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集镇位于县城南18公里,茨淮新河南畔,西淝河绕镇东部而过,胡集西南乌江为古河川。新中国成立前,乌江年久未浚,淤浅如碟,加之沿乌江地势低洼,大雨则积水成灾,淹没田舍,故旧称“湖集”。胡集西归阜阳,东归凤台,南靠颍上,北临涡阳,为防止骚扰,在集四周挖沟筑墙,开四门:东门为凤舞门、西门为阜康门、南门为颍门、北门为涡门。年一年曾设“阜凤涡颍”四县特别区。新中国成立后属阚疃县马店区,年4月撤阚疃县析马店、阜阳县口孜两区的20个乡建胡集区,隶属阜阳县,年利辛建县后归属利辛县,是全国猴戏杂技之乡。
胡集的来由还有一个传说。尧舜时代的后夔,原居于河南商丘一带,后来遭到商王武丁的讨伐,被迫四处搬迁。其中一支迁居于颍州汝阴(今安徽阜阳),在此建立起胡子国,胡集的“胡”字最初来源于胡子国。
伍子胥忠贞护主
吴楚时期,伍子胥(?一前年)为保太子建幼子逃往吴国,来到现在的胡集镇的乌江边,乌江古川江水汹涌,咆哮湍急,江河险要,阻断交通,近处没有渡船,远处又有追兵,犹豫间,战马似解人意,突然前蹄腾空,昂首嘶鸣,意欲驰骋。伍子胥情急之间,勒紧缰绳,猛拍战马,跃入江中,如轻舟利箭,倏忽间渡到乌江对面。伍子胥带太子建幼子逃到吴国,成为吴王阖闾重臣。
为了纪念伍子胥忠贞保主、忍辱负重的高尚品德,胡集人民于打马渡江处修建了五孔桥、七孔桥、三孔桥、乌江桥、板桥、苏桥、张桥和贾桥。
胡集猴戏
胡集猴戏盛行于清光绪年间,从那时算起距今已有多年的历史。民国年间,猴戏与扁担戏、杂技成为西淝河一带灾民谋生的手段。早在上世纪30年代,河北省吴桥镇杂技艺人来皖演出,胡集镇龙湾刘国兰第一个拜师学艺,成为胡集杂技第一人。以后相继发展了以张广锦、张可法、张可远、刘怀堂、赵俊宇等为首的杂技队,荒歉年,作为外出谋生之道。上世纪40年代,胡集有二三十副猴戏担。正如《猴戏歌》所唱:“锣鼓一打圆周周,哪方收粮往哪悠。南乡收了吃大米,北乡收了喝糊粥。南乡北乡都不收,沙河两岸度春秋。”
新中国成立以后,这里还有四十多支猴戏表演队,据老人们回忆,在“文革”时期,猴戏被视为“资本主义自发势力〃的典型,利辛两百多只艺猴被棍棒一个个打死。而在后来的大荒之年,这里的人们又拉着猴子逃生去了。
胡集的猴戏高手有很多,像赵庄赵万里、陈营陈秀清、郑庄郑永合、长王村李顺成都是全国有名的老艺人。年,应河南电影制片厂的邀请,胡集镇郑庄郑永合担任技术指导并带着他的艺猴参与表演拍摄了《玩猴人》后,又分别应山东济南铁路局俱乐部和西安电影制片厂的邀请摄了《越轨者》、《步入密林》等影片。年,胡集镇长王村李顺成驯养的艺猴应邀表演了认汉字、辨英文、进行数字运算等节目,被称为“神猴”。年,胡集镇赵庄赵万里、陈营陈秀清等人带着他们的艺猴进入广州巡回演出近一年,后又受深圳“民俗村”邀请表演。年日本共同社记者和中央电视台记者汪青专程赶到胡集,对胡集镇猴戏的发展进行了现场采访。年,中央电视台《走遍中国》栏目来到胡集,拍摄了《猴工争霸赛》,据统计,这个节目摘取了当年栏目的收视率王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