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氏族谱序:
盖闻木之长也而有本,水之流也而有源。况人脉脉相传以来,而顾无自始自生之恩哉。吾高氏本居山东莱州府即墨县南关,是其世族里居焉,自前明永乐二年迁到直隶河间府东光县城东四十五里新店庄,此又开基立业之初也。后遇闹荒,有逃之他方。因而宗派叙不来者,亦有失迷无传者。故成方兄与吾父典五府君,屡欲修谱,苦无旧谱可考,以成全其志。不得已乃访族人之所传闻与神主所载名号,并花爷遗事,同著一本,以示不忘。不按规模一直叙来,以伺后人追考。至于润色成规,是又在后之有志尊祖敬宗者。
是为序
嘉庆九年,岁次甲子杏月谷旦
九世孙敬方谨记
我叫高昂,祖籍河北省沧州市东光县辛店村,现在是河北大学级档案学专业本科生。年10月2日,我回到了老家,偶然看到了我家的家谱,惊喜之余,也对其有了浓厚的好奇心。遗憾的是,上一次修谱是年,我还没有出生,所以家谱上还没有我,但是我爷爷早已备好我的表字,只等待时机将我添加到族谱上。
今天,我就带领着大家走进我的家谱,我的家。我高家,始祖广逮,本居山东莱州府即墨县(现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县)南关,自前明永乐二年(公元年)迁到直隶河间府东光县城东四十五里新店庄(现河北省沧州市东光县辛店村)。至今历年年,传十七世。可惜中间因世事动荡失谱,于嘉庆九年(公元年)由高氏八世孙、九世孙重新制谱,以示后人不忘先祖,但未按照规模制定,一些族人也失落无考,算是“残谱”。
据家谱记载,我家中自始祖后五世分为三门,即长门,二门,三门。我家为长门长支通方公一脉。曾祖父禄堂,字祥林。祖父为长子,名锡文,字清正,今年已八十八岁高龄,高氏家族十四世孙,“锡”字辈,年与族叔一同主持重新修谱。
家中现存家谱两本,一本是民国乙亥年重修本(经考证是公元年)。和年重修本。民国乙亥年重修本的内容包括谱序十三篇、先人介绍三篇、制谱目的、先人遗事、修谱条式老坟地位置、本族图谱和外族图谱。年重修本在民国乙亥年本的基础上,去除外族图谱,增加谱序一篇、历经年代表和后世名讳的辈分字“福寿禄财星,诚厚尊族法。太平健康路,勤俭来齐家”。这二十个字是十七世至二十七世的辈分,也是先辈对后世子孙的教诲和祝福。
民国乙亥年本(左)年重修本(右)
从图片上看,显而易见,民国乙亥年本看起来要比年本保存要好。原因是年的家谱是赶工本,材质上、印刷上要逊色于民国本;年本经常会翻动,经常使用会对家谱造成损耗;第三,民国本有一个保护壳而年本没有;最重要的是,保存的方法和地点不利于纸张的长期保存,并且在那个时代家里也没那个条件去创造长期保存的环境。
我们最近也在考虑家谱的保存问题:内容上寻找时机重新修谱,将内容保存在新的载体上;对于旧谱,增加保护壳和驱虫物以防尘土和蛀虫;将其放在阴凉、干燥的柜子之中,并避免阳光直射;与其他物品保持距离,减少使用频率。我们也希望可以妥善的保存这两本家谱。
家谱图片欣赏
家谱介绍
家谱,又称族谱、宗谱等。是一种以表谱形式,记载一个家族的世系繁衍及重要人物事迹的书,具有区分家族成员血缘关系亲疏远近的作用,是中国古代宗法制度的产物。家谱是一种特殊的文献,就其内容而言,是中华文明史中具有平民特色的文献,记载的是同宗共祖血缘集团世系人物和事迹等方面情况的历史图籍。
随着历史的发展,家谱由官修变为私修,所录内容不断丰富,其作用也不断增加和变化。如今,家谱同各姓氏的郡望、堂号一样,不仅为区别姓氏源流,可作为数典认祖、研究历史、地理、社会、民俗等参考资料,它还是姓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记载父系家族世系、人物为中心。
家谱是中华民族的三大文献(国史,地志,家谱)之一,属珍贵的人文资料,对于历史学、民俗学、人口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的深入研究,均有其不可替代的独特功能。
传承问题几年前,我的伯父们曾经因家谱的传承问题展开了讨论。三伯父认为,重新修缮家谱费时费力,并且各门各支各家之间经年不走动,小辈们相互之间并不认识,许多族人去向不明,修谱无从下手;如今,除了五服之后的亲戚无特殊情况外,走动甚少,修谱的意义不是很大,而且现在许多人也都失谱了,所以没有必要去修家谱。二伯父认为,家谱是我们家族历史的见证,也关乎到家族的延续,我们既然有了家谱,就要把它传承下去。
我认为,寻根问祖是我炎黄子孙骨子里的民族情结。尤其是漂泊在异国他乡的游子,对“家”和“根”有一种深深的渴望和追求,“祖先何人,故土何方”?这样的诘问和心情,或强或弱、或显或隐,存在于每个人的心中。我认为,中国人之所以不断地在苦难中前进,在幸福中自勉,团结一致,众志成城,为了国家的复兴而努力奋斗,是因为我们有“认祖归宗”的情结,不忘根本,在幸福中思虑忧患,在苦难中展望美好的未来,“虽有干戈玉帛,兴衰祸乱,终归民族融合,骨肉一家”。“夫家有谱、州有志、国有史,其义一也”。说世系、序长幼、辨亲疏、尊祖敬宗,礼也,本也!
