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居诗话括苍洞

引言

自唐代始,道家就有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和七十二福地之说,为上天遣群仙统治之所,其中第十大洞天就是仙居的括苍洞。括苍洞地处括苍山主峰米筛浪脚下,福星山山腰,其天然洞穴坐西朝东,洞高十二米,宽十五米,深四十米,据传有徐来勒、葛玄等十二位真人在此修炼成仙,洞内至今仍留有炼丹的痕迹。《宝藏名山记》说:“括苍洞,周回三百里,徐真人所治。真人名来勒,尝得道上升,至东汉,为太极法师,莅职洞天,总司水旱罪福之籍。”

01

《康熙仙居县志》记载:括苍洞口有小洞名紫云洞,“上有石,色若紫云,湿雨燥晴,占者不爽。后汉葛孝先炼丹其上,井犹存。”南宋仙居本土诗人蒋晋曾前来寻找仙踪:

葛井仙踪

宋蒋晋

谁凿云根清气泄,混混源泉流不竭。

味极太古比龙涎,饮之令人骨清彻。

父老为云有葛仙,丹成此地经多年。

寂寞烟霞洞云静,惟留斯迹令人传。

蒋晋,字造道,仙居高池(今白塔镇柘溪村)人,生卒年不详,南宋初历官评事,因生性耿介忠直,仕途不顺,遂弃官归隐柘川之葛山下。吴芾称其“仕不陨身,去不忘君”。

葛井,就是传为后汉葛元(玄)在括苍洞修炼是所凿的水井。葛元(玄),字孝先,《康熙仙居县志》载,“吴赤乌元年(),左慈与葛元游括苍洞,炼九华丹,服之得道。”后被尊称为“葛天师”、“葛仙翁”、“太极仙翁”,宋徽宗于崇宁三年()嘉封他为“冲应真人”。

诗的首联、颔联说葛井开凿在白云深处,取之不竭的井水凝结了天地精华,井水味道像龙的唾液,喝了之后骨骼就会变得轻盈,人就会飞升成仙。骨骼变轻是成仙的标志,如东晋羊愔,《康熙仙居县志》载,他是仙居首任县令羊忻之弟,辞去夹江尉职务后,隐于括苍山,“一日食石间青灵芝而觉身轻骨鸣”,“后入委羽山,莫之所终”。云根,深山云起之处。混混:水流不绝。颈联和尾联写葛玄修炼成仙已历千年,洞口依然云蒸霞蔚,洞里已见不到仙人身影,只有百姓仍津津乐道传颂不已。

02

括苍洞不远的括苍山半山腰上有一个葛元村,传说也是葛元(玄)筑室炼丹的地方,后吴帝诏遣官吏建为侯神馆,并赐名纯熙观。今村里留存的石屋遗迹据说是他居住生活过的房舍,边上又一棵老茶树,相传葛玄所种。元朝诗人张惟大曾到此怀古,偿了十年宿愿,感叹物是人非:

过纯熙观

元张惟大

十年此地歉相过,今日其如感慨何?

山色总非前度比,竹房谁是旧东坡。

张惟大,字允实,西门人,由荐辟屡立战功,除浙东副都元帅。

唐朝尊老子为祖先,奉道教为国教,道家地位非常崇高,地处偏僻的仙居县因仙道文化盛行而屡次进入唐玄宗的视野,比如他梦到一自称是竹山神的人穿紫服前来朝拜,呈献瑞凤,第二天,果然出现凤凰翔集的祥瑞,因此下诏改竹山为紫箨山。又比如唐天宝七年(),天下盛传括苍洞口有祥云笼罩,经久不散,史官上奏:“有真气见于台宿。”于是玄宗下诏建洞宫,赐名为:“成德隐玄”。这是括苍洞建道观的开始。

题括苍山成德隐玄洞天(五首)

元赵孟頫

洞天在何许,乃近在人间。

神仙亦人耳,仙成厌尘寰。

冥冥隐玄洞,峨峨括苍山。

卿云时蓊勃,赤乌昔飞翻。

缅怀葛玄翁,一往不复还。

餐霞弄明月,解缨濯潺湲。

青芝伺时生,绿萝共谁攀。

服食去道远,孤坐亦非丹。

清歌极幼眇,朱书勒孱颜。

千年有白鹤,飞来启玄关。

赵孟頫(—),字子昂,号松雪,松雪道人,又号水精宫道人、鸥波,吴兴(今浙江湖州)人,元代著名画家,楷书四大家(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赵孟頫)之一。赵孟頫与柯九思来往密切,对括苍洞的地理、历史知之甚详。

