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桥村委会有吴桥一个自然村,位于韭园镇政府驻地北5公里处,西邻扶沟县边境黄甫李村,南邻王家村,北距寨湾村2公里,村东米是孟亭至扶沟东关大桥的万亩水库,库区绿树成荫,郁郁葱葱。村南北纵距米,5个村民小组,村落面积0.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亩,总人口人,共户,均为汉族。有吴、张两个姓氏,吴姓居多。村内楼房林立,街道整洁。因该村是韭园镇通往北区的交通要道,所以村东公路两旁很多人经营建材、农药化肥、修理、超市、食堂等生意。街面生意红火,生机勃勃,有乡村小码头之称。
据清光绪十九年()记载,吴桥属黄甫李地方;宣统二年()属扶沟县西区,年属扶沟县六区(李集);年属韭园乡;年建队属韭园公社;年属韭园区;年属韭园公社;年设立村民委员会,属韭园乡;年属韭园镇。
吴桥小学位于吴桥、王家两村之间。是年8月从黄甫中学分出来的一所新学校。有6班,学生人,教师19人。學校占地面积4平方米,建筑面积平方米,校舍24间,围墙米,铁大门。学校制定了“求实、创新、育人”的校训。教师工作协调一致,卓有成效。建校以来,学校为高一级学校输送一批批合格新生。
吴氏先祖于清咸丰年间,从吴老庄迁来定居建村,因村东边有双洎河,没有桥,吴氏于清同治三年()建座大桥,取名吴桥。
目前该村吴姓户,张姓41户。吴姓辈分排序:凤,国,忠,继,公。永,本,景,祥,田。德,富,成,克,致。苍,柏,秀,俊,岺。洪,霞,献,茂,松。禅,逊,荣,千世,鹤,寿,益,延,玲。张姓辈分排序:杰,会,良,才,贺,香,照,家,来,鸿,福,泽,运,喜,玉,书,传,亿,代。
1、编织:吴桥村张姓祖祖辈辈都以编织为业,他们用荆条编织的篮子荆扒,各种篓筐,美观耐用,深受农家欢迎。2、造车:吴姓家族中,吴新元四兄弟以祖传本业为生,他们擅长打太平车。其车形结构、质量等都能受到农户好评。解放后,特别是六,七十年代,他们的太平车远销漯河、安微等地。为集体创造财富,立个了汗马功劳,直到改革开放实现了机械化为止。
吴桥村的前身是一黄氏家族的遗址。如今三百多人的吴桥小学,就是当时黄家建造的寺院,名为黄甫寺。它历史悠久,迄今五百多年。原占地面积约七亩,前后九层大殿,东南角是一座五层楼阁,极为壮观。解放后,经过政府多次修缮,新建,创办了公立小学。5---年先后两次建起了两栋各两层八班规模的教学楼,一所大型餐厅,有望办成寄宿式学校。
