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焕青散文风故乡旧事

何谓故乡?——故乡是月,故乡是土,故乡是根,故乡是站,故乡是一本小百科全书,故乡是一方储存记忆的海绵体。“望得见青山,看得见绿水,记得住乡愁”,家乡的碧水沃野和风土人情,是无数在外的游子前行的力量。

我的故乡居于豫西南淯水、湍水交汇处的三角地带,虽然阔别故乡快三十年了,但故乡的人、故乡的事、故乡的河叉、故乡的土地,故乡的一草一木依然萦绕梦幻,至今总叫我难以忘怀。

记得小时候语文老师叫我们以《我的家乡》为题写作文,我们全班同学总会千篇一律地用“我的家乡是白滩,这里三面环水一面坡,土地辽阔又肥沃”作开头,这说明大家从祖上流传下来对家乡的认知也就仅仅如此而已。然而到了成年,随着对故乡认知的深刻和自己走出小乡村视野的开阔,故乡的敦厚质朴已远远不只这些,她其中蕴含的文化积淀和浓郁的乡土乡风,使我们反嚼起来愈加回味无穷。

一、钟灵毓秀风流繁华的温柔之乡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文献记载:我的祖上于明初由洪洞移民迁徙至此,当时我们位居的这一带赤地千里,因地处古淯水之滨,即今白河岸边,又有湍水自北向南绕村东入淯水,村庄三面被河水环绕。一遇上淫雨霏霏之年,这里便会洪水漫溢成为一片泽国,故就有了个古地名曰“白浒屯”之说,后来又讹化为“白虎屯”,且谓之东汉二十八宿之首邓禹屯兵之地。不管咋说,先祖还是挺有眼力的,选择这个依水靠坡的风水宝地居住,一则古代交通主要依赖于水运,这地方水陆交通便利,能对后世子孙繁衍生息奠定得天独厚的物质基础;再则这里明以前就有白氏先民在此居住,或许就是史料中记载的“南阳堂”的后裔吧。常言曰,近水者则灵。至今我们村里还有几户,他们说自己是明朝以前的土著居民。到了元朝末年,洪武兴兵四伐中原,兵荒马乱百姓生灵涂炭。家乡这地方实为村庄,但人烟稀少四野皆荒。据民国新野县修志馆《新野县志》记载,明洪武24年,全新野县仅有户人,可想而知我们村庄当时的人众也是少之甚少。在这里不难看出,明初移民也确是当务之急。

据祖碑记载,我白滩白氏始祖敬甫公,明永乐三年由山西洪洞迁入淯、湍交汇处的白虎屯。据老辈人讲,我们白滩白氏一世、二世、三世都没有来过这里,说是白氏始祖,只不过是挂个名字而已,到了第四世才开始迁入这里定居。目前,全国各地多数姓氏家族都说是从山西洪洞迁来的,据近代民俗专家研究考证,这种说法其实并不准确。因为当时山西洪洞县也不一定有那么多人众供政府调移迁徙,只不过那里是一个集中的办公地点而已,就像当今我们所说的“淅川移民”一样,移民办公室设在淅川,其实包括淅川各个乡镇。当年明王朝把办公地点设在山西洪洞县,然后把附近人口密集省份的人众点名造册,再根据实际状况批派到全国人烟稀少的省份去。我白氏四世祖白威当年已为山西安邑知县,后擢升为监察御史,他率先报名加入到明初大移民的行列却也是势在难免。想来当年的明朝移民也是从领导干部带头做起的吧。为了追念祖德,四世祖威公就把始迁祖上溯到他的曾祖辈上,这着实也在情理之中。后查阅了洛阳《白居易家谱》,上面记载白滩白氏始祖敬甫公乃白居易第31代孙,难怪我们这里钟灵毓秀人杰地灵。正史记载,明清时代,村里进士、举人、贡生共出了8位,历任要职的有白氏四世祖白威、白氏五世祖白琮、白璟、白琦和八世祖白松等。

