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地名,一段回忆
日前
江阴市第二批历史地名保护名录
共有98条地名予以公示
行政村地名(31条)
皮弄、斜泾、秦泾、蒲桥、李沟头、景贤、于门、西奚墅、维常、习礼沟、杨宦、白沙、观西、蔡泾、北湖西、戴庄、双泾、塘头桥、邓阳、皋岸、钓台、勤丰、三房巷、山泉、马嘶、雷下、习礼、刘桥、赤岸、氵国东、石堰。
1、皮弄。位于澄江街道南部,以陈皮弄自然村而得名。历来为花山南北村民进江阴城的通道。
2、斜泾。位于澄江街道西南部,以境内斜泾河而得名。
3、秦泾。位于澄江街道中部,以境内秦泾河而得名。明代以前就形成村落,称秦泾桥。
4、蒲桥。位于澄江街道中部,因境内蒲鞋桥而得名。
5、李沟头。位于夏港街道中部,因境域内李沟头河而得名。村中有中国人民解放军渡江战役烈士陵墓和钱振标烈士墓。
6、景贤。位于夏港街道南部,因民国时期该地设景贤乡,村以乡名。
7、于门。位于申港街道东部,因境内于门桥而得名。古称虞门,明代前已有民聚而居,交易形成虞门市。
8、西奚墅。位于利港街道西部,因境内西奚墅自然村而得名。明代已有永陵乡西奚墅村落的记载。
9、维常。位于利港街道东南部,以境内东西维常自然村得名。古称肥常,明代前已有肥常村记载。
10、习里沟。位于利港街道南部,以辖区内习里河而得村名。
11、杨宦。位于城东街道东北部,以境内杨家坝和宦桥街两个自然村得名。
12、白沙。位于城东街道中西部,因该村土地大多是白色沙质土壤而得名。
13、观西。位于南闸街道西南部,因地处观山西面而得名。
14、蔡泾。位于南闸街道北部,因境内蔡泾河得名。
15、北湖西。位于璜土镇中部,旧有万寿寺,寺西有万寿湖,该村位于湖的西北而得名。
16、戴庄。位于月城镇东部,以境内戴庄自然村而得名。明代就有凤戈乡戴庄村记载。
17、双泾。位于月城镇西部,以境内双泾河得名。
18、塘头桥。位于青阳镇南部,因境内有塘头桥自然镇而定名。
19、邓阳。位于青阳镇东南部,以辖区内邓阳自然村得名。
20、皋岸。位于徐霞客镇东北部,以境内皋岸自然村得名。
21、钓台。位于徐霞客镇北部,以传说中姜太公曾于此钓鱼而得名。明代就有凤戈乡钓台村记载。
22、勤丰。位于华士镇中东部,村名取勤劳得丰收之意。
23、三房巷。位于周庄镇中部,以境内三房巷自然村得名(卞氏祖先于明初由南京迁至老住基,后第三房儿子迁居此地,故称三房巷)。
24、山泉。位于周庄镇中东部,因鸡笼山南坡有山泉涌流、泉流村境而得名。
25、马嘶。位于新桥镇东北部,以境内马嘶桥而得名。相传宋代苏东坡骑马过蔡港木桥时,马惊猛嘶过河,后称该桥为马嘶桥。
26、雷下。位于新桥镇东南部,以境内雷下自然村而得名。因清代村境内建有砖楼,村落称楼下,年以谐音称雷下。
27、习礼。位于长泾镇东南部,以境内有习礼桥而得名。宋元明时就有东顺乡习礼村记载。
28、刘桥。位于长泾镇北部,以境内刘家桥自然村而得名。
29、赤岸。位于顾山镇东北部,以境内赤岸自然村得名。
30、氵国东。位于顾山镇北部,因地处北氵国集镇东面而得名。
31、石堰。位于祝塘镇中西部,因驻地在塘石堰而得名。明代江阴嘉靖县志载有西顺乡塘石堰。
自然村落(45条)
璜铜桥、五里亭、北湖埭、北居村、北潭村、省田里、承家墩、果园里、静堂里、茅场里、地铺里、球庄、后梅、四巷里、山城里、茶岐、殳桥、黄台、黄思巷、常泽桥、立埭、大坎、西贯庄、汇头上、薛家弄、王大坝、凤戈庄、沈家冲、杜典、须毛庄、石柱头、郭家基、南房巷、八字尖、门楼下、四本堂村、小庄圩村、蒲市里、周东庄、沈舍里、坞墩、颜家桥、西旸村、金鹅墩、孔西庄。
32、璜铜桥。位于澄江街道革新社区东部。村落因桥而得名,村庄西南边有座桥,建于元代后期,称为横塘桥、璜陶桥,后改称为璜铜桥。其村落元代称横塘桥,后改称璜铜桥、横大村。该村庄是城东地区村民上县城的必经之地,历史上是兵家必争之地,明清时期即是江阴城外一处屯兵要塞,是江阴最大村庄之一。
33、五里亭。位于澄江街道文富社区。清朝时在距城西五里处建的歇凉亭,称五里亭。村落位于亭旁因此而得名。
34、北湖埭。位于澄江街道新华社区。村庄因地势周围高、中间低,东、西、北面都有河道与外村隔离而得名。该村庄形成于明代早期,已有25代相传。
35、北居村。位于澄江街道谢园村西端。清顺治年间居氏先祖第11世孙居初宗率子女由常州戚墅堰迁居此地,形成村落。村以姓氏得名,南闸南居村为老大,北居村为老二,因而有北居和南居之称。
36、北潭村。位于澄江街道谢园村南部。村庄以姓氏得名,据传,年前该村因谭姓居住,相对于南闸镇的南谭村,定名北谭村。
37、省田里。位于澄江街道革新社区南。
38、承家墩。位于澄江街道工农村西北部。村庄西侧有一高出平地数米之土墩,旁边承氏聚居,故名。
39、果园里。位于澄江街道革新村东部。清光绪年间杨姓官商在此地种植大批果树,以此而得村名。
40、静堂里。位于夏港街道三联村境内,原为寺庙名,后形成村庄故名。
41、茅场里。位于夏港街道三联村境内,因村东有一条埂叫茅场埂,村以此为名。