吴桥村人自古以来爱看戏,凡有说书唱戏的路过本村,总有管事人留下唱上几天,十几天。解放初期,村民自发组织成立了剧团,专门请王留勋老师常年驻村教戏。当天阴下雨,农活不忙时,不少家长领着十来岁的孩子都去学戏。晚上剧团去几十里外演出,很多男人们就随团捧场作乐。有时还邀请外地剧团来村汇演,有一年在村东南角四台大戏争霸赛。吴桥村真可谓戏迷村。让人心慰的是直到现在本村剧团仍然在全国各地常年演出,团长风荣,多才多艺,管理有方。演员德艺双馨,唱腔优美,精益求精,吸引了众多观众,填补了农村文艺生活贫乏的空白。
机敏人物吴晓竹
吴晓竹,字青山,扶沟城西二十里吴桥村人,生活于清乾隆年间。幼年曾读私塾。他生性机敏,有奇才,村民遇事多求助于他。他善写诉状,抑恶扬善,不畏权势,爱打抱不平。中年后稍富,有地四,五十亩,此后向穷人舍衣施饭,善迹誉满乡里。
1、鄢陵,扶沟两县搭界,鄢陵地势高,扶沟地势低,年年水涝时,鄢陵的洪水就往扶沟排,一淹就是几千顷良田。于是扶沟老百姓一齐请求县太爷跟鄢陵打官司,官司打到省里,省抚台只凭状纸断案,也不实地调查。鄢陵的状纸写道:鄢陵,陵也,扶沟,沟也,水往低处流,本性也。省里大官看罢,觉得顺理成章,准许鄢陵的水往扶沟流。鄢陵的水滔滔而来,一下子淹了半个县。百姓怒起,强烈要求县长为民请命,再打这场官司。可是扶沟县太爷已是叨败的鹌鹑斗败的鸡,不肯前往,百姓呼吁声愈来愈高,无奈县太爷发话说:谁能写出能打赢官司的诉状,本官情愿二次上告。吴晓竹一夜写出一状为:鄢陵不是尽陵,扶沟不是尽沟:若鄢陵尽是陵,光山罗山尽山矣:若扶沟尽是沟,商水泗水尽水矣。状纸递到省里,省抚台一看,也是,县名有个陵字都是陵吗?有个沟都是沟吗?于是,鄢陵的水不许往扶沟排。
2、吴晓竹在私塾念书那时节,听说村里那个当铺的掌柜坑人骗财,老少爷儿们吃了亏也不敢吭声,他就想治治那黑心掌柜。小孩儿家没啥东西拿去当,吴晓竹就偷偷地把他妈准备裹脚用的两绺白布从箱子里拿出来,藏在他的衣兜里,去到了当铺。当铺的账房先正打盘子算账,看见一个小孩儿拿着两绺布,问他弄啥哩,他说:“我没钱买墨盒,把这两卷布当了买墨盒哩!”账房先取下眼镜,看看吴晓竹手里的两绺白布,翻翻眼珠,鼻子里哼了哼,没吱声儿。意思是这东西值不了三核桃俩枣钱,也来典当真寒酸!吴晓竹看出那账房先的意思,忙说:“先生我知道的东西不主贵,多少当给我点钱,我好买墨盒呀!给我二十文吧!”账房先一听,心里说二十文就二十文,看样子这穷小子也没打算赎,大小是个便宜。账房先接过两绺布,顺手取过当票上写“白布两卷,当价二十文”。吴晓竹接过当票,仔细看了看,心里有了点子,笑嘻嘻地跑回家去,偷偷地在“二十文”那个“十”字头上添一撇,成了“千文”。过了几天,吴晓竹偷偷拿了家里两串钱去到当铺里赎白布。账房先接过当票一看,皱着眉头想了想,问吴晓竹:“小孩儿你那天拿的两绺布,当价是二十文,咋变成了两千文?”吴晓竹说:“先生你一定是记错人了,我那天扛来的是两卷布,当价是两千文,明明是你写上的呀!”账房先把胡子一撇说:“你这小子,人不大,心不小你看我没在意把”两绺“写成了”“两卷”你就把“二十”改成了“二千”是不是?
