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尔翻阅镇江市档案馆主编的《京江赋》,见到清代所描绘制的丹徒县县境全图中东乡竟有吴家桥市。问及年长者,谈起她昔日的繁华及地名来历略记如下。
(京江赋)
地名有以姓氏而题,该吴桥市即现在武家桥镇,原先为吴姓建造一石桥,后由武姓营造,民国开始便以武家桥为名。何以为市呢?据老人说,当时以水路交通为主,到上海、南京、苏北都要从水路上过,这里临江有渡口,南来北往的人比起姚桥、大小港热闹得多,有时船舶百艘,独轮多大数百,来往运输,经济发达得多,故以为市。
(镇江新区古代地图)
武家桥镇建于明代,从街道两旁房屋来看,老房子高约二米二,这是明代规矩,民房高度限制在2.2米,不得超高,否则视为藐视朝廷。
武家桥地处圌山北麓,长江南畔,与扬中隔岸相望,与苏北嘶马、大桥、高港也一水之间。
武家桥地势险要,在清代抗金战争、近代抗日战争直至解放战争时,都为兵家必争要地。
(网络配图)
三十年代武家桥盛极一时,小小街道,车水马龙,人来人往,摩肩接踵。茶馆酒肆就有四家:“小乐意”、“也乐园”、“东乐园”、“集贤园”。金货、杂货、糟坊也有数家:“万恒丰”、“万生和”、“万茂和”、“通通和”,药店有:“大生堂”、“生生堂”、“富春堂”,浴室、菸(yān,同“烟”)行、粮行、肉铺、菜摊也应有尽有。
(网络配图)
地方尊师重教,三十年代就办起了洋学堂,如王家弄小学、徐家港小学,教师都是较有声望的,像原山北县县长陈云阁曾于王家弄小学做教师,地下党骨干田素月、孙旭东曾任徐家港小学教师。清代有王树勋中举人,王有本中进士等。民国时有留法学生冷中,大学生也不乏其人,如田荣春、贾戈夫为延安抗大毕业生。解放迄今,地方上大专、中专生比比皆是,甚至有人到英国留学,美国留学。
地方人才济济,有营救冷遹的冷晓山、实业家戴敬念,被陈云阁提到的圌滨区区长徐铁城,对地下党作过贡献的济众、殷广亮,具有文才资深的原苏南文联秘书王怀泽,妙手回春的名医戴橘圃。
(圌山)
武家桥镇原为新武乡政府所在地,(现在戴家塘边)所辖地为现在武桥、长征、圌山三个村。土地肥沃、气候宜人,一九五四年曾闹过一次大水,经建立电灌站、开凿困山河,水利情况大为改观。改革开放后武桥村办“海峰汽配城”蒸蒸日上,为地方修桥铺路,浇了柏油马路,用了自来水、接上有线电视,一天天正在向城市化迈进!
作者
徐山
编辑
小涣审核
洪溪小子
爆料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