最后,请允许我重新介绍一下我自己:高昂,字云,河北省东光县人士,高氏家族十六世孙,“志”字辈,现就读于河北大学,是级档案学专业的本科生,时光特攻的小特工之一。
科普小贴士01山东省即墨县大槐树移民年出版的河北省《吴桥县志》记载:年该县有个自然村,据各村居民族谱记载:有个村是于明朝永乐初年由即墨移民该县建立的。即墨移民建村占全县总村数的56%。河北南部靠山东省的南皮县,年仅有个自然村,其中永乐二年应诏由山东省即墨县移民来此建村的就有9批,共建55个村,另据《吴桥县志》载:今河北省东光县系由吴桥县析治;年还将该县个自然村划归山东省的宁津县和陵县。因而明初由即墨移民来河北的数量远不止上述记载之数。
从即墨向外移民,大致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洪武、永乐年间大量军户涌入即墨,开始实行军屯,按规定军户每丁拨给土地50亩。这样在即墨的鳌山卫、雄崖所周围等局部地区便成了地少人多的狭乡,不得不向外移民,以腾出土地分给军户。第二个原因是:“靖难之役”主战场在山东西部、河北一带,即墨偏处一隅,相对比较安定,因而有不少逃避战乱的“流民”流入即墨。战争结束后,明政府号召这些流民到因战争造成无人区的地方垦荒种田,于是他们便成批地移向吴桥、南皮等地,所以他们的诸多族谱皆称“应诏”迁徙。这也符合永乐初年有关招抚流民复垦的记载。(不仅仅是山西洪洞大槐树有移民哦!)
02表字是什么?表字,又称字,是古代的中国人在姓名之外,父母或师长为自己取的与本名意义相关的别名。《礼记·曲礼》上说:“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十五笄而字”,古代男子成人,不便直呼其名。故另取一与本名涵义相关的别名,称之为字,以表其德。凡人相敬而呼,必称其表德之字。现在一般已经很少有人使用了。
03辈分是什么?辈分,是一个汉语词语,意思是指家族、亲友之间的世系次第。
儒家文化对论资排辈的强调,源于农业社会独特的社会结构,中国人的这种特点与儒家文化几千年来的影响有关。
辈分的排列常常体现在人名中,使用辈分用字不仅便于在同族中排行辈,认辈分,也便于修宗谱。一般而言,以字定辈分者,都将这些辈分字置于姓之后,如张学良、张学思、张学铭。上至皇族,下至百姓都有辈分。但是,普通老百姓的辈分不是特别讲究,现今,许多家庭中的姐妹看似有使用辈分字的,但一般只是任选一个相同的字用在姊妹中,以表示姐妹关系,并无序辈之意。行辈字是宗族内部按一定次序排列的,并不是父母或本人可以随便选用的。
宗谱的行辈字派用以加强宗法制度,所以其用字也充分反映了这一目的,主要有三类,一类是美德或吉祥的字,如:德、仁、明、孝、福、禄、吉、祥、贤等;第二类是希望宗族延续和昌盛的字,如:永、传、昌、盛、兴、延、继、承等;第三类是怀念先祖和歌颂皇天恩德的字,如:泽、祖、显、荣、恩、锡、启、先等。家谱的行辈字派是家谱中尤其重要的内容,一般由家庭中的某一位名人制订,编成几句吉祥话,有的文人甚至将其写成诗。
04五服是什么?所谓五服,是指《仪礼·丧服》篇中所制定的五等丧服,由重至轻分别为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每一等都对应有一定的居丧时间。死者的亲属根据与死者关系亲疏远近的不同,而穿用不同规格的丧服,以示对死者的哀悼。
文案:高昂
排版:高昂
审核:伊人为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