吴晓竹说:“你这老头胡子怪白”心咋恁黑“!你想昧俺的两卷布,还诬赖我改帐——怪不哩人家都骂你们这是黑当铺!”账房先哪里听过这种话,牛王爷不吃麦秸,“牟儿”声大恼,跑出柜台就去打吴晓竹。吴晓竹麻跑到了街上,大声吆喝起来:“喂!救人啊!当铺里不讲理打人哩呀!”他这一吆喝,呼啦声围过来一群人,问道:“咋啦?咋啦?”吴晓竹把来龙去脉一说,街上的人本来都恨那当铺好坑人,这一下更觉着账房先欺人,七嘴八舌地说开了:“当铺门前写着”‘童叟无欺’,这不是欺负人家小孩子吗?”“坑骗人家的钱财多了,火神爷有眼!”.......当铺掌柜听见前边吵闹,忙从后堂出来一看,当铺门前黑压压净人,个个怒气地跟账房先辨理。有个老头看掌柜的出来,故意说风凉话:“啥狗恋啥主,啥主养啥奴!黄鼠狼不显狐狸骚!”老掌柜一听不对劲,忙问是咋回事。吴晓竹没等账房先开口抢着说:“掌柜哩,俺妈说,你开当铺公平交易,老少不欺,他才叫我扛过来两卷布当了,谁知道账房先想昧俺的布,硬说我当的是两绺布!他背着你坑人,净给当铺落骂名。”说着,吴晓竹假装哭起来:“那两卷布是俺妈纺了一年的花织成的,要是叫账房先昧了,俺妈非打死我不中啊.....”
掌柜的最怕倒牌子。他急忙向众人作揖赔情说好话。他问吴晓竹:“你的两卷布各长多少,你知道吗?”吴晓竹说:“俺妈说,大卷八仗二,小卷六卷三。”掌柜的忙吩咐小伙计去布店里照数撕了两卷白布交给了吴晓竹。
3、大恶霸王胜玉跟他孩子王树声,爷儿俩一对好色,为了争夺一个丫环,爷儿俩打的头破血流,王树声被赶出家门,不敢回去,半夜里吊死在李振河的门楼底下。鸡子叫唤时候,李振河起来喂牲口担着水桶准备去街上打水,一开院门,一头碰住一个人,“谁?”没回声儿,用收一摸,啊!人在门楼底下吊着哩!李振河吓得头发子直愣愣的,急忙放下水桶,喊醒家里人,点灯一照,啊!是王树声!李振河心里说,你这小子跟你爹生了气,哪儿死不了,你翩翩死在俺家!你爹那样霸气,这一回他不把俺讹干才怪哩!因为从前人死到谁家地面上,谁家就得吃官司!李振河正害怕,他老婆说:“人家遇到难事都去请吴晓竹,你快去找他想想办法呗!”李振河慌慌张张跑到吴晓竹家,轻轻地叫开门,把来由一说,吴晓竹说:“振河哥,这事好办!你快回家找一双新鞋,把王树声脚上的破鞋换下来藏起来,你还上住院门睡觉,是时候听见外边有人喊,你再开开院门出来。只要照我说的办,保你平安无事。”李振河急忙回家,一切照吴晓竹交待的办理。直到天明,李振河听见门外人声吵嚷,有人高声喊他,他才开门出去,假装不知,慌忙去报官。县官来到已验尸,发现上吊人穿着一双新鞋,鞋底连一点土也没沾。又一问,才知道王树声跟他爹打架生气。县官对王胜玉说:“一定是你先把儿子害死,然后吊到李振河家门前,妄想逃避杀人罪责,嫁祸于人!”县官命令衙把王胜玉带到大堂,严刑拷打。因为王胜玉真的不知道他的儿子是咋死的,更不知道怎么吊在了李振河的门前,白白挨了一顿打。
吴书款:男,汉族,中共党员,生于年,曾任本村支部书记,农民诗人。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年至年任吴桥村党支部书记。
吴书款任党支部书记30年,处世公正,廉洁为民。创作《劝世良言五字歌》。《劝世良言五字歌》发行后,产生良好的社会效应,广大群众争相学习,周口一些乡村把此书作为教育人的教材,并召开学习五字歌心得体会座谈会。《人民日报》、《河南日报》、中央电视台、《半月谈》、《周口日报》等多家新闻单位分别作了报道和转载。
吴学斌(--7):男,汉族,中共党员,生于年,曾任扶沟县教体局局长,河南日报社记者。曾先后担任民办教师、村干部、县广播电台编辑、记者、县委通讯干事、县广播电视局局长、林业局党组书记、县委宣传部副部长等职。
吴光辉:男,汉族,生于年,博士生毕业。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