诗一说洞天仙府就在人间,神仙也是脱离尘俗的人变的。诗二描述括苍洞的奇幻景象:括苍山巍峨耸立,括苍洞幽深神秘,洞口祥云缥缈,仙鸟翻飞。卿云即庆云,一种彩云,古人视为祥瑞。蓊勃:旺盛。赤乌:古代传说中的瑞鸟。诗三追思葛玄成仙后的逍遥生活:饥餐烟霞,夜玩明月,对着清流洗濯冠缨。餐霞:餐食日霞。濯缨:洗濯冠缨,比喻超脱世俗,操守高洁。缨,帽子上装饰的穗子。《孟子·离娄》有言:“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潺湲:水慢慢流动的样子。诗四说修仙要靠机缘,仅靠服丹药或者打坐等传统修炼方式是无法成仙的。青芝伺时生:传说羊愔“食石间青灵芝而觉身轻骨鸣”,但这种青灵芝不是什么时候都会长出来的,也不是什么人都有幸遇到的。绿萝共谁攀:修仙道路崎岖又孤独,谁是一起攀萝附木共同前行的人呢?前进。服食去道远:寄希望于服用丹药成仙,只会离仙道越来越远。服食,服用丹药,道家养生术之一。孤坐亦非丹:打坐也无法修炼内丹。诗五回到眼前的括苍洞,山深处有隐约传来清越的歌声,绝壁处还有用朱笔写的文字,说不定什么时候千年仙鹤又飞回来了,为有缘的修道之士打开通往仙界的玄关。朱书勒孱颜:朱书,用朱墨书写的文字;勒,雕刻;孱颜,高峻的山岭。括苍洞后尚有“真源”等石刻。

03

两宋是括苍洞宫的极盛时期,宋真宗因“洞天名山屏蔽周卫而多神仙之宅”诏改乐安为仙居,并改“隐元宫”为“凝真宫”。宋徽宗于崇宁二年()嘉封徐来勒为“灵应真人”,于崇宁三年()又嘉封葛玄为“冲应真人”,括苍洞的地位更是崇高无比,南宋历代皇帝多有赏赐。宋孝宗于淳熙九年()赐给凝真宫道士陈会真宫廷收藏的道教经典总汇《道藏》等经卷,时任太子的宋光宗赵惇给括苍洞书赠“琼章宝藏”四个字,宋宁宗赵扩在未登皇位时,赐给括苍洞“自己的手画”和“金铸星宫像”。

南宋诗人张鎡有诗记录了凝真宫得到皇室道家经典书籍的盛事:

天台凝真宫道士缘化藏经,既成还山

宋张鎡

羽帔褊褼下赤城,烧松秃兔气尤清。

书成胝手怜心苦,神护赪肩觉担轻。

万笈云籤来北阙,一朝宝翰得东明。

明年我欲游仙去,要听岩扃晓诵声。

张鎡:字功甫,号约斋,西秦人,隆兴二年(),为大理司直,淳熙年间任直秘阁、婺州通判,庆元间任司农寺丞。《全宋词》存词八十四首。

羽帔褊褼下赤城,烧松秃兔气尤清。书成胝手怜心苦,神护赪肩觉担轻。这四句诗描写了一个得道高士的形象:夜以继日钻研教义,胼手胝足抄写经籍,道骨仙风,神清气爽,不仅倾倒众生,连神仙都要来护佑他。羽帔:以羽毛制作的披肩,为神仙或道士所用。褊褼:衣服飘扬貌。赤城:赤城山,在天台县,历史上多以赤城或天台指代台州及下属各县。烧松秃兔:烧松,点燃松枝照明。宋赵必象《避地山中和杨推夜寒韵二首》有“酒醒愁无寐,烧松炙到明”句。兔,兔毫,用兔毛制成的毛笔,使用频繁,兔毫脱落,称秃兔。王安石《李君昆弟访别长芦至淮阴追寄》诗有“道义当成麟一角,文章已秃兔千毫”句。赪肩,指肩头因负担重物而发红。

