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桥大运河文化带,续写古运河文化新篇章

悠悠古运河,孕育千年杂技文化。流淌千年的大运河给吴桥留下了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战略中,大运河吴桥段的保护、传承、利用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9月13日上午,河北省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规划调研组莅临吴桥。调研组一行先后实地考察参观了谋划建设中的游客服务中心、杂技文化服务中心、桑园镇“吴桥山水田园综合体”、安陵镇“运河风情田园综合体”和赵家茶棚村“法藏寺”、梁集镇胡家圈村“殊缘寺”,全面了解了与运河相关的文化遗产保护现状及建设意向。

杂技文化服务中心建设规划图

大运河吴桥段的河道,是隋代以来经人工开挖而成,至今基本保持着古运河的原有形态,具有典型的“九曲十八弯”的龙形走势,构成了独特的运河景观。古时候素有“一弯顶三闸”之说。为解决河道落差大、水流急、常决溢等问题,古人在开挖南运河时设计了众多弯道,建造了各种形式的堤坝,有效地减缓了水流速度,既能满足河道的行洪需要,又能提高通航质量,更好地体现出大运河工程规划的科学性特点。

吴桥杂技的兴盛发展与运河有着密切的关系,明清时期,漕运的发达带动了沿河流域的经济发展,码头和村镇的兴起,给杂技艺人提供了活动场所。吴桥杂技艺人通过京杭大运河这条流动的通道,走向了人口密集、经济发达的北京、天津、济南、南京等地。

“小小铜锣圆悠悠,学套把戏江湖走。南京收了南京去,北京收了北京游。南北二京都不收,条河两岸度春秋……”一首杂技人行走江湖的歌谣在吴桥传唱了千年。目前在吴桥已发现遗存4处:桑园镇码头、安陵镇码头、赵家茶棚码头、第六码头。

古老的京杭大运河,曾是吴桥经济繁荣的动脉,那些伴着运河航船、江湖艺人在运河码头上打场子撂地的场景,已然浮现眼前。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必将助力吴桥发展,焕发新的生机。

撰稿:闫姐万生花

图片:刘耐岗新华网

编辑:生花

责编:闫岩

吴桥微在线投稿联系方式

-

邮箱:wqwzxtg

.







































北京市中科医院好不好
专治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wubaozx.com/wqxyw/19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