42、地铺里。位于夏港街道三元村西部。南宋时,江阴东门往西15里延陵道上建有一个急递铺,东面叫地铺里属来春乡,西面叫铺头属于门乡,故名称一直延传至今。
43、球庄。位于利港街道江市社区西北部。宋时称仇庄,以仇姓为庄名,后误传为球庄,久而成名。
44、后梅。位于利港街道南部,南宋淳熙四年(年)在该地建寺,称报恩寺,俗称后梅寺,村以寺名。
45、四巷里。位于申港街道申南村委东南部距约米。因村庄中有四条巷子而得名。
46、山城里。位于城东街道洪流行政村东部。因村落四周均是山,取名山城里。明永乐年间,任姓村民从武进东州迁居此地,后清道光三年陈姓村民从晋阳迁居村东山坡上建舍定居,故有上山城、下山城之分。
47、茶岐。位于南闸街道观西村东南部。相传宋代秦望山三茅殿道观为传道,在此地挂旗,因旗与岐同音,称茶岐。
48、殳桥。殳,音shu。位于南闸街道观西村西部,黄昌河之南,海港大道东。建村时以殳姓村民得村名,元朝未年之后,村庄上已无殳姓,传说,当时张士诚与明将吴良在秦望山一战,殳桥村房屋被烧光、村民大多被杀,少数逃往他处,从此,便无殳姓。
49、黄台。位于云亭街道云亭村南部。因黄姓世居而得名,清初黄氏玉台公从江阴西乡迁居,名黄玉台村,年,去掉“玉”字,成为黄台村。
50、黄思巷。位于云亭街道毗山村东部。清朝早期,有黄氏四房黄从探从江阴青阳迁居朱家角,后因黄姓人丁兴旺,民国初年朱家角改名黄四巷,后又改称黄思巷。
51、常泽桥。位于璜土镇常泽桥村中东部,分为东常泽桥、西常泽桥,村以桥名。
52、立埭。位于璜土镇常泽桥村东北部。
53、大坎。位于璜土镇高栗村西部。据传,宋时有阚姓大臣受奸臣挑拨获罪,阚公阚婆逃难至此,并修建大阚庙,庙村同名(坎、阚谐音)。
54、西贯庄。位于璜土镇璜土村西南部。相邻有两个贯庄村,该村庄在西面得名。
55、汇头上。位于璜土镇汇南村中西部。村庄处西横河与浒井口河水流交界处得村名。汇头上古系商贸集镇,沿西横河北岸有一条老街,街上有钱庄、米市、百货、理发店、肉铺等,每逢农历三月十五,烈帝庙庙会更是热闹。
56、薛家弄。位于月城镇蔡庄村中西部。明永乐年间,薛鹏(字文远)从江阴城内太宁坊移居于此,筑室买田建村,距今年历史,薛氏建宅定居,大房宅南向,二房宅东向,三房宅北向,经繁衍宅增,村内成弄,故名。薛家弄有耕读诗书传家的传统,明弘治十五年,薛氏大房孙薛金高中进士,嘉庆二十九年,薛氏又一大房孙薛如淮高中进士。
57、王大坝。位于青阳镇桐岐村境内。该村庄是宋元时期形成的古村落,早先的聚居点在芙蓉湖边,依水而兴,元明之际,人口增多,逐步成为区域集市中心。村庄中间有条南顺塘河(后称桐溪河),两岸百姓(多数姓王)共筑一条石土混合的大坝,起名王大坝,村庄因坝而得名。
58、凤戈庄。位于徐霞客镇新街村东北部。以凤、戈两姓合而名之。
59、沈家冲。位于徐霞客镇东宏村西北部。系沈姓家族聚居于毗山西麓一方高冲地上而得名。该村成于明中期,由沈道义从上海松江迁居于此,至清乾隆年间,已成为大村大族,是江阴最大的自然村落之一,有多户,余人。村落古时布局有致。村最东面建有庵堂,称永庆禅寺,村西建有沈氏宗祠,当初规模宏大,始建于清乾隆年未嘉庆初年。
60、杜典。位于徐霞客镇红星村东南部。南宋庆元五年,驿递军事化,已成为东路驿道上的一个急递铺,据传因此地有大财主杜十万,故名杜店,后为地名典雅起见,乃以“店”之谐音“典”称之。
61、须毛。位于徐霞客镇新须毛村中部。须毛,宋朝沿袭至今,是明朝金凤乡二十五个古村庄之一。在村庄东南方有长五里的河浜叫“青龙浜”,浜的南岸有一个土墩叫“大洋墩”,从青龙浜到璜塘河,有须毛十八湾之说,状如游龙,村庄处于龙须位置,以此而得村名。
62、石柱头。位于华士镇华西六村西北部。元代因陆氏墓茔前竖有青石望柱,由此定村名。
63、郭家基。位于华士镇华益村南部。以郭姓居众得村名。据《郭氏宗谱》载:其南迁始祖为南宋时任江阴知军郭庭坚,卸任后隐居江阴东南乡。
64、南房巷。位于新桥镇政府南。始迁祖张盘歌为避张士诚之乱,于元未(年)从苏州盘门百花洲迁居于南新桥之南,垦拓成村,故称南房巷。
65、八字尖。位于华士镇陆新村西北部。因村庄地处太湖支流(清祝河),张家港(原应天河)两水系,呈“八”字形交汇而得名。清代年间,孙氏从老住基徙此定居,占地12亩,四周筑有石砌围墙,东北角建有两层更楼。太平天国时被焚仅剩更楼,又毁于年火灾。现尚存清代旧宅数楹,近颓废。
66、门楼下。位于周庄镇宗言村西南部,门楼下旧时称“小蓉山庄”,明正统年间小蓉山庄陈楚万有三子同赴京会考,皆中进士,此后陈氏兴建住宅,在门前左右立二大石柱,建成门楼,门楼下由此得名。
67、四本堂村。位于长泾镇刘桥村中部。该村庄原称袁家住基,为明朝中丞袁晞伐宅基,袁晞伐以格言“勤俭、读书、循礼、和顺”为治家之本,垂为家训,故称“四本堂”。后村名称四本堂。
68、小庄圩村。位于长泾镇习礼村西南部。初时因村庄小,且坐落在圩地里,故名小庄圩村,是原东新村委驻地。
69、蒲市里。位于长泾镇蒲市村中部。该村庄原多池塘、荒地,长满蒲草,历代村民手工编织蒲席,形成集市,称蒲市里。后长泾四房桥夏姓移地至此定居,即以蒲市里谓村名。
