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观视线铁狮引吭吨粮曲吴桥架起兴农路

6月中旬的华北平原草木葱茏、麦浪滚滚。

吴桥县士学粮棉种植合作社的麦田里正在进行小麦实收测产。

亩产.63公斤!

经过专家组仔细丈量田块面积、机械收割脱粒、精确称重和按标准扣除杂质、水分,最终得出测产结果,比吴桥县年创下的河北省节水高产纪录亩产.02公斤增加4.61公斤,再次创下沧州市小麦亩产历史新高。

吴桥绿色吨粮田

“要对吴桥实验站说声感谢,这是我的心里话,这里的教授们真正是我们农民的亲人。”合作社负责人蔡士学激动地说道。在中国农业大学吴桥实验站的技术指导下,合作社和当地家家户户在粮食增产增效的道路上一路奔跑。

从苍茫盐碱地,到绿色“吨粮田”

40年前的吴桥县,却是另一番景象。

“天涝了收蛤蟆,天旱了收蚂蚱,不涝不旱收碱嘎巴”,这是一句在沧州当地广为流传的民间谚语。

沧州地处渤海之滨,海河流域下游,地势低洼,土质盐碱,缺乏淡水资源,是河北省盐碱地面积最大的区域,也曾是农作物单产最低的区域。

“六五”期间,原国家科委开展黄淮海中低产地区农业开发科技攻关,面对治碱增产历史重任,中国农业大学勇担要责,各路大军分赴前线。沧州“龙王河试验区”核心攻关试点应选在哪里?此时三个必选条件列了出来,一是要位于土壤碱薄最为严重的地区,二是农村生活条件最为贫困的地区,三是当地要有坚强的领导班子。

于是,吴桥县就被选中了。

年,中国农业大学王树安、兰林旺、程序等教授舍安逸、别亲情,先后率领师生来到这里,冒着严寒酷暑,深入田间地头开展科研攻关。就此,由中国农业大学主持,沧州市科技局、吴桥县政府和中国农业大学共同运行管理的吴桥实验站正式建站,这里成为了原国家和省科技攻关试验区的试验研究基地,也成为了中国农业大学重要的校外试验研究和实践教学基地,是中国农业大学平台建设的重要台站之一。

吴桥实验站东站(年建立)

“重夏轻秋”是当地长期形成的传统种植习惯,农民选用早熟夏玉米品种提早收获以便给冬小麦早播腾茬,这极大限制了秋粮生产。“七五”期间,王树安教授在这里开展了“吨粮田配套技术研究”,提出小麦要给玉米让路,推迟了小麦的播种期,更换晚熟玉米品种,形成了“冬小麦晚播、夏玉米晚收,夏秋粮均衡增产”的思路,建立了两茬一体的高产技术,从而达到周年亩产吨粮。“吨粮田”的创立和技术推广使吴桥县粮食生产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并在全国组织和掀起了“吨粮田”建设的热潮,为黄淮海平原粮食大幅增产、改变我国“南粮北运”的历史局面做出重大贡献。

“马扎教授”王树安

“那时火车上常无座位,王树安教授每次来实验站都提着马扎,村里老百姓都称他为‘马扎教授’。每次‘马扎教授’一到站就拉我急着下地,去看墒情、看苗情,我在地里看着大教授满头的白发、满鞋的泥,真的非常感动。”实验站技术员王润政回忆起当时的场景,历历在目。

“头水晚、二水赶、三水四水紧相连,一直浇到麦开镰。”这一直是农民传统种植小麦水分管理的遵循。华北低平原水资源严重缺乏,农业大量灌溉难以持续,吴桥实验站立足黄淮海农业发展实际问题,围绕制约当地农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不断进行创新研究。

以“吨粮田”技术为基础,相继创立了“小麦节水高产技术体系”,建成“节水吨粮田”;创立了“冬小麦-夏玉米节水省肥高产简化四统一栽培技术”,建成“节水省肥吨粮田”;创立了“冬小麦-夏玉米贮墒旱作高效栽培技术”,建成“旱作节简吨粮田”。粮食生产进入“绿色吨粮田”发展新阶段。年,吴桥县冬小麦平均亩产公斤,夏玉米亩产公斤,40万亩粮田成为绿色吨粮田。

在粮食科技不断创新的同时,近年来,全面推进可持续集约化现代农作制度发展和农田多功能多样化技术创新。创建的棉花系统化控技术持续引领棉花高效生产,形成的多种粮豆、粮经新型种植模式正在推广应用,创建“秸秆机械化直注深还田固碳减排技术”等绿色耕作技术正在生产上发挥重要作用。

