从寻觅。桥边,上世纪北塘大街拆迁改造时新造的接官亭,在新三里桥建设时又被拆除。昔日米市的繁华,沿街店铺连同那些熟悉的名字,到如今留下的仅仅是一处处各式围墙、标语牌内的拆迁工地。水弄堂,近世民族工商业,民俗。。。一切已然是废墟式的存在。。。大拆大建似乎永远有着其合适的理由。也许这片土地在历经百年沧桑后真的感到疲了,累了,需要瓦解后停下来好好休息一下?但愿她休息得不要太长久。。。
千言方语,开口又不知从何讲起,只能是一声叹息后的一言难尽。。。也只有看看《无锡史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