70、周东庄。位于顾山镇南曹庄村。元末明初,周氏十三世伯源公源定居顾山,至十七世慕庵公,买古塘王氏产业,析次子慎斋公,而形成周东庄。
71、沈舍里。位于顾山镇新龚村北部。以姓定村名,明清志载有“沈舍”。村庄内有周太太古庙,并建有戏台。
72、坞墩。位于祝塘镇北湾村西南部。坞墩又称赤石山,据传东汉、南北朝前,此处山上产红石(鸡血石),称西赤石山,有邬姓建村于西赤石山西而得坞墩之名。
73、颜家桥。位于祝塘镇石堰村北部。因建于颜家桥西桥堍,故以桥名定村名。
74、西旸桥。位于祝塘镇五福村东北部。解放前形成商品集市的自然镇区,解放后曾以西旸作为大队、行政村名,并是村委驻地。因靠近西旸桥而得名。明嘉靖县志记载:西旸桥在金凤乡。
75、金鹅墩。位于祝塘镇金庄村东部。相传古代有金鹅翔集墩上,故名。民间又一传说,靖难之役后,建文帝之妹金鹅公主逃到此地隐居,故名。
76、孔西庄。位于祝塘镇金庄村西南部。宋时,统制江阴军的武大夫孔垕,卸任后定居祝塘,即后来的孔西庄。孔垕去世后,朱熹在淳熙二年()写了《江阴始祖博文公传》。孔垕传之第十四代孔抃时,在孔西庄建造了孔氏宗祠,时间在明代万历年间。因村庄中有孔公祠,故名孔西庄。
街巷、道路(5条)
石子街、大毗巷、三官街、杨树弄、石皮弄。
77、石子街。位于江阴城内东南部。北起高明桥,南至五云桥,北连河东街。长米,宽3.4米。中间一律由青石条铺设。始建于明代,古时与运粮河平行,便捷的水路交通,使石子街成为一条商业繁荣的街道。有“三桥、三关、三庙、一堂”之说。过去此街住有几户石匠,制作石器,故取名为石子街。又说,因街面铺设石子而得名。
78、大毗巷。位于江阴城内东南部,东西向的典型江南巷道。东接东横街,西连青果巷,东西长约米,巷宽约4米。大毗巷与大巷是连成一片的居民区,大多为富绅家庭,因此,房舍都比较高大。沿用古毗陵县的古典,称之大毗巷。
79、三官街。原址位于城东街道办事处驻地西南0.5千米处。长米,宽6米。年,乡绅杨淦庆联络当地富户兴建丁字形街道,形成三官街面,当时马姓居多,故有“杨兴马街”的说法。该街曾有培善堂、猛将堂、土地堂等历史古迹。
80、杨树弄。位于长泾镇集镇北部。长米,宽6米。因原杨树弄北端有杨树河而得名。始建于明初,建成于清末。
81、石皮弄。位于青阳镇迎秀社区西侧,南北走向,长米,宽4米。因该弄原是由石板铺成,古后人称之为石皮弄。
桥闸、河港(17条)
板桥、平冠桥、通济桥、申浦河、百世桥、来凤桥、集善桥、高德桥、三元桥、广德桥、马公河、陆家桥、至公桥、兴寿桥、夏甸桥、犀带桥、积庆桥。
82、板桥。地处江阴城南部。位于花山路,跨应天河。明正统年间,为便利行人货运,于应天河上,建东西木桥各一座,分别称为东、西板桥,嘉靖四年(年),知县拨款将东板桥改建成石桥,取名广济桥,嘉靖三十二年(年),在抗击倭寇的战斗中遭毁。清乾隆四年(年),由乡贤邢大来等捐资重建,改名“迎福桥”。之后又大修几次,百姓习惯称之为板桥。原为石拱桥,年拓宽应天河后重建板桥,年改建,6年改建花山路,在原桥东侧30米许重建。现为大型桥梁,长米,宽41米,高10米,最大跨度米。
83、平冠桥。地处江阴城南部。位于环城南路,跨东转河,桥北侧建有朝宗门城楼,南侧为忠义街。明代成化16年(年),徐颐建,石址架木,称永安桥,俗称瓶罐桥,后谐音改成平冠桥,为南城门吊桥。崇祯十三年捐修,清乾隆三年重建,道光八年和同治八年集资重修。年拆除原桥重建,年进行了拓宽。
84、通济桥。位于申港街道申浦村境内。在延陵路上,跨申港河。寓通达济民之意。明洪武元年(年)建石拱桥,年拆除建水泥桥,并易名人民桥,年重建后复名通济桥。现桥长34米,宽12米,高7.3米,最大跨度25米。钢筋混凝土结构。
85、申浦河。位于申港街道中部。北起长江,南至西横河。相传楚相春申君所开,故名申浦。宋乾道二年(年),漕泾姜洗与知军徐茂疏浚申浦,开申浦口,易名申港河。原为弯曲窄小的小河沟,据史记,宋疏浚2次,明疏浚5次,清疏浚4次,民国疏浚3次,建国后拓宽疏深裁弯6次,现长5千米,河底宽7米,流域面积2.5平方千米。现西横河南,北起戴君桥东侧大牛河,南至梅家湾南侧,至常州界一段约2.1千米仍称申浦河。
86、百世桥。位于利港街道南部。在兴西路上,跨西横河。寓意“千载古桥,功则兆年”,故名。古代为石墩条石平桥,称北西桥,因过道者多,亦称百师桥,年改为有肋双曲桥,年翻建。改建平板,现长46米,宽28米,高8.米,空心板梁结构,最大载重量吨。
87、来凤桥。位于澄东街道东部,仓廪老街南侧。在山源路上,跨石牌港。因传说有凤凰飞过曾在这里歇息,故名。原是一座古桥,为金山石条石桁桥。年5月为建山源路重建,1年2月又拓宽重建,现桥长25米,宽8.4米,最大载重20吨,为水泥双曲拱桥。
88、集善桥。位于南闸街道西北部,在市河上,东接东新街,西连河西街。古来以修路建桥为行善之举,因而得名。初建于明景泰年期(),正德2年重建,崇祯5年大修,清同治8年重建,原为石拱桥,年改建为石条平桥,年易位重建水泥桥,现桥3年翻建,长10米,宽9米,钢筋水泥桥。