万笈云籤来北阙:咏宋孝宗赐书凝真宫事。万笈,上万书箱。云籤:道家的典籍。北阙,古代宫殿北面的门楼,是臣子等候朝见或上书奏事之处,用为宫禁或朝廷的别称。

一朝宝翰得东明:南宋光宗皇帝赵惇当太子时,给括苍洞书赠“琼章宝藏”四个字,赐给道士陈会真。宝翰,皇帝的手迹。

明年我欲游仙去,要听岩扃晓诵声:尽管得到皇帝的宠信,但陈道士没有被富贵绊住脚步,明年还要回到山野中,继续点起松枝诵读经文。岩扃:山洞的门,借指括苍洞宫。

两宋朝廷如此尊崇括苍洞,凝真宫自然成为道家圣地,山上遍布修道之人。今凝真宫主殿贴近山崖而建,在二楼三楼阳台上可以看到,崖壁上有多重“人”字沟槽,系人为刻凿而成,据在此修道之人介绍,这都是当年架设屋宇留下的痕迹,当年山上人太多,需要建更多的房屋才能容纳。据《嘉定赤城志》记载,南宋高宗时期,括苍洞拥有宫田亩、宫地亩、山林亩,合计亩,括苍洞的兴盛和地位可见一斑。因此,宋代吟咏括苍洞的诗最盛,内容大多是追寻仙踪,寄托隐逸山林之思。

九月二十六日同朝宗泽民游洞宫,用刘使君韵(二首)

宋吴芾

云藏仙窟几何年,一旦来游岂偶然。

造物应怜林下客,故令一睹洞中天。

爱游此地已多年,今日身心始豁然。

洞里真人虽羽化,苍苍乔木自参天。

吴芾(~),字明可,号湖山居士,田市吴桥人,历官至龙图阁直学士,赠少师,谥“康肃”,《宋史》有传,今存《湖山集》十卷,收纂于《四库全书》。林下客:悠游山林的文人。羽化:古人把得道之人飞升成仙称为羽化。

括苍洞

宋刘光

古洞藏真不记年,苍崖翠壁故依然。

怪来一夜清无梦,身在仙家第十天。

刘光,绍圣二年()任仙居县令。真:旧时所谓仙人。仙家第十天:道教有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和七十二福地之说,是上天遣众仙统治之所,括苍洞是第十大洞天。

括苍洞

宋吴咏

玉灵隐隐夸层空,路曲溪山一径通。

夜半弥明诗太捷,古来常曰道难穷。

桃源花涨门前水,石壁流云洞口风。

妙处苦为容笔舌,尚能收拾付胸中。

吴咏:田市镇吴桥村人,吴芾从兄,高宗绍兴五年()进士,任宣教郎,西安(古县名,在今衢州市境内)知县,有《西安集》。这首诗赞美道家教义玄妙,意思跳跃较大:首联写括苍洞的幽深和周边山环水绕的环境。颔联荡开一笔,说半夜时分写诗思路敏捷,但难以穷尽仙家道义。颈联回过来写括苍洞美景,桃花流水,清风流云,美不胜收。尾联与颔联呼应,美景易写,道义难穷,只可自己在心里体会。玉灵隐隐夸层空:仙洞高大空旷,里面藏有有神龟。玉灵即神龟;层空即高空。夜半弥明诗太捷:半夜时分,思维更加敏捷,诗兴勃发,妙语天成。妙处苦为容笔舌,尚能收拾付胸中:括苍洞的神妙之处难以用语言文字来描述,只可自己用心细细体会。对照颔联“夜半弥明诗太捷,古来常曰道难穷”,意思是,描写风景时下笔如有神,倚马可待,但弥漫括苍洞的仙气却是妙处难与君说,只可自己在心里体会。

