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发展现代农业,服务乡村振兴,以更好地成长为适应“新时代”要求的农科学子,8月10日至8月19日,小队出发前往河北省沧州市吴桥县,进行实地调研,用实际行动助力乡村振兴。实践内容主要有:问卷调查;采访老党员;爱心计划;绿色种植知识宣传等。
1.谈振兴,改变观念是根本
对于如何实现乡村振兴,使农民们真正富起来,对村委书记和种植大户的采访中,他们都一至认为“改变传统的种植观念是根本”。
吴桥县村民一直把麦玉轮作为最主要的种植模式,但其生产效益低下难以帮助村民实现脱贫致富。但因为村民害怕风险,很多人宁愿守着一季收个千把块钱的麦子,也不愿尝试种植经济作物。种植大户姚书坤却在积极寻求转型,他在儿子的启发下尝试种植楸树,自年起共流转土地15亩。姚书坤介绍,种植前期投入比较大,受生长周期的限制,获得收益最快要到第三年春天。但姚书坤相信,利润与风险就像硬币的两面,他愿意成为“村里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他也表示,若该模式效益可观,他将进一步扩大规模,希望在自己的带领下帮村民一起富起来。
2.做调研,深入群众把把脉
以“乡村振兴及科技需求调查问卷”为基础,对实践地附近的几个村庄进行问卷调查的过程中我们发现,随着新农村建设以及乡村振兴等政策的不断深入,村民的生活得到了极大改善。
但同时,科学的农业栽培方式还并不普及,农民们的种植观念还停留在“大肥大水”的阶段。例如,村民们在农业生产上的主要诉求是打井灌溉。但针对河北省地下水短缺问题,政府早从年就严禁禁采区开凿新水井。同时,位于吴桥县的中国农业大学吴桥试验站自上世纪开始一直研究节水灌溉模式成果累累。但和村民的聊天中我们发现,即使政策高压加上科技支持,村民的农业用水观念也依旧是大水漫灌,可见无论是政策实施还是三农科学技术落地都存在重重阻碍,急需深入宣传推广,打通政策科技进村的最后一公里。
针对调研中存在的此类问题,小队于8月19日进行了为期一天的绿色种植知识宣传。通过召集农民,组织讲座;发放自制科普宣传手册的形式,向农民宣传“节水节肥”的绿色种植知识,得到了村民们的一致好评。
3.访党员,星星之火可燎原
实践期间小队采访了4位老党员,听他们讲述了吴桥县沟店铺乡几十年来的发展奋斗。现在的沟店铺乡家家有水,户户通电,柏油路修到大门口,义务教育覆盖每家每户;谁又能想到曾经这里7成以上都是贫困户,危房遍地。老党员分享了他们在这片土地上奋斗多年的经验和感悟,即使年迈他们内心依然充满热情。中青年的基层党员干部也毫不犹豫的接过老一辈的接力棒,不断奋勇前进!通过聆听他们的奋斗事迹,告诉我们珍惜当下美好生活,全力以赴!
4.送欢乐,爱心计划暖人心
吴桥县由于土地贫瘠,农业生产效益低下,当地农民很难仅仅依靠土地为生,青壮年普遍外出打工,致使农村空心化情况严重,留守老人带着留守儿童守望家园是其典型问题之一。
小队开展了“爱心计划”,帮助老人使用智能机,同子女视频,帮助老人解决长期见不到儿女的苦恼;在村委会前的篮球场上,与孩子们打篮球,玩游戏,其乐融融。
通过本次实践,小队成员实现了从课堂走到田间,切身了解三农的现实问题。我们反复回忆这段路上的点点滴滴,有苦涩有汗水更有沉甸甸的收获。我们相信经过这次实践,我们又向“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农业人才迈出了坚实一步!
助力乡村振兴,我们在路上!
:
河北省沧州市吴桥县帮扶小队
长按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