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点燃了吴桥于西村幸福生活的三把火

吴桥许爱松

点燃幸福生活“三把火”■新乡贤:许爱松■推荐人:吴桥县委宣传部■推荐理由:走进吴桥县于集镇于西村,整洁的街道和挺拔的树木诉说着村里日新月异的变化,热闹的锣鼓和欢快的舞蹈彰显着老百姓对村庄变化的喜悦,灿烂的笑容和爽朗的话语表达着村民由衷的兴奋……这一切,离不开许爱松的不懈努力,致富不忘乡里,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回报社会。用他的话说:“我是农民的儿子,农村是我的归宿,常看到父老乡亲,常走在养我的土地上,我心里才踏实。安居乐业,致富他们是我的目标。”第一把火自掏腰包四十万为村里修路多年前的吴桥县于集镇于西村是个行路难、排水难、吃水难、致富难、人心散、上访多的“老大难”村子。“走路不过于西”,成为于西村周边村民时常挂在嘴边的口头禅。如今,再次走进于西村,面貌焕然一新,曾经的“难”变成了如今的美。村里路面硬化了,拥有24小时的供水系统、排水系统,同时还建成了图书馆、便民服务中心、文化广场、便民商场等。这一切的改变,都和该村支部书记许爱松有联系。年,19岁的许爱松高中毕业,从打零工到做建筑行业,凭着对人的真诚、对事的坚持、对市场的把握。许爱松从一个打工者成为一名成功的商人。“自己虽然致富了,但每次回到村里,看到脏乱差的环境。看在眼里,捅在心里。”许爱松说。为了改变家乡面貌,为了帮父老乡亲们致富。年年初,许爱松回到于西村,并当选为党支部书记。“打小就没当过干部,只能是摸着石头过河。”许爱松说,“第一步就要稳住人心,让大伙信服。”许书记的第一把火就烧向了多年来一直困扰村民的交通问题——修路。但钱从哪来?村集体没钱,让农民集资又不现实,怎么办?思前想后,许爱松做了至今让村民感觉很“傻”的事——修路的钱自己出。许爱松带领两委干部,先后对主街道、后街等进行硬化,对全村24条胡同进行了砖路硬化,面积达到平方米。仅此一项,许爱松就投入了40多万元。正是这件村民眼中的“傻事”让大伙看到了这名年轻支书的决心,更赢得了民心。第二把火创建“美丽乡村”年,国家号召“建设美丽乡村,提升改造农村面貌”,许爱松主动找到上级主管部门,提出于西村要争创“美丽乡村”。前期启动资金怎么办?许爱松再次做了一个让家人、亲朋瞠目的决定:再次垫资,创建美丽乡村。许爱松说:“改变村庄面貌,让大伙走得顺心、活得开心,这也不枉大家对我的一片信任。”年6月,于西村的“美丽乡村”建设如火如荼地展开,当年10月底,各项工作圆满结束。年1月份,于西村从全省上百个推荐村镇中脱颖而出,成为吴桥县惟一一个入选省级“美丽乡村”的村庄样本,于西村演绎了这一场精彩的“蝶变”。“‘美丽乡村’建设实质上是民心工程,它解决的是民急、民想、民怨的现实问题。”许爱松深刻地意识到这一点。创建过程,不搞表面文章、不做样子工程,组织沿街居民改建两层商住楼60间,村庄绿化种植树木株,建设环村绿化带米,新增绿地面积平方米。清淤村内坑塘4个,安装太阳能路灯28盏,清理残垣断壁立方米,美化外墙余平方米,修建了村民中心和“两室”,建成完工平方米的大型超市。谈起创建过程,许爱松感触颇深:“是建设,就得触及村民利益,但让我感动的是,谁也没有怨言,都积极配合。比如迁坟工作,迁坟对谁来说都是大事,去年3月,村里启动生态公墓项目,动员村民将耕地中的坟墓平掉或迁入村里统一建成的公墓,以节约土地资源。整个过程极为顺利,迁坟、平坟只用了7天,大部分土葬墓迁入了生态型的公墓。”在于西村采访时,碰到了在街边开了几十年门市的村民王宇。他指着门前的街道说:“就这条路,原来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脚泥’,人家送货的车都不愿意来。”村民于培连接话说,“以前我们村破烂得没法看,垃圾堆满道边,没有排水沟,雨水和着垃圾,有时候就会灌进家里。”如今,通过街道硬化,路边美化,“垃圾路”成了幸福路。在村庄管理上,许爱松也有自己独特的方式。他说,是个手指头还不一样齐呢,所以我们充分发挥民主机制和各类组织的职能作用,对环境整治难题由村代会进行民主决议,并采取包片、包段的办法,并分别任命了“片长”“段长”,组织发动群众整理自己的村庄。