89、高德桥。位于璜土镇高栗村师古墩自然村东南侧,在扬子大道上,跨团结河。村桥同名。原为金山条石单孔平板桥,9年移建为砖石平板桥,沥青桥面,现长20米,宽40米,高7米,最大跨度16米。最大载重量50吨,砖石结构。
90、三元桥。位于青阳镇市河(老锡澄运河)南端,万源布厂东侧,南街街梢西侧。跨市河。建于明嘉靖六年(),由江阴知县张集筹资建造,名南新桥;明万历四十七年(),因系江南东乡学生赴考的必经之桥,愿考生连中三元,故改名三元桥;清康熙年间,由马之虬、陶禹贤捐资修建;乾隆二十三年()和咸丰元年()又两次重修;民国8年由葛凤池等出资重建为石拱桥。现桥长34.5米,净跨11米,拱顶高程10.8米,顶面宽3.5米,底阶宽4.5米,东坡石阶36级,西坡石阶39级。
91、广德桥。位于青阳镇新安村串跳头自然村东侧的里新河上,寓广施善德之意而名之。桥始建于明代,清雍正六年()由潘、卢、唐三家乡贤出资重造,故民间称其为“潘卢唐桥”。为青石夹花岗岩的单孔拱桥,全长18米,净跨6.7米,桥面宽3.4米,拱顶高程6.7米。坡面台阶既狭又平,民间有“三寸金莲跑二寸台阶”之说。
92、马公河。位于徐霞客镇马镇集镇,现为白屈港河马镇段。南北走向,南接圣塘河、北接璜塘河。年9月10日,马镇人民公社成立后。为改善交通,方便百姓出行,决定开挖此河。年10月动工,年元旦竣工。全长2.35千米,河底宽25米,河口宽45米。年11月白屈港河第四期拓浚时,将其纳入白屈港河。马镇人民公社是当时江阴全县最早成立的人民公社。作为纪念,起名马公河。
93、陆家桥。位于华士镇陆桥集镇境内,旧有陆家桥跨老应天河,建于明代,为单孔石拱桥。20世纪80年代,为辟建农贸市场,河被填平、桥面拆除。
94、至公桥。位于周庄镇周庄村境内,跨张家港河。明万历年间,有朱家在周庄浜上独资建造木桥,称朱公桥。清初改建成拱形拾级石桥,改称至公桥。年开挖张家港时拆除。年重建此桥,更名周庄大桥。年8月重建,复称至公桥,桥长65米,宽9米,高7米,最大跨度55米,钢混结构,最大载重量20吨。
95、兴寿桥。位于长泾镇泾南村境内,跨长泾河,北接虹桥北路,南连虹桥南路。明万历年间,在长泾河西建木桥,取名兴寿桥,俗称红桥或虹桥,其后多有兴废,至解放后仍为木板桥。年长泾市河拓宽被拆,年重建水泥混凝土双曲拱桥,7年10月改建,仍称兴寿桥。长30米,宽17.5米,高7米,最大跨度30米,最大载重20吨。
96、夏甸桥。位于长泾镇刘桥村北部,跨张家港河,在通港路上。因桥附近有夏甸自然村,故以村名得桥名。桥始建于清雍正年间,为跨南长河(现张家港河)之木桥,历代屡有兴废。年重建钢筋混凝土桥,9年又扩改建,年竣工通车。桥长米,宽10.4米,高7米,最大跨度63米,混凝土预制结构,最大载重10吨。
97、犀带桥。位于顾山镇顾山社区境内,跨里岸河,东西接西街。桥为纪念昭明太子所赠犀带而建,故名。清嘉庆十年始建,光绪二十五年(年)重建,年再建。是顾山保存完整的一座古桥。
98、积庆桥。位于祝塘镇建南村东北部,东西走向,连接积庆街。积庆桥原名筑塘桥,于景泰年间坍塌,天顺元年()徐震改建于旧址东边1里许。嘉靖十九年(),徐治把木桥建成了长条石的平桥。万历四十年(),孔抃将其改建成了石拱桥。乾隆甲子年(),祝塘地方乡绅孔传球、孔继圣、姚学文、华风翼劝众重新募建了筑塘桥。民国初年,祝塘人方寿颐、王明秋等人又捐资重建,并改名积庆桥。俗称南石桥。年,为拓宽河道,拆去拱形石桥,重建可行轻型机动车的环梁水泥桥。年改建成现在的仿古石桥。
早在四年前年9月期间,江阴市首批历史地名保护名录已经“出炉”,共收录了五大类条能够代表地方特色、具有深远影响力的经典老地名。江阴市首批历史地名保护名录行政区域32个1、江阴。地滨长江之南,故名。梁敬帝元年()废暨阳县、置江阴郡,郡治君山之麓。元至正二十七年()复建置县,建县史近两千年。域内已有年人类生息史、年文明史、0年筑城史、年文字记载史和多年街坊史。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撤县建市(县级市)。
2、澄江。《江阴军志》俞巨源序载:“大江自京口(今镇江市)来,委折而南,浩漾澎湃,势益壮越,数百里聚为澄江之区”,又南北朝诗人谢眺有句“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故江阴别称澄江、澄川,简称“澄”。因原城池形似莲花,又称芙蓉城。
3、暨阳。江阴位古暨湖之北,故旧称暨阳。西晋太康二年()置毗陵郡,自毗陵县分出暨阳乡,并从吴县、无锡县划出部分土地,建置暨阳县,为江阴郡前身。
4、延陵。江阴古域旧称延陵,素有“延陵古邑”美誉。春秋吴王四子札三让王位,避耕于申港南舜过山下,后受封于此,卒葬申浦河西,人称延陵季子,为江阴人文始祖。后孔子曾为季子墓书“十字碑”。秦属会稽郡延陵乡。
5、春申。战国楚相春申君黄歇有盛名,江阴为其封地,故素有“春申旧封”之称。他拓农田、兴水利、凿港口造福于民,民感其恩,黄山、君山、黄田港、申港等因其而名,君山南麓“春申旧封”牌坊因其而立,君山西麓为其筑衣冠塚(黄歇墓),今为江阴市文物保护单位。
6、要塞。江阴历为军事要塞之地,素有“江海门户”、“锁航要塞”之称。
