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非遗动态
★第十七届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隆重开幕
10月25日,由文化和旅游部、河北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第十七届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隆重开幕。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张旭,河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王东峰,省委副书记、河北省人民政府省长许勤等领导和嘉宾出席活动。张旭代表文化和旅游部致辞。他说,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加强中外人文交流,以我为主、兼收并蓄。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吴桥杂技节正是加强中外人文交流,讲好中国故事的良好平台。我相信,杂技节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将继续推动中国杂技艺术的创新发展,继续为中外杂技界搭建展示交流、切磋技艺的舞台,为世界杂技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本届杂技节将于10月25日至11月7日在石家庄主会场和沧州市、吴桥县2个分会场举办。主要活动包括:开幕式暨开幕演出、闭幕式及闭幕演出、国际杂技比赛、国际马戏嘉年华、第十一届国际马戏论坛、杂技商演及文旅协作项目洽谈会、公益专场演出、杂技魔术道具展,以及沧州市分会场、吴桥县分会场的系列活动。届时将有来自世界五大洲18个国家的29个节目(国外24个、国内5个)分A场、B场进行比赛,将有30多位境外嘉宾、10位国际知名评委、名国外演员齐聚石家庄,预计将有超过20万人次观看杂技节期间演出展览等活动。★保护非遗即保障民众生活——年世界非遗论坛与韩国非遗节在全州举办
如今,让非遗更充分地融入当代人的生活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而非遗领域的国际交流互鉴,则不断推动全球非遗保护与传承事业向着协调、有序的方向稳步迈进。10月10日至12日,年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论坛在韩国全州举办,来自全球20个国家的多名非遗界研究者与实践者齐聚论坛,深入交流探讨非遗保护观点与经验,用一份份严谨的学术报告与生动的实践样本,印证了非遗保护与当代民众生活的天然内在联系。本届论坛由韩国国家非物质遗产中心主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信息网络中心承办。作为一次探讨与推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经验的国际会议,论坛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民众生活”为主题,40多名非遗专家发表主旨演讲,参与互动交流等环节。引起专家共鸣的是,随着多年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在各个缔约国的广泛、深入普及,以及各国非遗保护实践的本土化经验积累,公约精神已经逐步渗透到非遗事业的“肌理”,民众生活中随处可见非遗元素,而且,这种趋势愈发明显。“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利用、发展,可以为解决当下的经济问题、环境问题甚至维护世界和平作出贡献。”联合国第八任秘书长潘基文在主题演讲中说,“联合国多年来所倡导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与非遗在当代的传承发展,两者内在逻辑一致。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大众生活的方方面面,更离不开非物质文化遗产。”潘基文举例说:“很多由非遗技艺制作而成的传统美食,具有优质、卫生、科学的制作工艺与流程,传承它们并在生活中进一步利用与推广,有助于保障我们的食品安全。利用传统手工艺可以制作出精致的产品,保护那些濒临失传的祖先智慧,能够促进经济增长与社会多元化发展。”“非遗在传统意义上被认为是那个时代的人类杰作,传承至今而成为当代的遗产。但今天,这些遗产并不是束之高阁的作品,而是当代人生活的一部分,并不断被广泛传播。”比利时安特卫普大学教授、文化遗产研究专家马克·雅各布斯认为,非遗从未脱离民众生活,而是生活的结晶。本次论坛与韩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同期举行,该节是韩国一年一度最重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集传统工艺和表演于一体,令论坛参与者有机会近距离领略韩国非遗融入当代生活的具体场景。韩国非遗节开幕式表演中,农乐表演获得最热烈的掌声。只见人们一边演奏韩国传统打击乐器与管乐器,一边行进、跳舞、演戏、展示技艺。据介绍,韩国农乐是从农村社会的休闲活动发展成大众公演艺术的。通过祭祀村神或农神、驱除厄运及祈福、祈求农业顺利等活动,使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更近,提升归属感。在室外,韩国传统艺术表演走绳引发观众的欢呼与笑声。它不是单纯的杂技表演,而是在现场与观众一起唱歌、交流的公演文化。走绳演员从简单的动作开始表演,动作难度越来越大,在长达几个小时的时间里展示了40多种走绳技巧。一个人以唱、说、动作来表现戏剧性的长篇故事,另一个人击鼓伴奏,为其助兴……韩国传统表演艺术板索里也吸引了嘉宾的广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