凝真宫

宋章凭

昔人腾碧落,余地扫岩隈。

石壁云长在,松梢风自来。

暗扉通浩荡,古蔓接崔嵬。

更欲穷幽隐,仙源路已回。

章凭:宋哲宗绍圣三年()任台州府通判。这首诗主旨也是感叹仙道文化的玄妙:“更欲穷幽隐,仙源路已回”。昔人腾碧落,余地扫岩隈:仙人羽化飞升,昔日修炼之所只剩嶙峋怪石。碧落,道家称东方第一层天为“碧落”,后来泛指天空;余地,坟墓外的空地;扫,尽,全部;岩隈,指深山曲折处。暗扉:暗门,旧传括苍洞有暗道与处州的玉虚宫相通,故被称为“天门地户”。

题括苍洞

宋林侍晨

落石泉声寒绕宫,倚阑山色翠摩空。

刘晨去后门长启,时见桃花满地红。

林侍晨:即林灵素(-),字通叟,温州人,“为道士,善雷法,以法术得幸徽宗”,据赵与时《林灵素传》,徽宗每以“聪明神仙”呼之,亲笔赐“玉真教主神霄凝神殿侍宸”。侍晨,道家称侍奉天帝的仙官、侍从,晨,通“宸”,皇帝居所。南宋道家白玉蟾《天师侍晨追封妙济真人林灵素像赞》称:“大宋天师林侍晨,飞罡蹑纪召风霆。四十五年人事足,中秋归去月三更。”一说林侍晨即林晨,字子旸,闽县(今福建福州)人,徽宗政和二年()进士,终朝散、提举利州路学事。

落石泉声寒绕宫,倚阑山色翠摩空:此句县志记载为“落日泉声咽梵宫,倚檐山色翠摩空”,未予采用,理由有:一,梵宫即佛寺,以此指代道宫,显然不妥;二,倚阑,靠着栏杆远眺,上一句是“听泉声”,下一句“看山色”,语义一致,“倚檐”就有些不知所云了;三,“落日”用于括苍洞,也与地理环境不一致,括苍洞朝向东方,视野较开阔,其余三面都是山峦,太阳下山早,显然不适合观赏落日,用“落石”更妥。诗中的刘晨是东汉传说人物,与阮肇采药时遇仙女,结为夫妇,半年后回家,不知已过百年,返天台山寻访仙女,行迹渺然。诗人用刘晨遇仙典故,抒发自己面对空寂的古洞而不遇仙人的寂寥之感。

括苍洞

宋张望

地占仙居胜,名参洞府高。

夜坛留鹤驭,春水泛溪桃。

路转迷南北,岩空冷骨毛。

我来惊误入,回首叹尘劳。

张望:生平不详。夜坛:县志载,洞旁有礼斗坛。鹤驭:传说中仙人多驾鹤升天,故用以比喻仙人或得道之士。

括苍洞与麻姑岩相邻,有山道相通。王远宴请麻姑于蔡经宅的传说名闻遐迩,到括苍洞游仙的文人墨客自然会联想起一千多年前的神仙聚会。

凝真宫

宋张无梦

五云深锁洞门深,蹑履攀萝特地寻。

烟雾不藏尘外路,神仙遗下水中金。

喜游汗漫华胥宅,重忆崆峒至道心。

不得方平同一醉,红霞零落我罇琴。

张无梦,字灵隐,陕西人,天台山道士,宋真宗时曾任台州通判。这首诗写的是游历括苍洞和麻姑岩是的见闻,感叹自己没有赶上当年那场神仙宴:括苍洞口祥云缭绕,洞里深不可测,我攀萝附木历经艰辛前来探访。在洞口远眺,烟雾之外尘世的世界隐约可见,阳光下,溪水波光粼粼发出黄金的光泽。我又开心得漫游到蔡经古宅,登上麻姑岩寻找玄妙道义。只可惜我不能与王方平一起畅饮美酒,大醉一场,只看见晚霞满天,也落在我的鸾琴和酒樽上。诗中的华胥宅,借指蔡经宅,即隐真宫。华胥是中国上古时期华胥国的女首领,她是伏羲和女娲的母亲,炎帝和黄帝的直系远祖,誉称为“人祖”。崆峒山,位于甘肃省平凉市,是丝绸之路西出关中之要塞,自古就有“中华道教第一山”之美誉,这里借指麻姑岩。