7、云亭。位县城东南十里定山南,曾有一亭,常见白云缭绕,故名。宋时形成市集,清初建制为镇。域内有新石器时代佘城遗址,系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8、南闸。宋天禧间(-)因建水利设施下闸而得名,素有“长江南下第一站”之称。明万历间改为“南闸”,至今已逾四百年。
9、石牌。因长山飞跨入江平如筏,而筏与牌谐音得名。晋时这里是暨阳县石牌城,唐为江阴石牌寨,清乾隆时形成集镇,民国以来经常作为乡镇,区域名。
10、山观。原名三官,因有三官殿而得名。清初起历来为乡镇建制域名,年更名为山观。现为城东街道所在地。
11、璜土。原名万安桥,又称黄土桥,地因桥名。宋时已形成利城市集,设黄土急递铺,民国初年改为“璜土”,寓意土美如玉。现为江苏省百强镇之一。
12、利港。原称渔浦,当地人因渔港而得利,故名。明末设利港寨,置巡检司。今有汽渡、发电厂等大型基础设施。
13、申港。古称申浦,因楚相黄歇开凿申浦河导江南流并建港口而得名。宋即建制为镇。域内有季子墓,系江阴市文物保护单位,又是中国近代图书馆之父缪荃孙故乡。
14、夏港。古称夏浦,史载“相传禹迹与所经故名”。境内有万安桥、吴孝子牌坊、渡江烈士陵园、吴文藻与冰心故居、朱杏南故居等,均系江阴市文物保护单位。
15、石庄。因位于海运古道,为沿港交易而立桩供泊靠,始称“石桩”。明万历间()建石庄桥,改称石庄。境内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高城墩,系江阴市文物保护单位。
16、青阳。晋道教“净明祖师”许逊,号青旸,于此建寺布道。地因人名“青旸”。后渐成市集。年10月改为“青阳”。域内有南楼新石器时代遗址、悟空寺、凌统墓,有宋代“五世其昌”的葛氏家族,是著名工商业家薛福基、葛凤池、洪念祖的故乡。
17、峭岐。宋元时名“萧岐”。元明时形成市集,名“峭岐”。清初建“萧埼镇”,道光间更名“峭岐镇”。今属徐霞客镇。
18、璜塘。相传有凤栖于慈云寺,遂取“金凤”乡名。域内有黄溪河,时名“黄塘”,后改“璜塘”。清康熙间建制乡镇,今属徐霞客镇。
19、马镇。宋庆元间江阴设驿道、建急递铺,东路经此,以为往返马匹驻歇地,遂形成市集名“马镇”。域内徐霞客故居及晴山堂时刻系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今属徐霞客镇。
20、月城。南北朝为护卫江阴郡治夏城而筑舰浦城,建月牙形城堡,时称月城。建制镇史近千年,系抗清英雄黄毓祺故里,是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21、桐岐。原为古芙蓉湖一隅,经围湖造田,唐宋间村落名“峒錡”,明时名“同岐”,后市集称“上信里”“上脸里”,元、明称“桐溪里”。晚清更名为“桐岐”。
22、华士。古称花墅,后名华墅。宋元间为江南棉花交易集散中心,称“花市”。因集镇位于白龙山、砂山南麓,别称龙砂。年10月更现名。域内有东吴名刹泰清寺、当代名村华西村,出过名中医“龙砂八大家”、承淡安、钱惪、黄宝瑜、姜君辰等名人。
23、陆桥。明天顺年间陆观舍建桥名陆观舍桥,地因桥名称陆家桥,简称陆桥,又称绿葭桥。有建制乡镇史,1年6月同华士镇合并。
24、周庄。域内有良渚文化遗址陶城、崧泽文化遗址龙爪墩、吴王八子墓伞墩等距今六千余年。孔子弟子言偃曾于此施教。明时成市集,正德间为周姓庄园,遂称现名。
25、长寿。古称安阜、永安。晋太康二年()设暨阳县,为县治所。宋时改称现名,设巡检司驻此。-1年为建制乡镇,1年6月同周庄镇合并。
26、新桥。系古湖堰塞成原,聚民建村,宋元时称“新桥里”。明时蔡港河建“南新桥”,两岸渐成市集,地因桥名,为乡为镇,后改称现名。今以“毛纺之乡”著称,为江苏省首个国家园林城镇。
27、长泾。古为“东舜城”域,吴文化发祥地之一。境内有泾里河及东、西泾河。域因水名,称“三泾里”,宋元间形成市集称“长泾市”。清康熙间建制为“长泾镇”。有梁武堰遗址,是明代针灸医术高超的夏颧及缪昌期、上官云珠、张大烈等名人故里。
28、河塘。明代建“何宕桥”,地因桥名。曾名“河宕桥”、“荷塘桥”。清末易名“河塘桥”。年建制为镇,1年6月与长泾镇合并。
29、顾山。古为吴楚通衢,境内一山,俗称三界石,又名“龟山”、“孤山”。南梁形成市集,山名“顾山”,地因山名。清康熙间建制为镇至今。有古红豆树、昭明太子遗迹、香山寺等。
30、北漍。古为暨阳湖一隅堰塞而成,宋元间形成村落,明中期成市集名“北角市”,清初易名“北漍”。民国间建制为镇,至3年11月与顾山镇合并。
31、祝塘。域内水网密布,宋时围塘筑堤成市集,故名“筑塘”。后易“筑”为“祝”。清康熙间建制为镇至今。有徐霞客祖居、施耐庵塾师遗迹,曾是澄锡虞边区抗日游击根据地中心区,建立过专署、县、区抗日民主政府。
32、文林。古为“西舜城”域。宋时村落名“门村”,为包氏聚居地。乡民好学,因“文人如林”而得名。宋明时为西顺乡。清康熙年间设镇,1年6月与祝塘镇合并。
