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桥人的生活习惯历来以简朴著称。建国前,吴桥民间一般在居住上重“可住、实用”;在饮食上则讲究“细粮俭用,粗粮细吃”;衣着追求的是“经济耐穿”。日常作息虽有“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之说,但为生存计,许多人终年日夜奔忙,起居多无定时。建国后,吴桥人的生活习惯有了很大变化。尤其改革开放后,衣食住等变化很大,人们外出日益增多。
服饰旧时,吴桥县人的生活水平低下,穿着简单,一律穿自家纺线、自家织布、自家裁剪、自家缝制的土布衣。大闺女小媳妇人手一个针线筐,时刻不离手。天天不是搓绳子,就是纳鞋底。老婆婆也不得闲,每家每户的穿戴也只能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所以,过去吴桥人的衣着,只注重宽大结实耐穿,没有时尚和潮流。村内差不多每家每户都有织布机,一般人家以家织粗布为主要衣料,用染料染成黑、深蓝、浅蓝等色,做成便服。一般人家男人是对襟褂子、裹腰裤、白布袜、圆口布鞋,女人是大襟褂、裹腰裤、扎腿带、花布鞋。由于生活较紧,村民穿衣常常是穿得补丁摞补丁。天冷了,单衣再添上一表,填上棉花做成棉衣;天热了,再取出棉花做成夹衣。一般人家没有两套衣服,有事出门或陪客,借衣服穿是常有的事。洗衣服,也常是晚上脱下来洗了、晾干,第二天接着穿。年至l年这十几年间,是穿衣最困难时期,每个人每年由国家发给7尺布票,只够买一条裤子。那时全家人的布票,只给小孩和青年人用。直至l年以后,国家生产出“的确凉”、“尼龙”等人造纤维后,穿衣所用的布才有了缓解。到了二十世纪80年代,随着生产的发展,生活逐步好转。穿棉衣,往往为暖和里边套秋衣,为整洁外边套外罩。不管男女,谁至少也有三四身衣服可以替换。衣服打补丁的也没有了。样式男的多以中山装、西装为主。女的衣服样式就更多了,但大翻领是主要的,鞋多是松紧口鞋,袜是尼龙袜,头戴方围巾。进入新世纪,生活迅速提高。衣服布料高档化,衣服样式和着色多样化。男人的衣服以西服、夹克衫、牛仔服、羽绒服为主。中青年人已不习惯戴帽子,只有老年人,穿中山装,冬天戴帽。女人衣服则是五彩缤纷,样式多种多样。
清末,境内城镇成年男子多半穿布长袍,腰系长蓝绿长巾,略有身份者,则穿长袍马褂。农民平日多穿大襟上装,故春秋冬季有“对襟衣服不暖和”之说。民国以后,读书人开始穿学生装、中山装。
长袍。是清代民间较普遍穿用的一种服饰。长袍有单袍、夹袍和棉袍之分,单袍又俗称“大褂”。吴桥民间流行的长袍式样是右大襟式,左右两开禊。长袍在其流行的过程中也有较大的演变。清朝初期的长袍又肥又大,长及脚面,并且没有领子,穿时,须别加领衣,此种服饰无禊。清朝晚期,长袍则演变成又短又瘦,并且加上了立领。长袍大襟所遮住的部分称为“掩襟”,有长掩襟也有半掩襟。最初,长袍上都不带口袋。民国以后,在长袍的掩襟上普遍安有一个口袋,便于盛放手绢等小物品。旧时,无论是商人、官僚、文人,还是平民百姓,只要稍有些“脸面”的人,长袍是必备的服饰之一,它既充当了礼服,又是日常生活中所不可或缺的服饰之一。建国后,长袍才逐步匿迹。
马褂。一般是套在长袍之外穿用。它身长齐脐,袖长齐肘,四面开禊。马褂的面料都采用绸缎,有棉的,也有里边挂皮毛的,冬天时套在长袍外面穿用,既方便实用,又可御寒。清代前期的马褂,式样有一字襟、对襟、琵琶襟和大襟之别,袖子又短又肥大,袖口齐平。清代末期,则只流行对襟式样,且袖子很长,一般要齐到腕部,身量也变得很紧。长袍与马褂配的穿法已成为清代男子服饰的一种模式。
坎肩。又称“马甲”,昔日多套在长袍外,一般是对襟,无领无袖,男女老少皆可穿用,坎肩也有琵琶襟、对襟和大襟等式样,其中以对襟最为普遍。其质地包括单、夹、皮、棉、纱诸种。由于坎肩的装饰性和实用性强,所以一直流传至今。
袄。是一般劳动者常穿的一种服装,分单、夹、棉等,平时劳动或一般活动时穿着极为方便,实用价值很高。因此,这种服饰一直流传至今。
裤。是与袄相配的服装,有单裤、夹裤、棉裤、皮裤之分,样式以大档裤为主,俗称“丐裆裤”。裤的样式有西裤、筒裤。上世世70-80年代,裤型出现了瘦腿裤、喇叭口、直筒裤等等,质地有棉布、化纤、毛料等。20世纪80年代以后,西方牛仔之风传入中国,各种款式的牛仔裤以其观赏性强和实用性强而风靡一时,尤其受到年轻人的青睐。
沙土裤。吴桥民间给初生婴儿穿的还有一种叫“沙土裤”,具体做法是把沙土用细萝筛一遍,去除沙土中的杂物,放在太阳下暴晒,用时取适量的沙土放在一个铁制的容器里放在火上烧,直到土烧的沸腾,这样做一是把土中的水分烧掉,以便更能吸水,二是把土中的各种致病细菌杀死,等沙土的温度降到和人的体温差不多时,就装入一个专门为婴幼儿做的裤子里,把小孩放在里面就行了,小孩子的拉尿都在沙土里,早晚各一次即可,等小孩子大了,拉尿多了,可以增加次数,如果小孩再长大白天抱着出来就不用穿沙土裤,只在夜里穿就行了。就是这种沙土裤无论是男孩子,女孩子用,小屁股永远都是干干净净。小孩子是很喜欢新沙土的,每次哭闹时或者大小便了,换上新沙土就手足舞蹈起来,哭闹停止,大人们又可以干活了。小孩子比较胖,腿部容易出汗,肉的褶皱部分容易发红,农村叫做“腌了”,这时候,只要撒点沙土很快就会好。土裤子除了有点“土”之外,有现在的尿不湿不可比拟的优点。
吴桥民间儿童喜欢穿着绣有老虎、猫、狗、猪形象的鞋,俗称“眉眼鞋”,或分别称以“虎头鞋”、“猫娃鞋”、“狗头鞋”、“猪脸鞋”等。眉眼鞋是用布剪成自己喜爱的动物形象,其眼、耳、鼻、舌以及胡须俱用彩线绣制。缝在鞋脸前部,做工精细,形象逼真。一两岁幼婴儿冬日则穿“包袱靴”,包袱靴底和帮用一块布剪成,上铺棉絮,加里,然后两帮折叠缝成前脸和后跟而成,穿着柔软舒适。
文选自《吴桥民俗》
更多生活习俗,敬请期待!
用心微笑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