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大运河南水北调四女寺大型水利工程(蒋福寿摄影中国京杭大运河博物馆供图)
漕运枢纽外交见证
史载,德州城内“车舟所会,名士所经,食货集散”,热闹非凡,难怪明朝程敏政在《德州舟中》一诗中大发牢骚:“出逢漕舟来,入逢漕舟去。联樯密于指,我舟无着处。”——郁闷啊,来来往往都是漕船,我程某人居然找不到“车位”!可见当时德州运河码头是何等的壮观。中国国家博物馆典藏的国宝级书画珍品之一《乾隆南巡图》,描绘了乾隆十六年(年)乾隆皇帝第一次南巡的情景。全套共十二卷,其中第二卷《过德州》,全长约为12.5米,以“御制过德州作”为题,重点描绘乾隆皇帝乘轿从山东德州附近的一座浮桥过运河的情景,并展现了刚修整一新的德州古城。《乾隆南巡图》第二卷《过德州》(局部)
德州市郊,有一座明代外国国王的陵墓——苏禄王墓,它是明清时期外国使团沿大运河往来的见证。苏禄国位于菲律宾南部的苏禄群岛,有三个国王,东王、西王和峒王,其中东王地位最高。早在唐宋时期,中国与苏禄国就有贸易往来,中国的商船频繁出入苏禄岛,购买当地盛产的珍珠。永乐年间,郑和的船队多次到达菲律宾群岛,也曾到达苏禄国。永乐十五年(年)八月,苏禄国东王巴都葛叭哈剌、西王麻哈剌叱葛剌麻丁、峒王叭都葛巴剌卜各率家属、随从共余人来到北京朝贡,朱棣隆重接待,赠送他们丰厚的财物,并且赐给封号。九月,使团沿运河南下回国。行至德州,苏禄东王病危,逝世于德州北安陵驿。噩耗传到北京,成祖十分悲痛,赐给他谥号“恭定”,并亲自撰写祭文,派礼部郎中陈士启前往德州致祭,抚慰其家人、随从。明政府在德州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葬礼,按诸侯王的葬制为他修建了陵墓。苏禄国东王墓(中国京杭大运河博物馆供图)
古河遗存鳌矶凝秀
沿运河继续前行,到达临清市。天津到临清间的运河称作“南运河”,这个名称是相对于北运河而言的。临清处于南运河与会通河交汇处,会通河水流到临清城南,分为南北两支进入南运河。北支为元代开挖,向西北流入南运河,明代以后不再行船;南支为明代所开,折向西南流入南运河,是会通河的主河道。大运河唯一完整保存下来的临清元代运河(蒋福寿摄影中国京杭大运河博物馆供图)
临清元代古运河月径桥(蒋福寿摄影中国京杭大运河博物馆供图)
大运河会通闸
会通闸,位于元运河上,始建于元大德二年(年),明永乐九年重修(年)。元运河废弃后,改闸为桥,以利两岸交通,与临清闸、隘船闸合成运环闸,是会通河北端入御河漕运的枢纽所在。(中国京杭大运河博物馆供图)
在会通河南支、北支相交处,有一块四周环水的狭长高地,时称中洲。洲上会通河分叉处最高,状如鳌头,《临清县志》载,“在鳌背桥西南数十步中州东起处,砌以石,如鳌头突出。筑观音阁于其上,旧闸、新闸各二分左右如鳌足,而广济桥尾其后”,意思是两支会通河上的四处河闸像鳌足,广济桥在鳌头矶后像鳌尾。明知州马纶题曰:“鳌头矶”,鳌头矶之名由此而来。明成化年间(-年)在鳌头矶建阁一座,为二层建筑,底层为拱形城门式建筑,二层建有阁楼,布局呈四方形,整座建筑小巧玲珑,别具一格,至今保存完好,为临清古景观“鳌矶凝秀”之所在。大运河鳌头矶(中国京杭大运河博物馆供图)
明代书法家、临清人方元焕特为鳌头矶阁楼题写了“独占”二字,赋予“独占鳌头”的意境。在中国传统文化理念中,独占鳌头寓意才华横溢、金榜题名,科举时代独占鳌头即为中状元。据说,皇宫石阶前刻有鳌的头,只有状元及第时才可以踏上。康熙皇帝南巡曾在此处登岸,为鳌头矶阁楼亲题“鳌头矶”匾额。如今,康熙登岸处镌刻的石碑还在,康熙亲题的“鳌头矶”三个字虽历经风霜,依然风貌宛然。江北水城商会林立
自临清沿古运河道向南到聊城,这里是明清东昌府驻地,运河从城东门外流过,穿城而过的大运河两岸商业兴旺。繁忙的运河漕运(图片来自网络)
在聊城太平街、双街及越河一带,各地商人纷纷前来开设商号,创办手工业作坊。长期的背井离乡,思乡恋亲之情使他们萌生出一个迫切的愿望,就是要建一处“悦亲戚之情话,慰良朋之契阔”的场所,于是,这里出现了江西会馆、苏州会馆、山陕会馆等20多家会馆,其中规模较大的有8家,号称“八大会馆”。目前,有文字可考和碑碣记载的会馆共有6处,即太汾公所、山陕会馆、苏州会馆、江西会馆、赣江会馆和武林会馆。遗憾的是,6处会馆中,除山陕会馆现存完整外,其余均已无存。聊城山陕会馆
山陕会馆始建于清乾隆八年(年),由山门、戏台、夹楼、钟鼓楼、青楼、碑亭、大殿、春秋阁组成。是清代山西、陕西的商贾会同乡、听乡音、祭祀关羽的场所。(中国京杭大运河博物馆供图)
山陕会馆是乾隆八年(年)客居聊城的山西、陕西商人集资兴建的,相当于今天的企业家俱乐部。山陕商人凭借他们的吃苦耐劳、深谋远虑、从容干练和诚实守信,曾经风行中国几个世纪。曾有一个材料介绍山陕商人把江南的瓷器运往西域的秘诀。瓷器是易碎物品,如何当得起西域路上骆驼和骡马的颠簸起伏、磕磕碰碰?原来,瓷器从船上卸下来后,他们使用一种草籽拌在泥浆里抹在瓷器上,然后把瓷器一叠一叠地困扎好。第二年春天,草籽发芽了,密密地裹住瓷器,就如同今天的泡沫塑料。这时候也正好“春风刚渡玉门关”,即可西出阳关直奔西域,这样的智慧实在令人叹服。运河重镇千古风流
自聊城沿古运河向南是张秋镇,明清时期,它也是一个十分繁荣的商业城镇。清末黄河改道,从这里夺大清河入海,张秋镇很快衰落了。黄河以南的明清古运河河道从东平湖东侧流过,而后到达南旺。过南旺不远便到运河重镇济宁。从元代开济州河开始,济宁就是“运道之中”,因其“地势高亢,关津险阻”而成为历代着力最多的河段。元明清三代对济宁极为重视,先后在此设有都漕运使、行都水监、河道总督等衙门。当年的济宁作为“东鲁之大郡,大陆之要冲”,州城内外帆影无际,街巷通衢行人接踵。清代即有街道上百条,店铺逾千家。其中最有名的莫过太白楼。济宁太白楼
楼前李白手书“壮观”斗字方碑(图片来自网络)
英雄城因河而兴
由济宁向南,运河进入微山湖区,微山县韩庄镇位于微山湖的最南端,由此向东南至台儿庄的一段运河称韩庄运河,是新中国成立后利用原泇河的一段增挖而成。对于台儿庄来说,人们对战争的记忆,远远超过了对台儿庄运河文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