街巷道路13个1、司马街。因街中原有纪念明代兵部尚书徐晞的大司马牌楼(坊)而得名。传其域始建于南梁,历史悠久。有一定纪念意义。
2、忠义街。位南城门外,明时称南门街,抗清守城81日后改称河西街,民国间更名南外大街。南城门上悬有“忠义之邦”匾。抗战胜利后改名忠义路,俗称忠义街。
3、青果路。明朱元璋体恤开国功臣,特以水果专卖权赐于陈侯(陈清),准其于府第来昭坊经营,得名“青果巷”,今称青果路。
4、锁巷。明嘉靖二十七年()市桥南设御膳厂、咸晒所,称所巷,亦称南锁巷。巷北有古井,圈口有铁锁链,称北锁巷。连称南北锁巷,沿用至今。
5、都督坊巷。原为钦贤坊。宋都督张英护驾宋高宗南渡有功,后入籍江阴定居于此。为赞扬其功勋,建“宋都督张公家庙”,遂更现名,沿用至今。
6、刘伶巷。西晋“竹林七贤”之一沛国人刘伶,善酿,时称“酒圣”,宅居与墓葬于此,巷因其名。
7、布政坊巷。巷建于明代前,因布政司设此而得名,沿用至今。
8、庙巷。明洪武年间(-)江阴侯吴良将古演教寺改建为江阴最大的城隍庙(已消亡),寺庙前建有街巷宽阔的主要通道,故名。年改为司马街14弄。
9、三元坊巷。光绪二十八年()壬寅秋试,江阴一科中举10人,巷中子弟占其二,加前期所中解元是谓“连中三元”,于巷口立“三元坊”石牌坊,遂得现名。
10、高巷。因巷内有高家祠堂而得名。域内多史事古迹,如元时养济院、民国习艺所、吴增元办华澄厂和江阴电话局、吴汀鹭故居(曾为国民党江阴要塞司令部)及唐公祠等。国民党江阴要塞司令部为江苏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唐公祠为江阴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11、仓湾。位县湾街西。宋元间官府于此建大型积谷仓库“和丰仓”,河上桥名仓桥,桥下河道有一湾。久之得名仓湾,沿用至今。
12、朝阳关。江阴古城东门名“春晖”,始建于南宋绍定二年,明正德三年于其外建屯兵防倭之关寨,称朝阳关,系江阴第一关。
13、青龙巷。位申港,原为季子庙旁小巷。传康熙南巡曾至此瞻仰过季札塑像和季子墓,后改称现名。
桥闸、河港22个1、杏春桥。古桥木质,跨郑泾河,东岸遍植杏林,故名。传三国时建。明代称“文明桥”,清时叫“文富桥”,民国间复用原名。年重建,跨锡澄运河。
2、浮桥。古桥木质,跨黄田港,清顺治十六年()建,桥面中部桥板可吊起,以放船行,故称浮桥。宣统六年()重建后曾易名普惠桥。年黄田港大桥建成后拆除。
3、五云桥。位江阴南门外。明万历年间(-)建桥落成时,正值落霞满天,五彩缤纷,遂取吉祥之意名“五云桥”。系江阴市文物保护单位。
4、八字桥。位忠义街南,跨郑泾河口。端明桥建于明万历三十六年(),与驻节亭前高明桥,合呈“八字”形,故名。今存端明桥。
5、黄田港。黄田港,始建于秦汉以前。宋志称:黄天港系春申君开以溉田,故名。今称“江阴港”,已成长江黄金水道上的黄金港口。
6、定波闸。宋大观四年()于旧黄田闸址北移百步建新闸,明初设闸官。清康熙间闸桥堍建双层镇水禅寺,谓“庙上庙”。雍正间闸底加筑石坝,称“桥上桥”,并以“定波”命名,沿用至今。
7、虹桥。原跨暨阳河,名宾鸿桥,建于明崇祯年间。传夏雨后常有彩虹现其上,遂称虹桥,沿用至今。近域原是宗教活动重要场所,曾为学署书房。
8、金童桥。已有四百多年历史,为自然镇名、乡、村行政区域名,有较高知名度,悦耳上口,受众欢迎。
9、仓廪桥。因清代中叶在此建储粮军火仓库得名,并形成集市,年后常作为乡和行政村名。
10、骆驼桥。初建于宣德年间(—),历经沧桑,几度改建,桥名响彻几百年。
11、万安桥。古石拱桥,跨夏港河,宋绍定年间初建,后多兴废。明称延陵桥,清末改用现名。1年加固整修,系江阴市文物保护单位。
12、虞门桥。明诗《陶庐五忆》赞隐士焦丙“白云何处访虞门”,虞门由此而来。焦丙为朱元璋落发为僧时的从师,后辅朱得国,独其不求富贵而隐此。
13、双桥。位月城双桥古山塘河上,始建于明天顺七年(),由里人黄襄牵头、乡民捐资兴建。是俊逸秀美的单孔圆孤薄顶青石拱桥。系江阴市文物保护单位。
14、迎秀桥。原名北新桥,位青阳镇北街梢,明万历间江苏学政衙署移驻江阴,常州府六县考生往返经此时,泊岸进文昌殿、凝秀庵焚香祈佑、还愿许愿,久之遂称“迎秀桥”。
15、胜水桥。明万历间徐宏祚建石桥于沈塘河上,取名“胜水桥”。它留传了唐宋建桥风格,曾是徐霞客外出探险考察时的发舟地和回归地。系江阴市文物保护单位。
16、硕桥。位华士镇北。古有小桥十座,统称“石桥”,地因桥名。宋成市集,明嘉靖间为建制镇,曾设寨驻军。年更为现名。
17、凝秀桥。位华士镇东,古桥单孔石拱,跨泰清河,建于明代,借“凝住秀气”意命名,为“龙砂八景”之一。年就近重建,仍用原名。
18、马嘶桥。位新桥镇北。宋有木桥年久失修,传苏东坡受命赈灾,骑马至此时,策马扬蹄长嘶,一跃而过。后人感其德而重修成石桥,取名马嘶桥。系江阴市文物保护单位。
19、苏墅桥。位新桥镇苏墅村,跨蔡港河。因苏东坡(-)在此置田园庄宅而得名。清顺治五年()陶尚虞及子孚尹重修,桥成,遂煮粥赈饥,时呼“活人桥”。民国九年()重修。