凝真宫

宋薛如初

仙翁曾是便升真,灵迹千年事转新。

碧洞峰前开紫府,清溪门外隔红尘。

祥云瑞霭笼金殿,羽盖霓旌拥玉晨。

今日胜游诚有遇,麻姑留我醉经春。

薛如初,生平不详。这首诗写的也是游仙不遇的惆怅:站在括苍洞口,望着麻姑岩,想着蔡经遇仙飞升的故事,期盼能与麻姑举杯畅饮。仙翁曾是便升真:仙翁指蔡经,受王远度化成仙,蔡经故宅距括苍洞不远,即隐真宫。

04

元朝异族统治中国,道教作为汉民族固有宗教,不再享受两宋时的尊崇。邑人吴淳有一首《括苍洞》诗,写得清新流畅。

括苍洞

元吴淳

五云深处即蓬莱,岩石谽谺十洞开。

瑶草丹霞连委羽,桃花流水接天台。

斗坛月落鸾笙远,珠馆风清鹤驾回。

洞里仙人如有待,春明朝罢早归来。

吴淳,字世英,白塔厚仁人,清介自持,致力办义塾,延聘临海名儒张廷璧教授乡里子弟,儒风为之益振,又开白马堰以灌田,人称“一斋先生”。诗的大意是:彩云深处藏着个蓬莱仙境,嶙峋的岩石中,道家第十大洞天括苍洞洞口大开,往东望,山坡上长满仙草,漫天红霞一直连到第二大洞天黄岩的委羽山,洞前的小溪里飘满桃花,一直流到天台山。夜深了,坐在洞旁的礼斗坛,看月亮落山,听远处传来的笙声,想象着凝真宫中,仙人应该随着清风乘着仙鹤回来了吧?洞里的仙人如果肯等我,春明花开的时候我一定早些回来。

05

明清以后,括苍洞道教趋向衰微。明代后期佛教融入括苍洞,佛道共处括苍洞。明万历年间僧侣曾在括苍洞建造佛舍楼居;清顺治初年,僧禅在括苍洞建立《凝真禅院讲坛》,原先的“凝真洞宫碑记”的“洞宫”两字被凿掉改成了“禅院”,变成了“凝真禅院碑记”。这块碑今天尚存,也算时代沧桑的印记吧。清康熙后期,括苍洞道教观宇也废为僧居,但葛玄等道教神像仍屹然矗立;清乾隆年间,住洞道士对括苍洞前的宋代“凝真宫”进行过修缮刷新;清同治年间,仙居县令余丽元在其任职的三年间(——)将括苍洞的宫田拨入仙居安洲书院,作为“洞宫学租”,真正可谓“儒道释”三教同源了,今凝真宫旧大殿里有两副对联,形象诠释了这段历史:“翠竹黄花群沾化雨,长松细草普荫慈云。”“道亦称士方知儒释本同源,音如可观始信聪明无二理。”

括苍洞

明徐崇点

洞门寂寂静尘埃,旧日仙翁去不回。

夜月每怜丹灶冷,春风时见碧桃开。

僧留灯火传衣钵,苔没碑文卧草莱。

往事凄凉宁可数,前身谁复说天台。

徐崇点:号离泉,大井头人,嘉靖贡,任安庆教谕。到诗人游历时,正是草长莺飞桃花开的季节,但括苍洞里却是一片死寂,道士炼丹的灶台已经坍塌,早已没有烟火,洞宫的碑石也已淹没在荒草丛中,在凝真宫里传承衣钵的也不是道士,而是和尚了。

秋日游括苍洞

清王月坡

古洞玲珑别有天,白云红叶远含烟。

当年修炼人何在,丹井苍苔尚宛然。

路入括苍险更幽,四围明靓景全收。

洞门寂寞深如许,朝对青山暮枕流。

王月坡:号镜澜,清代道光年间拔贡,官至广东河源县知县。王月坡游历的时候,括苍洞就更显得寂寥了,“洞门寂寞深如许,朝对青山暮枕流。”连白头宫女都不在了,“谁复说天台”?

自民国至共和国初期,这个天然古洞自生自灭,到了文革期间,作为“四旧”,洞中佛道塑像等物均被破除。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民间自发在洞中塑雕葛玄等道教和佛教塑像20多尊,后又在洞旁修建靓丽的三层主殿,收集一些残余的碑石,也聚集了一些修道之人,这个几千年的道观似乎在缓慢复活。

圖片/朱炳火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wubaozx.com/wqxyw/8175.html