吴桥实验站西站(年建立)

年至今,吴桥实验站共取得科技成果40余项,其中国家级8项、省部级23项、地市级9项。多项关键技术成为全国和省级主推技术。以“吨粮田”技术(获农业部科技成果一等奖、国家科技成果二等奖)和“节水麦”技术为代表的重大技术成果推广应用,为国家粮食安全和地方经济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40年来,吴桥县从昔日苍茫盐碱地到今日绿色吨粮田,走出了一条通过技术驱动从“低投入、低产出、低效益”到“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益”到“适度低投入、高效高产出、绿色可持续”的农业适应型多目标协同发展道路(“吴桥道路”),在全国树立了绿色持续高产的样板。在“吴桥道路”的开拓过程中,吴桥实验站一直秉承“求实、创新、合作、奉献”的站训,不图虚名,面向生产,踏实工作,一个目标接着一个目标向前迈进,每个五年计划、每个阶段都开展超前技术研究和适时技术应用,上下阶段紧密相连,力求持续创新发展。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农业领域行家里手

“我希望通过自己的一点点努力为家乡土壤环境带来一点点的改变。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来自吉林的塔新雨是农艺与种业“吴桥1+3专项”硕士一年级的学生,近些年因当地过度不合理的使用导致土壤条件恶化,探究土壤环境的影响因素,实现可持续栽培模式成为她报考“吴桥专项”的信念和动力。

“吴桥1+3专项”硕士一年级学生塔新雨

“吴桥1+3专项”中的1为吴桥实验站,3分别为地方政府、新型经营主体和科技示范户。学校、吴桥县政府、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及农民科技示范户共同为吴桥专项研究生的培养提供科研指导和支持。

“这种培养模式对社会服务和人才培养十分必要,且十分重要。当地农民带着种植上的问题和困惑找到教授和学生,学生们利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和实验的成果去到农田里回答和实践,围绕生产问题开展研究,真正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农学院教授、吴桥实验站站长周顺利表示。

同时,实验站一直承担着学校农学专业本科生的生产实习、科研训练与毕业设计等教学实践任务,是中国农业大学本科生和研究生培养的重要实践教学基地之一。

年正式成为中国农业大学本科生教学实践基地;

年挂牌成为中国农业大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教学实践基地;

年再次授牌为中国农业大学十大校级基地(本科生);

年再次获批成为中国农业大学研究生校级实践基地。

建站以来,实验站已培养研究生人,其中博士84人,硕士人,博士后9人,毕业研究生都已成为相关领域学科带头人或政府、行业骨干。20余年来累计有余名本科生到站实习和调研。年以来,每年接受来自中国农业大学、河北农业大学、河南农业大学、河北北方学院等实习本科生维持在人左右。近几年平均每年在站开展科研的研究生(含留学生)人左右,作物生长时节同时在站工作的研究生常达60余人。

实验站也为地方培养了大批科技人才和懂农技的新农民,已成为成果示范推广基地与科技传播中心、地方农业科技教育与培训基地。

吴桥县士学粮棉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蔡士学

见到蔡士学时,他刚从地里赶回来,天气炎热,黑黝黝的皮肤上挂着亮闪闪的汗珠,汗还没落就开始忙前忙后地张罗起来,脸上一道道沟壑似的皱纹也掩盖不住他质朴但热情洋溢的笑容。在一间窄小破旧的农用房里,两面泛黄的墙面上挂满了他和合作社的荣誉。

作为吴桥县士学粮棉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蔡士学就是在实验站多年帮助下走出来的农民“土专家”。多年来,蔡士学每天起早贪黑、专心经营,在实验站的指导下刻苦钻研提升农技,为吴桥县各乡农民提供种植技术指导和技术培训,带领村民共同致富。合作社曾被授予“市级示范社”“农业产业化先进单位”,蔡士学曾被授予“粮食种植大户”“农业产业化先进个人”“河北省劳动模范”“第十二届沧州好人典型代表”,荣获年10月“中国好人榜”敬业奉献好人。

开展技术培训

年,吴桥实验站被科技部命名为“旱作农业科技星火专家大院”,同时也是河北省科技入户传播站和沧州市农业科技成果中试基地。近些年来,实验站率先开展并将重点放在农机手、种植大户的技术培训上,每年通过会议和现场培训技术骨干多人次,培训农机手、种植大户等0余人次,并通过电视技术讲座、电视台专家访谈、印发技术明白纸、赶科技大集、科技下乡指导等多种形式开展技术培训和指导,通过建立种植大户


转载请注明:http://www.wubaozx.com/wqxyw/12732.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