20、郁家桥。位新桥镇。宋元称“郭舍里”,明成市集。嘉靖间郁氏族人建石桥跨泰清河,初名“顺湖”,后称现名。
21、河湘桥。清康熙间建木桥跨文林富贝河,名何相桥。民国初改建为石桥,桥柱联句首为“河”“湘”二字,地因桥名,后沿用成现名。
22、梁武堰。位长泾镇。南梁武帝(-)钦派昭明太子与民共商,于西泾河上筑坝18座,作用巨大。后称梁武堰,是古先民创造力的历史见证。今遗址尚存,系江阴市文物保护单位。
乡村居民点28个1、同兴里。位城北,曾为历代长江水师协镇衙门官员聚居处。辛亥革命后该处15户人家仿上海里弄制式重建,题名“同兴里”,沿用至今。
2、贯庄村。贯庄,早先称钱庄,清代时改为贯庄街。有沾宝地之灵气,聚商家之财气之意。
3、双牌村。因古时有两座牌楼而得名。清设有双牌镇,解放后设有双牌乡,后为行政村。
4、涂镇村。唐代至明代形成的商品交易繁华集市,清代衰落,素有先有涂镇后有南闸之说。
5、芦岐村。古村落名,有唐代乌窠禅院及放螺池古迹,还派生出芦岐山山名(秦望山西段)。
6、季庄。传说起建于春秋时期,因吴王母姓氏得名。曾发现有重大历史古迹,为城东地区的大村、名村。
7、葫桥村。位夏港南。曾是明开国将领吴良、吴祯兄弟御赐庄田。明万历间建石桥跨夏港河,名柴葫桥,亦名吴桥,清改称葫桥。地因桥名,沿用至今。
8、西伍村。相传春秋时,楚伍子胥逃难至此得一饭。胥为吴王阖闾宰相后重金还愿,百姓念其诚信,在村西建伍相庙,故名西伍村,又称石人头村。
9、缪家村。位申港东,缪姓族人聚居地,缪燧、缪荃孙等名人辈出。清康熙间缪燧为官清廉勤政爱民,卒于任,定海民众筑衣冠冢,并随护灵柩至澄,乾隆间又送赠“避火石”,见证两地情谊。
10、黄丹村。黄丹港口(早称立埭港)纡弯曲几与天生港口接,清咸丰年间渔民在此栖息聚落,名“黄滩”,滩里话“丹”“滩”同音。
11、利城村。位璜土街东。《太平寰宇记》利城在奉国寺南,春秋战国时筑,名若溪城。唐武德三年()置暨州于江阴县,复分利城,故地为利城县。
12、篁村。篁村街始建于宋嘉佑(年)年间。康熙三年()为江阴前周镇。年10月建篁村乡,璜土建镇后为行政村。
13、泗河口。位青阳桐岐。古芙蓉湖经人类活动湮塞,村落形成于四河交汇处,得名“泗河口”。自清康熙间建泗河乡,有建制乡镇史余年。
14、树家村。位青阳桐岐。元江阴路守将李八撒(蒙族)葬此,称“檀树坟”,后裔依俗守祀,渐成村落。明初改称现名。为江阴蒙古族裔最大聚居地,见证民族斗争史、融合史,有文化与社会认识意义。
15、北渚村。位徐霞客镇西南,古称“博潴”。宋庆元间江阴驿道西路有后马急递铺,经此南通无锡,久之成市。后简为“北渚”。
16、湖塘里。位徐霞客镇东南。宋庆元间江阴驿道东路有杜典急递铺,日久成市。附近河塘错综,遂名“湖塘里”。
17、南旸岐。位徐霞客镇璜塘河南,明徐麒、徐景南父子垦荒筑舍成村,名南旸岐。是徐霞客出生地。今为“徐学”研究基地、文化旅游胜地。
18、华西村。位华士镇西,域形似扇,0.96平方公里。年建村,经50余年发展,从一个“茅草棚,泥垛墙,每人一天半斤粮”的小村庄,发展成为物质、精神双富有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典范。誉为“华夏第一村”“天下第一村”,
19、龙砂村。龙砂为华士别称,因其域西有砂山、东有白龙山而得名。“龙砂”之称藉唐代杜审言古诗流传至今。村借此名。
20、沙湖里。位华士镇北。传春秋时伍子胥奔吴经此地,曾于塘边得民恩。后此村名“胥湖里”,宋时曾称“沙湖庄”,再演变为现名。
21、莫城弄。位长寿南,因汉将莫宠筑城御敌而得名。西晋太康二年()为暨阳县治所。现仅存高2米、长多米土城基及部分护城河残迹。
22、宗言村。位周庄镇北。公元年前后,孔子七十二弟子之一的言偃来此兴学施教,深受爱戴。言子去后,乡民建言子祠纪念。清晚期得名“宗言乡”,沿用至今。
23、陶城。位周庄镇北,系新石器至春秋时代陶瓷古窑遗址。城高4米,广百亩,年科考鉴定为江南青莲岗、良渚文化类型。系江阴市文物保护单位。
24、陈家仓。位周庄镇,原名葛五房庄,始建于宋。元末称吴庄,明后聚居陈姓,更现名。中国革命早期领导人陈叔璇、陈宇中(即蒋云)出生于此。
25、红豆树下。位顾山镇东,原称“红豆树坞”,传南梁昭明太子于此手植红豆树而得名。因唐王维红豆诗而蜚声中外。俚语“坞”、“下”谐音,成现名。
26、南漍。位长泾镇东北,系古湖堰塞成原,农渔发达,宋元见村落,明正德年间形成市集,名“南角市”。年曾建制为“南漍”乡。
27、大宅里。位祝塘镇。元时徐霞客先祖千十一迁此,耕读传家,名梧塍里。至明徐家富甲一方,建宅藏书,赈灾助边,义名广布。时人渐以“大宅里”称之,沿用至今。
28、沉铁十八湾。文林境祝塘河有段河道曲曲弯弯,名十八湾。明嘉靖七年()倭寇多次来犯,乡民愤恨,于河心栽下相互链接的尖头铁桩,倭寇船毁人亡,终被全歼。遂改称现名。