“简单来说,就是不等不靠,不要不怨,自己的事情自己干,自己的家园自己建。”在“片长”“段长”和村民代表的带动下,群众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统筹推进村庄规划,道路硬化、村民广场、绿化亮化、垃圾清运、坑塘治理、集市外迁、公墓建设、天网工程等重点工作,达到了“六无”“四化”“四有”的标准。“你们看,这个文化广场就是在废猪圈和臭水坑上建起来的。现在,俺们老百姓非常满意,村干部的威信也提高了。”提起这两年的变化,村民刘立芹赞不绝口。公交车开到了家门口,下了班回来健健身,图书馆里忙充电……在于西,随着公共服务和公共设施的建立,村民也享受到城里人的便利生活,传统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在悄然改变。每周五的“百姓大舞台”文化巡演活动成为吴桥县城百姓津津乐道的话题,精彩的节目吸引着大家的眼球,也带动了众多农村文艺爱好者参与其中。而这项活动的承接方,正是“走出去”的于西村文化艺术活动中心。开始,村文艺中心只有一支普通的文艺演出队,每天晚上聚在一起唱歌跳舞,开展文娱活动。后来,文艺人才慢慢聚集,许爱松还特别邀请了本村在外演出的于荣博回乡,组织成立艺术团体,定期组织培训、交流和文艺汇演,活跃农村文化,并打造成于西文化品牌。现在每到年节、中秋,许爱松都个人出资,在村文化中心广场举办文艺汇演。去年1月份,参加文艺汇演大赛的队伍达到40多支。于西文化艺术活动中心多次获奖,能歌善舞的于西村民纷纷登台亮相,广场舞、戏曲、大鼓、秧歌精彩迭现,煞是热闹。不仅如此,于西村正在规划建设个床位的老年公寓,目前处于招投标阶段。第三把火带领村民走致富路环境美了,心情好了,如何让村民真正享受社会主义建设的成果?于西村全村户,人口人,原来主要经济收入是粮棉种植及外出打工,人们没有别的收入。这几年,棉花价格下跌,极大地影响了村民收入。自己富,不算富;大家富,才是真的富。为了解决村民增收问题,年,许爱松领办了吴桥县顺成粮棉种植专业合作社。注册资金万元,流转土地达到余亩,其中亩为于西村全部耕地,种植有谷子、辣椒等,村民除了拿到每年每亩元的租金收益,更可以放开手脚,获得了外出打工和经营副业的时间。“自从加入合作社后,有更多时间出去打工了。以前,一家4口年收入在5万元左右,现在年收入在8万元左右。”说起现在的富足生活,47岁的村民许志升笑得合不拢嘴。在许爱松及社员的共同努力下,年合作社被县农工部评为县级示范社;年被农业部评为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与集成示范基地;年被评为市级龙头企业。许爱松还为全体村民缴付农民合作医疗保险跟农民养老保险。不仅如此,合作社每年出资按照60岁以上元/年、70岁以上元/年、80岁以上元/年给村民发放补贴。星火燎原谋划未来作为省级农村面貌改造提升示范村,于西村的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实践中,于西村连续3年被县乡两级政府评为“工作先进单位”,许爱松本人也被评为先进工作者。成绩属于过去,在许爱松心中,有着更清晰的未来。“下一步,我们将以中心村建设为主,对于西、于南、于东3个村联合建设中心村示范点,实行统一规划、统一施工,更加合理集中地优化资源配置,增强村级实力。如果可能,最终把于集镇所有村20余人全部安置,最终形成中心镇。联村建设完成后,能节约土地0余亩,拿出其中余亩建成现代化工业园区,再把盈利返还给农民,这需要一个长期过程,也希望相关部门给予我们支持。”从当选党支部书记至今,许爱松个人为村里垫资达到余万元。用许爱松的话来讲:“付出总有回报,看着村民安居乐业,看着大伙能过上好日子,证明我的钱就没白花!”本文采写河北农民报记者毕更新王玮“若转载此文请标明出处哦”拒绝假话谎话拒绝生话废话拒绝官话套话说农民话讲农民事坚持河北农民报







































专治白癜风的专科医院
北京有治疗白癜风的吗



转载请注明:http://www.wubaozx.com/wqxyw/4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