白氏四世祖白威,洪武壬午年(公元年),乡试中举,授山西解州卫学教谕。时值大旱,民多饿死,威公见状即以民情数事上奏朝廷。朝廷嘉其言,下诏授威公为安邑(今山西夏县)知县。到任后,兴利除弊,劝农劝桑,兴办学校,民心大悦,又擢升为监察御史。威公在任期间正色立朝,权戚不逼,又任詹事府主薄。因威公在任安邑知县期间为人耿直,体恤民情,深得民众爱戴。就在威公出任詹事府主薄不久,安邑县有个叫景文质的乡民率余民众,亲临当时的皇都南京城威公官邸再三祈求,并给予路途旅费让其继续留任安邑知县,后朝上遵从民意,威公兼职为安邑县事。这段小小的典故足以说明威公的勤政为民作风,因此,威公被族人尊称为“御史爷”,芳名千秋荫庇后人。相传白氏四世祖白威在当朝做官,一日朝廷的军队路过白滩,白威的几个儿子仗着父亲的官职和兄弟众多之势,哄抢了军饷。这事惊动了朝上,朝廷召见白威差他处理此事。皇上曰:有刁民胆敢哄抢军饷,依法作何处置?白威当时不知道是自己的子嗣所为,随厉声道:依照国法满门抄斩!皇上曰:那如果是你的子嗣所为该当如何?白威正色道: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皇上终念威公的刚正和勤勉,随叫军队将白威几个儿子的家给抄了,并未斩首,因此白滩白氏祖碑上有“自此支繁四散居住”的记载。白威也自觉此事处理得过于铁面,实在愧对家人,因此没过几日就吞金自尽了。所以白滩白氏祖碑上又有了白威“卒于任,归葬于白虎屯之原”之记载。

白滩白氏在威公的感染和熏陶下,承传了良好的家风,敦亲睦族世代荣光。五世祖琮公,明宣德庚戌科(年)登进士第,先任工部给事中,又出任衢州(今浙江衢州市)知府。浙江衢州明天启《衢州府志》《名宦志》记载:“白琮,河南新野人,由进士工科给事中,正统十四年任祀,名宦。清勤刚介,政绩著闻,王师征闽,括寇猖獗,供億调度,防御攻守,厥功甚著”,新野县境内我的故乡原建有世芳坊一座,以志纪念琮公之功德。五世爷璟公,明成化例贡,任吴桥(今河北吴桥县东)县丞。五世爷琦公,明正统年贡,任安乐县(今甘肃康乐县)县丞。八世爷松公,璟公之曾孙,明正德庚午科(年)举人。据白滩祖碑碑文记载,松公为进士,但正史记载松公为明正德庚午举人,历官徽(今安徽歙县)、泰(今江苏泰州市)二州知州。十四世祖白玿,清雍正十一年岁贡,官至嵩县训导。白氏十八世祖乐居字炳西、乐居之子如玉,字士颖号温其,均为光绪岁贡,在家乡号称“一门双贡生”,至今美名流传。

作者简介:白焕青,河南新野县人,大专学历,中共党员,编辑职称。当过农民,从事过教育、新闻等工作,现供职于新野县文广新局。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开始涉猎写作,新闻、散文、文学评论等千余篇散件见于中央、省、市媒体,并有多篇新闻、论文获得省市级奖励。其中广播通讯《话说秦半仙》、《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系列报道分获年度、年度河南省好新闻奖。参与编辑《新野县志》、《新野县地名志》、《新野年鉴》和《今日新野》等工作。年作为社会拔尖人才聘任为国家干部。年被新华社河南分社聘为特邀撰稿人。

本期责编:刘明月

往期精彩回顾:

白焕青:见证亲情,见证脆弱的生命

白焕青:又到柿子黄熟时

白焕青:我的学生康伟领

白焕青:蒙师情深

白焕青:乡下“鼓儿哼”

白焕青:童年屐痕

白焕青:那年,我们和一高擦肩而过




转载请注明:http://www.wubaozx.com/wqxyw/100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