名胜古迹、寺庙20个1、江苏学政节署。位城域中心,江苏学政使驻跸之地,始建于明万历四十二年(),曾被誉为“江南第一衙署”、“江南官署之冠”。系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2、中山公园。始建于北宋皇祐五年(),名万春园,后曾改称“清机园”、“季园”、“寄园”,曾为江苏学政节署后花园。民国19年()为纪念孙中山视察江阴而更现名。系江阴市文物保护单位。
3、兴国寺塔。江阴标志性建筑,始建于北宋太平兴国年间(—)。民国直奉混战塔尖受损,成钢笔尖形,6层以下仍为宋时原物。系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4、适园。位城区南街。清咸丰四年(),县城望族、山水画师陈武金于此置地构建,历八载而成,谓无意为园而适之,取名适园。被列为我国现存百座著名私家园林之一。系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5、江阴文庙。孔子祭奠地。宋初曾在江阴观风门外建文庙,景祐三年()迁建今址,形成左学右庙、规制大备的建筑群,占地.8平方米、建筑面积.79平方米。系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6、南菁书院碑刻。著名学碑。始建于年的南菁书院,头期院舍落成后勒石,共六方,砌东隅廊间。有书院掌教张文虎的《南菁书院记》、黄以周的《南菁书院讲学碑记》、山长黄体芳颁布的“南菁书院记”及财经纪律等。系江阴市文物保护单位。
7、刘氏故居。刘半农、刘天华、刘北茂三兄弟出生成长纪念地,位江阴城内西横街,典型晚清江南民居风格,是其曾祖于清末所建,距今余年。系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8、杜康墓。位杜康路东端,有池有墓。曾于此出土“古酒圣杜仲宁之墓”碑。年重修杜康墓,年筑六角亭于其上,碑立亭中。
9、祁头山遗址。位澄江街道贯庄村南,属马家浜文化类型,是江阴境内发现的最早的古文化遗址,距今已有多年历史,被列为1年中国25项重大考古发现之一。系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10、佘城遗址。位云亭花山村高家墩,呈圆角式矩形,南北长米、东西宽米,占地32万平方米,距今约0-0年,是目前发现的长江中下游最早的古城遗址。系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11、苍墩。村有南朝梁敬帝萧方智古墓、护陵河、苍山寺。萧方智:南朝梁元帝第九子,梁末代皇帝,陈灭梁,萧被封江阴王。系江阴市文物保护单位。
12、高城墩。远古高台墓地,位石庄境。墩高10米,原径超百米,村因其名高城墩。-0年间考古发掘证明为良诸文化遗址,系江阴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13、伞墩。位周庄镇北,初名繖墩,战国吴王第八子繖安葬地。后因墩上林木葱郁如伞盖而称现名。墩高14.5米、墩围米,系江阴市文物保护单位。
14、徐霞客故居。位马镇街南,始建于明,距今约四百年。现占地平方米、建筑面积平方米,正厅名“崇礼堂”,院内有徐霞客所栽罗汉松。系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5、晴山堂石刻。晴山堂为徐霞客于明泰昌元年()所建,将先祖传留下来和自己恭请所得的元、明大家书文手迹,勒石刻碑,砌于堂内,现存碑石77块,含诗文题记等94篇。系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6、悟空寺。位青阳镇东。南梁时称“招隐院”,南唐李璟资建华藏塔。宋太平兴国间赵匡义御笔题赐“悟空寺”。3年塔基出土唐代泗州大圣(观音菩萨原身)舍利子,震动佛教界。
17、九莲禅寺。位于花山南麓,初建于西汉,后建于宋代的古寺庙,5年重建。现为江阴市较大的宗教活动场所之一。
18、后梅寺。位于西石桥街,史誉为皇家报恩寺,敕建于宋淳熙四年,明洪武五年再修建,改名“后梅寺”。向来有以后梅(寺)谓西石桥者。
19、崇圣寺。崇圣寺依前栗山而建。有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组成。“崇圣寺”门前有一方石碣,上刻“陈毅元帅演讲处”。系江阴市文物保护单位。
20、盘龙庙。位于石庄境内的盘龙山顶有龙王庙,内有千年古银杏树。山下新、老桃花港河于此汇合,逶迤入太湖。
保护好地名
让文化有立足点
让乡愁有落脚点
.
.
.
END
近期精彩文章
(可点击阅读)
江阴曾有7座以上古代城堡,你知道几座?
国庆江阴游│寒露?摄行
一眨眼,北门小岛启动搬迁已经九年了!
我想一直走下去,留住江阴的乡愁……
了不起,这个“江隂人”收藏三万张地图!
乡愁江阴出品
丈量江阴生态视角人文关怀
支持原创以情暖人以文抒忆
长按上图识别北京白癜风医院好不好治疗白癜风的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